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殷航 杜江茜 北京攝影報導
「8·8」九寨溝7.0級地震7個月後,撫平傷痛的九寨溝景區,將在這個春天,再度向世人揭開面紗。此前,四川省阿壩州旅發委官網正式發布公告,九寨溝景區將以「限區域、限流量、限時段、限方式」原則對外開放。
遠離媒體、遊客的聚光燈後,九寨溝是安靜的,只有海水的譁譁聲、樹葉的沙沙聲、飛鳥的嚦嚦聲。同樣安靜的,還有阿壩州。作為全州最負盛名的旅遊景區,九寨溝關閉期間,阿壩州的旅遊人數、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
同樣安靜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阿壩州委書記劉作明。「很多人覺得我會焦慮,但並沒有。」3月3日,北京。劉作明在接受封面新聞專訪時坦言,之所以不焦慮,是因為心裡有底氣也有自信,「地震帶來的衝擊可能是危機,也可能是生機。對於震後開放重建而言,處理不好就是危機,若順勢而為,抓住機遇,就能成為生機」。
有靜氣、有定力、有耐心——劉作明直言,如今回過頭看,從前九寨溝的旅遊發展潛伏著矛盾,現在大家靜下心來做事,反倒會走得更穩、更遠。目前,全國範圍內,已有近300名遊客報名參團九寨溝開溝遊。對於這批遠道而來的客人,劉作明感觸頗深。「我們要加倍珍惜這些遊客,他們之所以來,是對這裡懷揣著愛,也是對阿壩和九寨重建最大的支持。」
歸來
九寨溝總體安全可控
已對近200處地災點全方位整治
蟄伏一個冬天后,九寨溝再度歸來。景區將於3月8日起按「四限」原則,對外開放部分景觀。開放初期,九寨溝景區日接待量嚴格控制在2000人以內。公告一經發出,瞬間關注聚焦。作為四川乃至全國的旅遊「明珠」,九寨溝究竟準備好了嗎?
封面新聞:為什麼選在這個春天開放?
劉作明:很多遊客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九寨溝還在重建階段,就要啟動分區開放?因為九寨溝的關注度太高了,它不僅是九黃線上的一顆明珠,還關係到眾多民生問題。
去年,我們的山地旅遊受到巨大影響,以九黃線為例,沿線分布了小微企業1.6萬個,直接從業人員超過7萬人,間接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如果九寨溝長期不開放,民生問題可能演化為社會問題。
封面新聞:除了群眾的呼聲外,還有沒有別的考量?
劉作明:例如人才的流失。今年1月2日,在我們的座談會上,不少企業、旅行社都在傾訴苦衷。多年來,九寨溝培育的一大批導遊人才、管理人才,現在他們正大量流失,有的去了東北,去了東南亞。
前不久,我們大九旅的董事長去越南調研,看到很多旅遊業務骨幹過去都奔波在九寨溝。在旅遊市場高速發展且日益分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從九寨溝離開的旅遊人,去往新的景區紮根下來,在找到自己的職業成就感後,便很難再回來了。
封面新聞:隨著開放時間越來越近,現在九寨溝準備好了嗎?
劉作明:坦率講,如果僅僅是做到了危險提示就匆忙開放,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裡有個數據,它反映了地震應力釋放的趨勢。從去年8月8日到12月31日,九寨溝共發生餘震6800餘次。
今年1月1日至2月27日,發生餘震396次,但整個應力釋放曲線的最高震級發生在地震後第二天,為4.9級。統計發現,在7000多次的餘震當中,3級以上的餘震共有94次。這個數據讓我們更精準研判地震的趨勢,同時也對誘發地災的點位展開全面排查。按應力釋放曲線來看,現在地質應力已得到快速釋放,目前趨向平緩。
封面新聞:所以我們是有把握的?
劉作明:我們對地震誘發出來的近200處地質災害點進行排危清理整治,同時增加道路的避讓措施。經過研判,九寨溝總體是安全的,除景區外,進出溝的道路、景區內的居民點、賓館酒店周邊都比較安全。所以,開放我們基本是有把握的。
封面新聞:說實話,剛剛您提及的餘震頻次數量還是有點高。
劉作明:這個非常正常,全世界範圍內的地震頻發地區,或是由地震形成的自然遺產中,這些情況總體都是正常的。
封面新聞:那以前也會經常出現地震?
