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朋友私信我能不能做一個專欄講一講詩詞格律,因為格律看起來很枯燥,愛好者一開始接觸會有毫無頭緒之感。
我昨天回去翻了翻手頭的資料,覺得這個任務實在是太艱巨了,要想講清楚,要想把很枯燥的理論講得生動有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我有點心動,但又無法立即著手去做。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把一些學習詩詞的書目整理出來,再一點一點去深入,消化。
工具書是必須有的,就像小學生入學必備新華字典一樣。
關於韻部:《佩文詩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
有些人寫詩根本沒有押韻的概念,還有的胡亂用韻,像以上這三本工具書有一本就夠了,初學者在對韻部不熟悉的情況下可以放心選用某一韻部裡的幾個字。
不要覺得依賴工具書不好,《紅樓夢》裡有這麼一個情節,海棠詩社的時候,要迎春限韻。
迎春笑道:「就是門字韻,『十三元』了。頭一個韻定要這『門』字。」說著,又要了韻牌匣子過來,抽出「十三元」一屜,又命那小丫頭隨手拿四塊。那丫頭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塊來。
他們在這裡用到了一個物件:韻牌匣子,可見古人也未必都是脫離工具書進行創作的。工具書也有校對的功能,覺得自己哪個字用得不對,查一查是不是同一個韻部就可以了。
關於詞牌:《白香詞譜》《欽定詞譜》《詞律》
我們知道有諸多的詞牌名,比較常見的有《蝶戀花》《清平樂》《江城子》《鷓鴣天》等等,填詞填詞,就是按照詞牌的規矩來填,比較常見的詞律是相對比較容易記住的,但一些陌生的,冷門的詞牌就需要使用到工具書。
關於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我經常見有人推薦新華字典的,新華字典更偏向現代漢語一點,而且內容過於簡略,它的功用主要在漢字的音與形,古漢語字典則更深一點,講到字的延伸含義與使用。
平仄必讀:王力《詩詞格律》
我買的王力先生的這本書裡包含了部分韻部和比較常見的詞律,如果不想要佔地方的工具書,買一本《詩詞格律》就夠了。
這本書非常系統地講了用韻,平仄,對仗,而且劃分體裁,將絕句、律詩、古風、詞分開細講,並使用了大量的詩詞進行舉例。讀了這一本絕對可以進行詩詞創作了。
然而這出現一開始我說的那位朋友的困惑,枯燥。理論的東西都是相對枯燥無趣的,就像數學公式一樣,公式就是公式,它是死的,甚至很大程度上需要你進行死記硬背,因為它就是這樣,沒有迴旋的餘地。但結合我自己的創作經驗來說,我覺得我好像也沒有怎麼死記硬背,比如說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不需要去死記硬背,出句的平仄一確定,對句自然而然就跟著出來了。也許大量的閱讀和創作,就能很自然地運用。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在平仄方面講的是最細緻的,在對仗方面很凝練的提出了理論,但在理論外我認為還需要讀另兩本書。
對仗必讀:《聲律啟蒙》《笠翁對韻》
理論容易掌握,但實際中還是捉襟見肘。因為你沒有語感,沒有真正實踐。所以一定要讀《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這兩本書我一直在推薦,不僅可以學習對仗,還能補充學習一些常見的典故。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就是以聲律啟蒙裡的一東為例,學習意向的搭配組合,所以關於對仗方面就不再贅述了。
還是語感的問題,很多人寫詩是沒有語感的,詩詞是凝練的藝術,是具有古典美的,有的人的詩往那裡一放就現代感十足,顯得不倫不類,既然你追求古典詩詞的美感,就需要讓自己的詩有詩意,如果你不追求古典的感覺,大可以去寫現代詩。
《幼學瓊林》
說來慚愧,這是蒙學篇目,但現代人基本上是不學這個的,所以我們在詩詞創作中常常有一種捉襟見肘的感覺,想要一個表述,但就是無法確切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字詞。《幼學瓊林》從天到地,由己及人,囊括了我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但是其中自然也會有一些糟粕內容,在閱讀的時候取其精華就好。
