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2020-12-10 中國網科學頻道

產學融合是立足產業發展,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實現途徑所給出的高度概括。文章通過導入交易成本理論、角色理論和社會結構理論所構建的分析框架,對廣東工業大學踐行產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案例進行研究,對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進行分析,提出設法降低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信息和資源獲取成本,實現教師不同角色的激勵相容,塑造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結構以及建立相應的教育生態系統等實現途徑,推進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鍵詞]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交易成本;角色衝突;社會結構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alents Cultivation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Yang Wenbin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 summary of the goals, requirements and realizationapproach of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lent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role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ory and analyzes talents cultivation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searching on the cas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ho has practice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several method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propose ways to reduce the cost of information and accessing resource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innovative abilities, realizing the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roles of scientists and entrepreneurs,shap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ecosystems.

Key words: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action costs; role conflict; social structure

產學融合是立足產業發展,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實現途徑所給出的高度概括,是高等工程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之一。「產」與「學」包含多重意義,「產」是產業技術應用、產業技術創新、產業技術管理以及產業文化等,而「學」則是學術研究、學術精神、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等。從人才供需關係看,產學深度融合是以產學深度合作為依託,全方位融合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將企業的需求與願景、技術與產品、人力與資金、環境與平臺等多元要素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在結構、質量與水平上的高度契合[1],提高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技術進步以及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2]。從大學的功能角度看,它是把大學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三大功能進行有機整合的一種具體方式與實踐,強調和注重培養既具備產業文化又具有學術精神、既得到學術研究培訓又了解產業技術應用、在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同時又熟悉產業技術管理、以及具備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產學深度融合雖然與產學研或產學研用聯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與前者以創新創業工科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相比,後者往往更關注將大學技術有效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的制度與策略。

一、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理論導入

目前,針對基於產學融合這種模式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理論解釋仍然鮮見。有關大學與產業關係的文獻,主要把大學視作地方、區域與國家經濟發展的參與者與推動者,然後基於資源依賴理論、三螺旋理論、社會網絡理論與嵌入性關係理論、知識資本主義理論、聯盟能力理論等理論,解釋大學技術轉移、產學研聯盟以及大學衍生企業等問題上。[3-7]總體上,目前這類研究雖然有助於國家創新政策的制定,但過於注重宏觀層面的物質收益問題而忽視了微觀層面的人及其培養問題。例如,Peter,J.&Salancik,G.R.提出,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最重要的是關心生存,為了生存組織需要資源,而組織自己通常不能生產這些資源;組織必須與它所依賴的環境中的因素互動[8];許長青指出,三螺旋多從國家或區域視角分析創新和創新系統,討論的是宏觀層面的問題[9]。畢竟,知識是以人為載體,基於知識的創新創業最終是要通過人來實現。

正如伯頓•克拉克所說:「多種不同的分析的專業便是一些可供選擇的認識方法,是使分析家更有知識同時又更加無知的視力通道。」[10]本文通過導入交易成本理論、角色理論和社會結構理論,擬藉助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理論、方法與路徑。

1.交易成本理論

作為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之一,交易成本理論主要被應用於組織與制度研究。威廉姆森指出,某種產品或服務從一種技術邊界向另一種技術邊界轉移過程中發生的「摩擦」,就是交易成本[11]。而張五常則認為,交易成本是在一個人的社會中不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成本[12]。由此可見,交易成本發生在兩個人及以上的「關係」之中,並且,這些「關係」的建立是要實現某種目的。對此,張五常曾直言,交易成本實際上就是制度成本[12]。

在交易成本理論看來,假如人是無限理性的,因為無限理性能夠使人不用花費任何成本就能夠獲知所需的信息和實現預期的目標,所以,任何組織或制度設計都會是多餘的;但事實上,正由於人受到有限理性的約束,組織和制度設計就有了必要性,組織和制度設計的目的是要最大程度地減少交易成本。[11]從空間維度看,高校與外界存在物理壁壘,高校內部的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交流受到一定限制,知識轉化受到物理邊界的約束[13],創新創業的最大困難,在於各種創新創業信息的獲取。假如人是無限理性的,就可以輕易地知道需要將什麼樣的知識或技術有組織地轉化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並知道通過怎樣的方式將產品成功銷售出去。然而,在有限理性的約束下,信息不對稱情形存在,造成這類信息的獲取並非免費的,而是有成本的,此時,就需要設計出某種制度或組織來幫助人們直接獲取這種信息或至少形成獲取這種信息的能力——這是在高等院校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原因。