劉作明:也是有的,但都是在3級以下。
迎客
已有近300人參團九寨遊
遊客數字完全符合預期設想
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將走進沉寂7個月的九寨溝。屆時,在阿壩州的湛藍天空下,他們的雙腿,將再次踏上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他們的眼睛,也將重新打量這方備受關注的山水。
封面新聞:能否介紹下目前九寨溝的應急能力?
劉作明:我們之所以推廣全網預約,就是要降低和控制遊覽密度,這樣既考慮現實環境的承載力,又讓整個景區的安全變得可控。
你算算,每天2000人的接待量,一個月最多6萬人,把遊客密度降下來了。同時,我們已經對地震中暴露、形成的地災做了全覆蓋、無盲區的排查和修復,也對賓館酒店做全面的檢測,以確保其安全。
封面新聞:和過去的票價相比,此次公布的票價略有下調?
劉作明:和過去比沒有變化,還是分淡旺季,淡季80元、旺季220元。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有下浮。
比如淡季票價執行時間至今年3月31日,我們在80元的基礎上下浮50%,也就是40塊錢。4月1日進入旺季後,我們依然下浮50%,算下來就是110元。
封面新聞:票價下浮的考量是什麼?
劉作明:九寨溝現在是部分區域開放,和過去相比,開放範圍少了一條溝,而且遊覽的點位也減少了。遊客入溝後,我們採取專車專導方式,用中巴車載客進行遊覽。但中巴車有運營成本,它和景區門票沒有直接關係。
封面新聞:停車點有幾個呢?
劉作明:一共有5個,這些停車點都是考慮到周邊的情況而定的。以前我們也是集中停車,但沿途分布了接近20個停車點,現在點位變少了。
封面新聞:所以九寨溝的開放是小心翼翼試探性的?
劉作明:絕對是的。我們選擇「四限」開放主要是為了給群眾一個希望,同時也為市場樹立信心。
封面新聞:能否透露目前的收客情況?
劉作明:目前報名參團的遊客在300人左右。
封面新聞:這個數字符合您的預期設想嗎?
劉作明:完全符合。旅遊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這也是我們定每天2000人的初衷。
封面新聞:對於第一批遊客,您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
劉作明:我們要加倍珍惜這些遊客,他們之所以來,是對九寨溝懷揣著愛,也是對阿壩和九寨重建最大的支持。
新生
接待遊客分三階段
火花海或在漳扎鎮內重現
曾經遊人比肩接踵的景區,「復出之路」可謂從小心翼翼的試探中開始。事實上,圍繞著九寨溝,一盤更大的棋正在緩緩開局。從長遠規劃看,用三年時間,實現九寨溝的逐步升溫,並重現一個更美的九寨。
封面新聞:在接待遊客人數上,下一步有沒有慢慢放開的計劃?
劉作明:總體上,我們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今年3月到5月1號,目標是基本能穩住現在的遊客數量,5月到9月是第二個階段,10月以後,我們規劃的一些新項目就要正式推出。
封面新聞:可不可以理解為,到今年5月,九寨溝的接待遊客數量有望增加?
劉作明:是,因為景點增加、景區容量也會相應變大。事實上,從第二個階段開始,我們主要會增加的是景點和體驗性的項目。
封面新聞:能透露下具體的項目情況嗎?
劉作明:大概有10多個國內一流的文化體驗項目,比如,星光探索體驗、非遺文化展示小鎮、商務度假區、高山營地、戶外徒步等。
封面新聞:也就是說,未來九寨溝的旅遊業態會變得更加豐富?
