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講透孫子兵法》5
今天已經是講這本書的第五天了,要講的內容在所我劃分的大綱中,也已經到了最後的一個版塊,而這也是這些內容中,我認為最關鍵的一個版塊:勝心與虛實自知。
我不由得想起來,在我讀高中的時候,學校裡經常會組織考試,月考、周考、課堂測試等等。而在這些時候,面對情緒緊張的學生們,老師們常常會提起一句話「心態最重要」。
而在這些多如牛毛的試卷衝刷下中,我們也的的確確地體會到了「心態」的重要性。就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吧:在我高中的時候,我的班級裡一直有著這樣一個人,他平時成績特別優秀,上課老師的提問全都會,課堂的小測試都會做,書上所有的知識點都掌握了,按照常理說,這樣的學生肯定會是班級裡的所謂「尖子生」,雄踞前幾名的存在,但是,恰恰就是在每場碰到聯考統測之類的主要考試中,他的分數都會跟坐滑梯一樣,一路滑到低谷,跟他平時的成績相差甚遠。
後來在老師的詢問下才得知:他在每場去在參加這些大型考試的時候,只要一坐到考場上,他的頭腦都會一片空白,後背發涼,手心冒冷汗,往往一場考試考完了都還是渾渾噩噩,在這種狀態下做完的試卷自然是不盡人意。
雖然我的這位同學在平時的小測試中一直都高居班級前三名,但據我所知,他最後的高考成績並不理想,沒能調節好心態的他在選擇了復讀之後仍然只是考了個普通本科,這相對於別人和他自己的期望可以說是相差甚遠,但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在《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中華杉先生講到:勝心是讀書學習的大病,跟同學討論,要壓倒同學;上老師的課,想挑戰老師;讀古人的書,還想勝過古人。一有勝心,讀書就不是懷著學習的虔誠,而是抱著糾錯的快感,和這些人討論學習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有點不自在,他們的態度不是「學習型讀書」,而是「糾錯型讀書」。簡直就像是為了爭個勝負而讀書。
而其實這種情況不止學生有,我們在平時生活裡也經常會遇到這種人,你在聊天他卻非要來炫耀顯擺,微信朋友圈裡老是貼出一些高級場所或者名牌包包之類,故作姿態,這些人的心態和那些喜歡炫耀自己成績的學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炫耀的東西不同罷了。
另一個方面是自知。「人貴有自知之明」,現在我們說出來好像帶著一些淡淡的諷刺意味了,因為許多小說和電視劇裡,翻拍常常會對身世清貧的主角們怎麼說,以至於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總會想起來翻拍那帶著濃濃嘲諷表情的嘴臉,這句話聽起來也好像是在嘲諷別人要看清楚自己的身份一樣。實際上這句話不是這麼用的。知己知彼,重要的是知己,在理解自身情況的前提下去行動。
然而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人們往往只有在付出了令自己感到痛心的代價之後才能認識到這一點的。所以我們時常有些一廂情願的痴心妄想,比如木桶理論說的那樣:一個由幾塊木板拼成的木桶,它能裝的水,不是由最長的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
所以要想木桶裝水多,我們就要想辦法加長那塊最短的木板,只是加長那塊最長的木塊是沒有用的。這裡的最長木塊,指的是我的強項,就是我的實;最短木塊,我的弱項,就是我的虛。成功靠加長最短木塊嗎?弱項就是弱項,要承認自己有弱項,因為要承認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類的特點。有缺點是所有人類的共同特點,不可能有完美無缺、處處都佔優勢的人。
還有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快,人快我變。」現在看來,這也是不承認自己是人類的狂妄之言。別人沒有的我有,別人有的我比他優,別人優的我比他快,他快了我還能變。這怎麼可能呢?這樣的前提就是對方是人,我不是人,我是神。而且如果能做到這樣,兵法也沒有用了,不需要學什麼避實擊虛,我用我的任意部位,去攻擊他的任意部位,都是以石擊卵,他都不堪一擊。
所以華杉先生認為,所謂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快,人快我變。」是一句瘋話。正常的戰略是什麼,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無。」這才是符合實際的話,才是正常的標準。
在學習「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時候,我們說,主要問題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們很容易去關注別人,卻不注意關注自己,以為自己當然知道自己,其實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同樣,學習虛實,我們也不能只關注別人的虛實,而以為自己都做實了。非也,做不實,無論怎樣做都有虛有實,也不可能把虛都補上,如果要都補上,就都虛了。
不要試圖去「解決」自己所有的虛,要學會在有虛有實中戰鬥,學會不是試圖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永遠在問題中前進,這就掌握了虛實的精髓,在這之後,我們才能知道下一步我們該怎樣去做,該怎樣才能成功。
大家都聽說過韓信的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他下令把一萬人布陣在水邊,這樣他們沒有了退路,就會選擇殊死作戰,最後他們活下來了,戰勝了敵方二十萬人,名留青史,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實在是厲害,很了不起。
可是真是這樣嗎?
