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技術進步,必然會造成傳統就業機會的消失,但新技術的普及應用,也必然引發一批新的產業鏈的繁榮,創造出人們此前從來不曾想到過的就業機會……正如數字文化大師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所預言的那樣:人們會在新的生產力水平上,發現更多的新工作
數位化孕育新職業,「身份標籤」獲國家認可
2020年2月,人工智慧訓練師正式成為新職業,並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與它同批入選的還有虛擬實境工程技術人員、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裝調檢修工,等等。當數位化的航道漸寬,相關的新職業變得越來越多,在為年輕人就業增加了大量新選擇的同時,也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描畫出精確路線圖
如果人生有一道分水嶺,郭梅的界限分外清晰。33歲之前,她在老家與黑色的煤礦打交道,33歲之後,人生轉道,她與電腦打起了交道,做的還是一份她之前從未聽說過的職業——人工智慧(AI)數據標註師。
轉折發生在兩年前,為了孩子的教育,郭梅舉家來到太原,進入數據產業基地工作。在此之前,她從沒想過自己的工作能跟自動駕駛、人工智慧掛鈎,經過公司的崗前培訓和團隊的幫助,她從一開始每天只能標註兩三百張,提升到現在每天能完成1300多張,實現了從傳統行業到新興行業的職業轉型。
顧名思義,這份職業的關鍵詞在於標註,無人駕駛、計算機視覺、圖像分類、語音識別等數據,必須通過大量最基礎的標註「餵料」,才有深度學習的可能。郭梅平均一天要在屏幕前標註60萬個點,最多的一天她標註過108萬個點。工作看似十分枯燥,但她卻覺得很有意義,她印象最深的一個項目,是百度的AI尋人,「你知道嗎?我在電腦這一頭每標註一個點,每提高0.1%的準確率,就可能讓一個家庭提早十年團聚,讓科技變得更有情感。」
郭梅加入數據標註師這個行業的時候,人工智慧已開始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積蓄的巨大能量,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的統計,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核心產業市場規模超過555.7億美元,同比2017年增長50.2%。在中國,人工智慧正迅速走向應用,與之相匹配,需要提供給人工智慧學習的基礎數據產業也相當龐大。2018年9月,百度把其數據標註基地落戶在山西太原,大規模布局人工智慧的基礎產業。
做這份工作,郭梅的收入比過去更多,兩年來,她從新人變成 「熟練工」,發現「朋友圈」變大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傳統行業向這個新興行業靠攏,她所在的辦公室規模就擴大了3倍。截止到目前,百度(山西)人工智慧基礎數據產業基地(即「百度山西數據標註基地」)中,人工智慧數據標註師從業人員已超過2300人,實現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入駐35家。
郭梅口中的人工智慧數據標註師,如今還有一個更加正規的職業表述——「人工智慧訓練師」。今年2月,這個職業有了國家認可的身份標籤,這意味著它在各地都已經有了規模化發展。根據阿里巴巴的數據,4年多來,阿里生態體系內,人工智慧訓練師已逾20萬人。
與人工智慧訓練師同一批 「轉正」的,還有虛擬實境工程技術人員等一些聽起來很酷炫的職業,這些新職業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個領域。在新興領域,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孕育了一大批新職業,而在傳統行業,隨著數位化、在線化率的提升,同樣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新崗位需求,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數字運營規劃師就是傳統行業數位化背景下的新職業。Wake Me容顏品牌管理運營總監郭嘉驪以美容業為例介紹說,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和消費升級,消費者會通過網際網路,提前了解服務的內容、價格,在更為透明的模式下,「數位化運營規劃師的工作主要是通過數據分析去輔助好各個部門,將各大流量平臺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做出合理的戰略規劃調整。」
「數據運營規劃師這個行業目前需求旺盛,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傳統行業轉戰線上,運營的崗位需求也隨之出現。」郭嘉驪說,「這一塊的人才比較稀缺,非常適合畢業生作為就業新選擇。」
美團研究院研究員尤越表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孕育了大量新興職業,比如密室設計師、漢服造型師、無人機駕駛員等,都是就業的香餑餑。今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9個新職業,人們熟知的「帶貨網紅」也有了正式的職業稱謂——網際網路營銷師。
在發展中實現細分,新職業找到成長曲線
當一個從無到有的崗位變成了真正的職業,不僅意味著其規模化發展水平已到達一定高度,也意味著它開始有自己的職業成長曲線
阿里巴巴集團客戶體驗事業群資深解決方案專家林麗,就切身感受到人工智慧訓練師對普通人生活帶來的意義。國內疫情剛剛暴發時,林麗正在海外,剛買好回國機票不久,就接到出行平臺的智能外呼,提示她「航班已取消」,比航空公司的退票通知提前了幾個小時。這只是第一步,在航空公司及旅行平臺電話打不通的時候,一旦有新的國際航班調整信息,在線智能客服機器人和智能外呼都會主動提示並推送超連結,這成了她最好的助手。
這段經歷對於林麗而言有切身體會,因為這一整套智能服務解決方案,就是她和同事們一手搭建的。以出行這個垂直行業為例,疫情導致春節期間旅客票務問題求助量較去年同期暴增13倍,林麗所在的客戶體驗事業群提前預判到了可能的「爆倉」,提早創造出一個智能客服的應用場景,它是人工智慧訓練師對業務、流程、算法深度理解後的主動出擊。