2.角色理論

角色也稱社會角色,是指由人們所處的特定社會地位、身份所決定的一整套規範系列和行為模式,是人們對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為的一種期望。[14]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一套有關行為的社會準則,這些社會準則規定了個人在充當某一特定角色時所應有的行為和活動方式。角色理論是關於人的態度與行為怎樣為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及社會角色期望所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主要被應用於根據人們所處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釋人的行為。

角色衝突是角色理論所關注的一種重要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往往需要同時扮演多個角色,而社會對於不同的角色則有著不同的期望和要求,當某些期望和要求存在矛盾,導致個人不能同時滿足這些矛盾的角色扮演時,就會產生角色衝突、乃至角色失調。[15]對於大學教師來說,自德國洪堡倡導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大學理念以來,教學和研究一直是教師群體的職業基礎和本分。這種身份限定了其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不僅在限定的大學情境中,也包括其他社會場域。高等工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往往要求大學教師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這兩種角色顯然是相互矛盾的。科學家扮演發明者、預測者、闡釋者、綜合者、批判者、評價者、傳播者、教育者、組織者、管理者、實踐者等等角色;而企業家則扮演協調者(薩伊)、中間商(柯茲納)、創新者(熊彼特)、判斷性決策者(卡森)、不確定性承擔者(奈特)、企業組織擴展者(彭羅斯)、克服X低效率(萊賓斯坦)、制度變遷代理人(諾斯)等角色。[16]科學家角色的社會期望,往往被描述為謹慎、追求真理、為科學而科學、具有奉獻精神,等等;而企業家的社會期望,則更多被描述為拒絕平庸、敢於冒險、風險接受、勇於革新、不斷突破、追求利潤、算計、不確定性容忍,等等。因此,從角色理論來看,如果不能解決科學家和企業家這兩種角色期望的衝突,那麼,大學教師將難以很好地完成高等工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任務。

3.社會結構理論

「社會結構」是社會學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是在銘刻於人類身體和思想中的習慣和技能中發現的,這些習慣和技能就使人們生產、再生產和改變制度結構和關係結構成為可能[17]。涂爾幹指出,社會結構源自於人們對某種特定的概念、邏輯思維、範疇或框架之類的「共同知識」的信仰[18],強調即使是有機的社會,共同信仰也是不可缺少的[19]。阿切爾也認為,「沒有結構,就沒有行動」,行動必然是在它們出現的社會背景中組織起來的[17]。吉登斯強調,社會結構具有客觀制約性和主觀能動性,「社會系統中的結構僅僅是一種人們頭腦中的記憶痕跡」,這種結構觀念引導著具有認知能力的行動者的行為[20]。

社會結構通過制度關係及規則限制來制約著人們的社會行動,同時,人們在自己的社會行動中將不斷產生新的需求並以此來影響、規範和調整自身的行為規則以及社會制度,進而使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當前,我國大學生存在著創新精神不夠和創業意願不足等問題,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創新創業的社會結構未能內化成為大學生的行動結構,屬於社會結構的客觀制約性問題。普遍而言,大學生畢業之後,要麼「學而優則仕」,要麼進入事業單位或企業單位等,尋求一份穩定工作仍然是我國大學生進行學位教育的主要目標——這與我國的文化傳統因素有關,屬於社會結構的主觀能動性問題。根據吉登斯的社會結構理論,社會結構就是社會各種要素之間的聯繫、制度或規則,這些是社會再生產的前提。因此,如果要在高等教育體系下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創業人才,必然是要通過重構社會結構的方式,將創新創業內化成為大學生的行動結構,改變大學生在原有文化傳統下形成的「信仰」,實現「結構觀念引導著具有認知能力的行動者的行為」。

二、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產學深度融合將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納入到了人才培養供給側的創新閉環,實現雙邊到多邊、獨立到交叉、協作到生態、單向到閉環、專業到專創、剛性到柔性、實驗到實踐的產學無縫銜接目標[21],提高高校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以及為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當前,通過採用產學深度融合模式來進行高等工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已成為了我國地方工科高校的重要實踐。近些年,廣東工業大學(下文簡稱「廣東工大」)確立「到2030年,建成以工為主、與產業深度融合、極具創造活力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定位,不僅明確提出了要構建產學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更通過這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為廣東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具有較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1.著手組織與制度設計的變革