其實要是敵方再多打一會兒,一萬人就被敵軍消滅了。或者對方高喊繳槍不殺,就會有人要棄械投降了。只不過韓信還有兩千奇兵,突入趙軍營寨,拔了對面的旗幟,插上漢軍旗幟。結果趙軍一自家看老窩都沒了,驚亂奔逃,他才能乘勢掩殺,結果取得了勝利。
所以韓信暗中安排的這兩千奇兵,才是這一戰的關鍵。到後來大家都學會了背水一戰這個成語,那下回布陣,你還敢背水布陣嗎?韓信也只布了這一回,下次他又變了。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家表面看見的,討論的,都不是關鍵的。關鍵的兩條,一是當時的前提、條件、情況,二是人家過去十幾年幾十年的功力積累。你看到人家這麼做,成功了,發財了,你就覺得你要是跟著做,也能成功。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見得。人家能成功,靠的不僅僅是正確的方法,可能人家背地裡還不知道摔了多少跟頭,下了多少功夫,做了多少功課,花了多少心血,又積累了多少人脈,這才有了後來的成功,然後你一看,你只看到了表象。
你說,喲,這樣就行了嗎?我也學他,我也來,結果傻乎乎的你撞得滿頭大包,還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為什麼人家行,你自己就不行。
咱這些說的都是大白話,可孫子兵法的實際內容就是這些: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這也是為什麼孔子推崇先勝後戰。當你拿著這些事情和別人比較一番後,能不能夠勝利,其實在開戰之前你就已經知曉。但你不可能時時處處都勝過別人吧?當你弱小的時候怎麼辦?打不過別人的時候怎麼辦?那只有修煉,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然後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再和他對戰。
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想發財,但是真正能成功、能發財的有幾個人呢?與其傻乎乎地一味腦袋發熱、隨波逐流,你還不如做好自己手頭應該做的事情,讓自己打好基礎,強大起來。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孫子兵法這部名著其實已經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戰爭著作,而是成為了政治、經濟、外交各個領域領導者的必讀書。孫子的思想不僅在現代軍事領域而且在政治、經濟、外交、體育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在這種廣泛的應用中,人們不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獲取啟迪同時又為孫子兵法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華杉先生說,閱讀古籍,有時會讓我們很自卑。現代人以為自己創造了很多新名詞、新概念、新思想,無非是「新瓶裝舊酒」的「新」,仔細推敲並沒有任何原創性,反而給大家帶來了更多的認知累贅和信息恐慌。大道都至簡,是我們把世界搞複雜了。
閱讀《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相信你會跟我一樣有很大的收穫。《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之所以我認為會常讀常新,是因為他能夠「糾正」或改變你的一些觀念。先勝後戰,便是其中最為樸素的真理,不過常人容易忘記,又因為它太簡單了,所以難以做得到,而三年賺五百萬,才是人們的目標。再譬如,我們都喜歡把錢花在刀刃上,事態的發展是多面性的,實際上難以做到對資源百分之百的利用。如作者所講,多花冤枉錢,是把錢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
最後,我要告訴大家,我在《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本書所提取出來的、我認為主要的總結就到這裡了,《華杉講透孫子兵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它確確實實地將《孫子兵法》中的道理論述出來,並通過華杉先生舉出來的例子人這些道理貼近生活,符合常規。近幾年來,孫子兵法的應用正在向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拓展,組織了許多精彩的孫子兵法應用活動,湧現出許多優秀的孫子兵法應用專家和應用成果。
在經濟、政治和外交等領域都發揮出來極大的作用,影響深遠。而在眾多研究《孫子兵法》的書中,這本《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無疑是箇中翹楚,因此我覺得,如果大家也學習相關的知識的話,應該多讀讀這本書。華杉先生的高明之處從他的文字之中可以體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在豆瓣上能得到9.0分的好評價的原因。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講的東西,我的講述就到這裡。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下次再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