「搭建場景背後的智能服務解決方案,最需要的是讀懂人心。」林麗說,創造這個場景,除了必須熟知行業內機票退訂的全部流程之外,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用戶表達習慣,要讓機器人聽得懂,表達得清楚。不僅如此,這個智能服務解決方案還走得更深——在機票被取消的時候,不是服務的結束,它考慮到售後的整體退票退款的全程跟蹤,直到問題解決,「在國際機票被取消而且難買票的時候,我們選擇主動外呼,它成了消費者的剛需」。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在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幫助下,智能客服機器人讓全國230萬消費者出行票務問題得到及時響應和解決。很多人說「要讓人工智慧更有溫度」,在專業人士看來,溫度來自更體貼細緻的流程,它更考驗人工智慧訓練師的設計和決策能力。
事實上,從2015年阿里巴巴的客服團隊創造出「人工智慧訓練師」這個崗位,直到今年2月它真正成為新職業,5年間這份職業已經成長了很多。它的工作內容更多了,它始於做數據標註,後來還升級到智能服務的流程優化和設計;它的工作領域更廣了,一開始阿里巴巴只是將其運用在客服行業,後來智能語音、圖片及視頻領域都召來了訓練師為人工智慧做「老師」。在林麗看來,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蔓延到哪個領域,人工智慧訓練師都會在哪裡出現。
排除廣泛的應用領域,這份職業也鋪好了進階的道路。比較初階的是標註員,這個基礎崗位是執行層,是人工智慧的「飼養員」;中階的人工智慧訓練師增加了對於業務的理解,能知道問題的關鍵,並簡單設計流程;高階的崗位更像引領者,就像春節期間國際出行智能客服場景一樣,在對於業務的完善中還能捕捉到新的可能,主動創造解決痛點的前置服務。
百度(山西)人工智慧基礎數據產業基地負責人尉赤也能感受到這份職業的變遷,很多人從兼職變成專職,行業領域逐漸細分,就業人數不斷增加,這些都是一份職業蓬勃向上的表現。在他看來,新職業的公布將有助於規範和引導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崗位應用,「行業內已經開始溝通職業等級的認證和專向培訓的可能,幫助這個行業更健康有序發展,也幫助它與數據優化、解決方案設計等上下遊產業相加,更好構成人工智慧的龐大數據基石,進一步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就業崗位指數級增長,年輕人青睞新崗位
新職業的出現,代表著社會分工的前行方向和行業走勢,為各年齡段求職者提供了更多選項。今年7月,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釘釘發布的一份《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人才缺口以千萬來計
與人工智慧訓練師相比,無人機駕駛員的 「轉正」時間更早——去年4月就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認定為新職業。
就像司機必須考駕照一樣,專業的無人機駕駛員必須得到中國民航局的認可,這份職業的培訓及認證工作起步也更早、更規範。在上海地區,上海翰動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民航局下AOPA-China(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授權的訓練機構及華東地區的考試中心,總經理陳光文感嘆過去5年的行業發展速度:從無人機民航局頒發執照開始,2014年到2015年全國只有2142名民用無人機駕駛員正式拿到執照。而截至去年,獲得無人機駕駛員執照的人數已達到67218人,僅去年一年就有22625人新獲執照。
持證人數快速上揚,崗位需求也呈現指數級增長。陳光文介紹,無人機的運用領域可以說五花八門,農業、物流運輸、測繪、公安、消防、城管等領域都可能用到航拍、航攝。比如,農業領域無人機噴灑農藥體量非常大,在國內,已經有2.69億畝農田使用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工作,無人機具有運行成本較低、機動性能較好且使用操作方便等優勢,而經嚴格培訓、持證上崗的無人機駕駛員,可以在飛行距離超過視線範圍的情況下實現安全作業。
觀察近兩年前來培訓的人員,陳光文還發現,年輕人、特別是學生族的佔比很高。上海地區無人機駕駛員的年齡分布與全國很相似。根據民航局給出的數據,1990年至1998年之間出生的群體佔比最高,2000年之後出生的群體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最年輕的持證人是2004年出生的,目前只有16歲。
「年輕人更加青睞新崗位,這可能與就業有關。」陳光文說。從他的機構中走出去的學生,在前往海事、物流、社區管理等一些崗位應聘時,無人機駕駛員的職業認證是明顯的加分項,專業的無人機駕駛員年薪10萬元起步,比一般崗位更高。還有一些學生在拿到執照後開始創業,兩三個人成立一家公司,做外包的活,「無人機的需求很多樣,無論是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採購服務,還是水治理、婚禮、團建等消費場景,都有旺盛需求。」
根據美團研究院此前發布的《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顯示,80後和90後是新職業的主力軍,整體佔比超過90%,其中1990年之後出生的新職業從業者佔據了半壁江山,1995年以後出生的新職業從業者佔比超過22%。
有分析人士認為,新職業的出現,代表著社會分工的前行方向和行業走勢,為各年齡段求職者提供了更多選項。今年7月,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釘釘發布的一份《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預計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需求近150萬、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無人機駕駛員近100萬、電子競技員近200萬、電子競技運營師近150萬、農業經理人近150萬、人工智慧人才近500萬、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員近130萬,人才缺口以千萬來計。
目前,人工智慧訓練師在國內已經小有規模,但仍在迅速擴張。在山西,百度(山西)人工智慧數據標註產業基地為當地提供了更多的崗位,無論是剛畢業的學生還是社會上的殘障人士、下崗職工,都有可能進入這個行業。尉赤預計,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短期內可以衝到2.5萬人的規模。而阿里巴巴已經為東南亞10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上百名人工智慧訓練師,為海外買家和賣家帶來更好的體驗,林麗預計,到2022年,國內外相關從業人員有望達到500萬。
作者:本報記者 徐晶卉
編輯:張懿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