本文摘自楊華元教授的《父親楊觀國的華西情緣》,由楊立(楊華元之子)授權改編。
楊觀國(學名榮光),資中縣人,1898年生。少年時,在資中教會學校念書,勤奮努力,成績名列前茅,獲獎學金資助。後受洗禮加入基督教美以美會。1916年就讀成都華西協合中學,1919年畢業後保送華西協合大學(以下簡稱「華大」)數理系深造。在校期間獲獎學金資助,還勤工儉學在中學兼課。1923年畢業後留校在數理系任物理教員。1925年因父母年老體衰需要照顧,楊觀國回資中任盤石中學校長,1930年重返成都在華西協合高級中學(以下簡稱「華西協中」)、華美女子中學(今四川省成都市女子實驗中學)教書。父母逝世後,1935年全家遷來成都,住華西協中華美宿舍。1937年任華美中學舍舍長,在華西協中任專職教師(每周16學時)和華美女子中學兼課教師(每周8學時)。
左一為楊觀國,左六為校長楊少荃
華西協中辦學上重視民主教育,發揚學生自治精神,提倡啟發式教學。楊觀國在華西協中先後擔任三角(幾何)、物理、代數等教學工作。四川俗話說:「幾何幾何,叉叉角角,老師要教瞎,學生要學駝。」以此表達對幾何的抱怨態度。「難啃的骨頭」交給了楊觀國,生活中向來有一股韌勁的他,經過不斷地探索研究,對基本原理、定義、公式的闡述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他多以生活化的常識現象舉例又以興趣為切入點,逐步形成了深入淺出並融會貫通,易於理解而印象深刻的教學風格來授課。課後他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讓學生通過做習題,加深鞏固所學知識。久而久之,華西協中的學生們不再懼怕楊老師的三角課,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楊三角」,輕鬆幽默又不失專業和嚴肅。他的書桌上總是堆著一摞摞學生的作業本,夜晚三更還在昏暗的燈光下默默地批改作業,時而嘴角上翹,時而又微皺眉頭,每一道題都仔細批改,就像是在對待自己娃娃一樣。批閱中,還收集學生存在的共同性問題,在課堂專門進行點評。楊觀國對教學一絲不苟,嚴以治學同時又耐心輔導,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敬業的精神,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楊觀國擔任教師時候的照片
1945年學校決定將華美中學舍改名為學生第一學舍。1946年楊觀國任華西協中教務主任、學生第一學舍舍長、華美女子中學兼課。為提高教學水平,數學、國文、英文等課設主任。聘請了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當時國文主任舒君實、數學主任王月波、英文主任周芝德(澳)都是學生愛戴的老師。同時,他還積極與華大生物系、化學系、物理系聯繫。利用華大的教學實驗室、儀器設備,為華西協中學生開出生物、化學、物理等實驗課。使學生在學習理論基礎上,有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在當時一般中學教學中,很難做到的。
1947年華西協中30、31班畢業時,他為畢業同學錄題詞:「為學如登山,日有所進,不難探其絕頂矣。」勉勵同學們繼續努力學習,攀登科學頂峰,是他對同學們的殷切期待。華西協中校長楊少荃、吳先憂等,倡導民主自由教育,又有容納百家的開明態度。學校聘有一批精通教學和敬業的教師。校長的倡導,教師的敬業,共同培育了華西協中優良的傳統-民主、自由、勤奮、博愛;培養了一茬一茬的優秀學生,為社會輸送了一批一批有用的人才。
1950年華西協中與高琦初中合併成為華西大學附中。楊觀國繼續任教務主任、專任教師,並於當年,作為基督徒代表人士籤名響應《中國基督教三自革新宣言》。
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報》,第八版《中國基督教界宣言的籤名》,中學欄
1953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接辦華西大學附中,改名成都市第十三中學。楊觀國任專職物理教師,擔任高中物理課。當時,國家中等教育建設工作發展迅速,相應的物理教師十分匱乏急需充實,於是學校決定通過專業訓練一批優秀的初中物理課老師來擔任高中物理課程。楊觀國負責指導培養工作,除在理化組完成教學任務外,他對於青年教師如何編寫教案、解析重點難點如何講解、習題如何歸納選擇等都進行了耐心地輔導。同時,還親自為青年教師上示範課,並組織課後相互積極討論交流。楊觀國在教學上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盡到了一位老人民教師的本份,將數十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傳承了下去。
1957年5月1日成都十三中舉行了祝賀吳先憂、楊觀國、劉秉昆、黃芥舟四位老同志教學28-42周年紀念大會。表彰老師們對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楊立之(原華西協中校長)也到會祝賀。黨對教育工作者的關懷,使教師們受到極大的鼓舞。
1965年,67歲的楊觀國退休。他一生為教育事業勤勤懇懇工作,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他心愛的學子們。
楊觀國作為一名教會大學所培養的中學教師,雖是普通平凡的崗位,但教書育人又是崇高而神聖的職業。作為成都的一名普通教師,基督徒,從他的一生當中讓我們看到了,如今我們所倡導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同時,從宗教的角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待工作、對待學生、對待家人、對待自己,都能夠一絲不苟地、始終如一地去踐行和追求「愛人如己」的信仰,以基督信仰所懷揣的奉獻精神去甘心樂意地作一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因此,所有看似普通的事情,能夠堅持去做到的人,都是不普通的人。楊觀國老師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懷念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