《史記》
有很多典故都是出自《史記》的,讀完史記,看很多詩詞篇目,其中的典故就非常容易讀懂了。舉個例子,李賀《秋來》中有一句:誰看青簡一編書。很多人就想當然的覺得就是看了一編竹簡書而已,實際上,《留侯世家》裡說:良夜未半往,有傾,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矣。
《世說新語》
更像是段子合集,寫了當時的種種趣事奇事,有很多詞都固定的成為詩詞中的意向。比如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詠絮之才,覆巢之下無完卵,標新立異,皮裡春秋,身無長物,蓴鱸之思,相煎何太急……
當然這方面是毫無止盡的,要看要讀的篇目數也數不完,光諸子百家就有一堆,這是日常積累,自然是越多越好,越廣越好。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你的詞彙量和眼界境界,這是無法速成的東西。
讀好詩,才能寫出好詩。我讀《滄浪詩話》的時候有一條印象特別深,嚴羽認為,把自己的詩放到古人詩中,不能分辨出來那就算成功了。這個標準實在是太高了,但同時也說明,詩詞創作,一定是要和最好的比,給自己定的目標夠高,才能跳得高。
在範本的選擇上我的個人風格會相對濃厚一點,所以也僅供參考。
《謝朓全集》
六朝詩歌幾乎是被埋沒的,讀詩幾乎都奔著盛唐去了,但是要學詩,我認為還是要從六朝學起,在六朝詩人裡面猶豫了一下,我覺得謝朓是最合適的。我以前跟人討論,覺得先秦是歌,漢魏六朝是歌與詠,唐以下是詩,至于格律興起,詞牌輩出,就是曲了。如果比作音樂,先秦是滿座和音,漢魏六朝是高臺清唱,唐宋是管弦鼓吹伴奏而歌舞不歇,宋以降則是曲調將終,唯有餘響。嚴羽在《滄浪詩話》裡也認為學詩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這一點我比較認同,讀六朝詩歌的時候感覺是和讀唐詩宋詩不一樣的。謝朓的詩清新而不晦澀,是六朝詩裡最好讀的。特別是,他的平仄,對仗,有一種自然的韻味在內,不像唐甚至後來的流於匠氣,那種古樸天然的感覺是後來的詩歌追不上的。
《李太白全集》
學詩絕不能越過李白,李白的詩,李白的風流,李白的浪漫,李白的想像力,李白的酒氣俠氣……這些後來我們稱之為詩人氣質,我時常說李白是一種感覺,所以學詩一定要讀李白,去找那種感覺,找到那個感覺,你就知道詩是什麼,你就知道詩不是束縛,而是自由,你就知道你為什麼要寫詩,人為什麼需要詩。
《瀛奎律髓》
這是元朝人方回編選的唐宋兩朝的律詩合集,對律詩創作有極大的幫助,讀多了之後發現律詩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裡面不時會冒出來一些不錯的句子,方回在選擇的時候,會特別傾向一些對仗非常工整的作品,這種強化閱讀非常有利於對仗學習。此外方回的選擇是分類進行的,類別甚至很細,比如春夏秋冬,詠古詩,送別詩,等等,雖然有些過於瑣碎甚至牽強,但是這種系統歸類方法對學習者而言是最合適不過的。方回是尊杜甫的,所以讀《瀛奎律髓》就沒有必要再讀杜詩。
《稼軒詞編年箋注》
這個自然是作為詞的範本進行閱讀的,除了我本人特別喜歡辛棄疾的原因之外,還因為辛棄疾的風格是稍微寬一點的。九年義務教育裡喜歡談豪放派婉約派,其實這個概念有些狹隘了,辛棄疾也有相對婉約的詞,比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還有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然後在題材上,辛棄疾也比較豐富,軍事題材,田園山水題材,詠史題材,閒適題材。最重要的是,辛棄疾喜歡用典,對於基礎知識積累不夠的人來說,辛棄疾的詞可以作為典故速成書來看,只要你把稼軒詞裡的典故吃透,基本上也就夠用了。
這些當然是我個人推薦的一些書目,是我創作的經驗,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只拿出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希望喜歡古詩詞的朋友能夠用得上。
----------丸---------
文:祁門小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