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當媽後有多狠?
看看網上一名大V分享的養育經驗:
孩子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她將女兒單獨留在家裡過夜。
並揚言:
感謝自己變得如此心狠手辣。
沒有最狠,只有更狠。
在最近上檔的《親愛的小課桌》裡,又一位虎媽霸氣上線。
這位小朋友(凱凱)今年7歲,上一年級,小小年紀的他,假期作業量多到讓人抓狂。
270張考卷;7本大題;50頁自打卷,合計376張。
一年級小學生至於做這麼多試卷嗎?
當然!
看到這裡,你肯定懷疑,這還是不是親媽?
當然是。
凱凱的媽媽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爸爸從小將她當做男孩子來教育。
她曾是一名公安人員,懷孕後便當起了全職媽媽,她對孩子的教育理念:
沒有快樂童年——小朋友是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的。
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發現筆畫筆順不對,葉老師指出錯誤,孩子卻說:
「這個字沒學過。」
原來,除了學校的作業,孩子還要寫媽媽布置的作業。
傅首爾向凱凱媽媽求證,她說:
「不做作業,那剩下來不都玩了嗎?」
當別的孩子寫完作業玩耍的時候,凱凱卻因為超額的作業量獨自坐在桌前,媽媽說:
「他自己拖拉呀,這點作業在家裡其實30分鐘之內全都可以做完。」
看到這裡,不禁想問這位媽媽:
「超量的作業對孩子來說真的好嗎?」
01孩子的作業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中國有句古話叫「過猶不及」,是指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一年級小學生寒假做376份考卷,孩子做習題,真的越多越好嗎?
我們來看看科學的解釋: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曾經提出著名的「過度學習」理論,他認為:
①適度學習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通過反覆練習,才能得到鞏固;②過度學習以該知識當時再現不出錯的程度作為100%,鞏固一般保持在學習程度的150%以內為佳,在這一限度內,其學習心理效應最大;③超度學習超過150%,會因學習疲勞而發生「報酬遞減」現象,學習的效果就會逐漸下降,出現注意分散、厭倦、疲勞等消極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當所學知識鞏固到不在出現錯誤的水平時,就可以停止,如果再刻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效果反而會大打折扣,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學習時間越長越學不進去。
家長以為超額的學習任務會強化孩子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是研究結果證實,情況並不如父母期望的那樣。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這是中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超度學習」的孩子常常因為機械重複,出現身心疲勞、厭學的現象。
那麼,《親愛的小課桌》中這位奉行「孩子沒有快樂童年」的虎媽培養出的孩子究竟怎麼樣呢?
02「媽媽天天說我不好」——打壓式環境中成長的問題兒童
《親愛的小課桌》中共有個6個小朋友,個個思維敏捷、天真爛漫,唯有在媽媽鐵腕政策下成長的凱凱,看得讓人心疼,他身上暴露的問題值得每一位父母反思。
在第一期節目中,凱凱出場,面對教導主任葉老師的提問,他一問「三不知」:
你害不害怕寫作業?不知道!那你喜歡寫作業嗎?不知道!你寫作業快不快?不知道!
集體活動時間,小朋友報數,輪到凱凱這裡,卡了殼,他拒絕回答,最好只要跳過。
自我介紹時,大家踴躍發言,輪到凱凱,他說自己沒名字。
才藝展示,小朋友各顯神通,不管怎樣鼓勵,凱凱就是不願意去表演,最後他說:
「我怕自己跳的不好!」
做數學試卷,寫上正確答案後,卻擦了重寫,傅首爾詢問,凱凱說寫的不好看。
……
說實話,節目看到這裡,真的要被這位「瘋狂」的媽媽氣哭,但更多的是心疼這個7歲的小男孩,別的小朋友飯後都去玩耍,他卻一個人乖乖的寫沒有完成的作業,孩子們打鬧的聲音傳到凱凱耳朵裡,他雙手捂住耳朵。
然而,對於凱凱的懂事,媽媽蜜汁自信,她給凱凱說:
「你乖我就會喜歡你。」
在座的嘉賓都看不下去了,紛紛與其抗辯。
就連節目中的教育專家都反駁說:這是有條件的愛,會造成兩種結果:
安全感缺失(孩子對自己的高要求源於媽媽的高標準);討好型人格(孩子跟媽媽說他的夢想是做完書店裡賣的卷子);
媽媽奉行「鐵腕教育」,洋洋自得,以一己之力抗辯整個嘉賓團,而孩子在眾人堆裡卻成了一隻戰戰兢兢的小老鼠,他時時刻刻在比較,既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更擔心別人審視自己的眼光。
1948年美國《兒童發展》雜誌刊登了一篇報導,發現經常受到家長控制的學齡前孩子「沉默、乖順、無抵抗意識」,他們不願意和同齡人互動,對事物缺乏好奇心。
專家建議凱凱媽媽,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需要調整的,因為學習帶給孩子的只有痛苦,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孩子會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甚至是厭學心理。
03孩子需要怎樣的童年?
前幾天,一則硬核老爸育兒的新聞登上熱搜。
9歲男孩暑期沒有上補習班,而是學習了各種戶外運動:皮划艇、槳板、爬樹、荒野訓練等。
父親要求他有足夠的戶外運動時間:
每天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
爸爸認為:
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
他說:
「我從來不會強壓孩子,他們喜歡並接受,我才會帶著他們去做。我自己是教練,陪孩子運動,也是確保孩子能夠接受的運動強度下才進行的。」
陶行知說:「教育是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也許,這位爸爸才是孩子們心目中「別人家的爸爸。」
04寫在最後
一個虎媽、一個虎爸,一個揚言「小朋友不需要快樂童年」,一個卻要求「孩子每天戶外運動兩小時才可以寫作業。」
不同的教育觀塑造出不同性格的孩子,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