劉作明:目前,我們規劃有熊貓野外回歸基地,白河金絲猴保護區、中查溝景區,還有魯能的酒店群,以吸引年輕人。此外,距離景區最近的漳扎鎮,將起到景區功能疏解的作用,促進服務功能整體提升。
整治
拒絕旅遊「快錢」
打造有生命力的旅遊文創產品
有動人心魄的美,也有詬病頗多的「疾」。雖然治理力度從未降低,可暴利之下亂象猶在。重建中的九寨溝,將用刮骨療傷的魄力,營造一片淨土阿壩——這個「淨」,是乾淨的是市場,也是純淨的心靈。
封面新聞:如何趁著九寨溝重新開放的機遇,一掃曾經存在的旅遊亂象呢?
劉作明:從前,九寨溝內有所謂的藏區旅遊、低價團、零團費,還衍生出各種特色旅遊產品,例如水晶、藏銀等等。現在,我們就是要取締這些購物點。
封面新聞:具體怎麼做呢?
劉作明:未來的九寨溝拒絕旅遊「快錢」,我們將建設淨土阿壩和非遺阿壩的銷售平臺,堅持走貨真價實的土特產路線,將真正有歷史和特色的非遺產品嵌入到旅遊中,成為有生命力的文創商品。
封面新聞:所以,我們不僅是要解決曾經的旅遊亂象,還要樹立新的規則?
劉作明:九寨溝的重建,是我們真正贏取中國境內旅遊市場發展振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不然,一直不去提高旅遊從業者的道德認知水平,不重新界定遊客和當地群眾的關係,景區發展會始終存在問題。這次重建,就是要落實到重構市場主體,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封面新聞:比如呢?
劉作明:我們就是想告訴旅遊行業的從業者,不要再在這個市場上渾水摸魚,想賺「快錢」的請另尋高就。
思考
讓九寨成為旅遊大本營
打破屏蔽效應反向帶動遊客
九寨溝景區對於整個阿壩州來說,意味著什麼?——金字塔上頂尖的明珠。在其無可替代的龍頭地位背後,遮蔽效應也無限放大。全域旅遊時代,九寨溝的重建,或將重構區域內的旅遊資源配置。
封面新聞:地震後,阿壩州沿線的所有旅遊產品都受到影響。全域旅遊時代阿壩州將如何規劃?
劉作明:九寨溝地震對我們阿壩州的旅遊產業來說,確實是一個斷崖式的下跌。去年全年,阿壩州的整個旅遊人次下降40%,但到了今年1月,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數據就減少到了20%。去年我們的冬季旅遊就很火,全州有三個滑雪場,第四個可能在今年開放。在松潘,像四姑娘山景區,去年遊客數量達到62萬人,畢棚溝也突破了60萬人。這就說明,阿壩州不僅只有九寨溝,還有其他景點。
封面新聞:很多擁有世界級風光的旅遊目的地都在阿壩州。
劉作明:沒錯,阿壩州旅遊資源密度太大,最終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頂尖還是九寨溝。地震後,同是自然遺產的黃龍都撐不起來,可見其龍頭地位不可撼動,但其屏蔽效應也影響巨大。
封面新聞:它的屏蔽效應主要體現在哪裡?
劉作明:一是針對九寨溝本身,它的景區資源密度就大,能不能在重建中,打開更多的資源,真正轉化為度假休閒康養的聖地?其次是九寨溝對整個阿壩州的屏蔽效應,最明顯的體現就是,「九寨歸來不看水」這句話。
封面新聞:如何破除呢?
劉作明:我們相信也有決心能夠挖掘出九寨溝本身的自然稟賦,在不打破結構的情況下,讓九寨熠熠生輝。同時,利用九寨溝進行反向帶動,變屏蔽為遷徙,體現其輻射帶動能力。
封面新聞:具體怎麼做?
劉作明:我們將把九寨溝縣城、漳扎鎮、松潘川主寺打造成旅遊目的地,這樣就能帶動遊客前往周邊旅遊。像麗江古城,它就是個旅遊目的地,帶動了玉龍雪山、虎跳峽、瀘沽湖等景區。很多遊客以麗江為大本營來規劃線路,這樣的輻射和帶動力,九寨溝還沒有做到。
封面新聞:原因在哪裡?
劉作明:原因有很多,有城鎮規劃的問題、功能疏解的問題,還有周邊景區差異化的問題。在未來的在景區的規劃中,我們不能用相同的思維來對待景區,相反,可能要找景區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