廣東工大通過建立「教師-學生-產業」之間多種鏈條模式、組織模式與培養模式等方式,推動產學深度融合,降低了學生形成創新創業能力的信息和資源獲取成本。

首先,變革組織模式,成立跨界學院。跨界學院的建設定位是成為學校創意、創新、創業方法教育的教學中心,創新性的跨界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驗區,學生創新成果轉化的前孵化器。學院的目標是融合創意、創新、創業到專業教育中,培養「重基礎、強能力、寬視野、多樣性和有擔當」的新時期跨界應用型人才。學院設立院務會,由總院長、聯合院長、副院長和首席教授組成。總院長由校領導擔任,聯合院長由教務處處長、學生處處長、校團委書記擔任;副院長負責創新課程、項目訓練(實踐、競賽)組織和校內資源(實踐教學部、創客空間、網絡中心)聯繫,以及前孵化(創業)組織和校外資源(協同平臺、教學實踐基地)聯繫;首席教授負責教學指導、學術指導、創業引導、多專業融合指導,以及責任教師和講習教師遴選、培訓和管理等。

其次,採用多種模式實現產學結合的育人模式變革。廣東工大根據「始終牢牢堅持適應產業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一辦學歷史傳承,緊密結合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戰略,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瞄準創新產業發展方向,按照「產教融合、課程銜接」的思路,實施多專業融合及多方協同育人的產學結合培養改革試點。培養方案、培養標準、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考核評價、平臺建設、項目設計和師資等均由學校與產業單位多個主體共同謀劃、共同確定。採用多個專業學生融合組建新型「產業班」,單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激發班級活力和創造性。採用分段培養模式,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推行形式靈活多樣的生產現場教學和專題教學。共建一批典型工作任務導向、模塊化課程,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22]

再次,在孵化平臺方面,廣東工大整合了廣州國家IC基地、東莞華南工業設計創新院、佛山數控裝備研究院、香港霍英東研究院等校內外協同創新平臺作為孵化平臺,為學生創業孵化項目提供場地、風投資金以及各項創業服務,將項目推向市場,大力促進學生成長需求與企業用人需求雙向柔性對接,在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23]

2.建立實現教師不同角色激勵相容的平臺和機制

廣東工大在採用產學融合模式培養滿足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複合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通過更新理念和創新機制為教職工提供制度支持,保證教職員工能夠自由地在學術科研和創新創業之間進行角色轉換。

一方面,充分挖掘、有效組織社會、企業、政府、市場等優質創新實踐資源,構建協同創新平臺,為實現教師不同角色的激勵相容創造了有利條件。2012年以來,廣東工大建立了佛山廣工研究院、廣州國家IC基地、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等一批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並重的平臺,平臺建設向上延伸到集聚國際高端學術資源與高層次人才;向下延伸到瞄準廣東產業轉型的重大需求,聯合企業攻關;向內延伸到整合多學科創新資源,多專業創新人才培養,並注重將社會責任、企業文化要素融入產學全程育人過程中。形成「高水平平臺集聚高層次隊伍、隊伍的高層次提昇平臺的水平、二者促進產學深度融合教學組織的豐富與創新」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藉助協同創新平臺,通過建立「四靠」理念和機制的方式,使得大學教師能夠在不同的情景獲取不同的價值,實現了不同角色的激勵相容。對於大學教師的角色衝突,廣東工大提出「靠市場、靠機制、靠團隊、靠服務」的理念和機制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廣東工大認為,單純的待遇留人不是地方高校所能承載的,需要靠市場的需求引力,靠「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市場」的機制,讓引進人才既能在學校實現其科學家角色的學術價值,又可以在企業實現其企業家角色的市場價值;靠團隊協同的力量提升事業留人的凝聚力;靠制度化的服務加深感情留人的氛圍。通過「四靠」理念,創新引人機制,廣東工大從海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他們國際視野寬廣、學術造詣深厚,通曉產業前沿動態,為培養滿足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複合型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師資力量。[23]

3.重構基於創新創業文化的社會結構

廣東工大通過設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創新創業資助體系、開展各種創新創業項目研究和競賽、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創新創業學習成果評價機制等方式,大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建設了校園創新創業文化,從創新創業精神上重構了學生的社會結構,形塑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行動,進而支撐了產學深度融合。

一是基於產出導向教育理念進行反向設計,合理確定課程結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研究方法、學科前沿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構建了「兩維六類」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兩維」指的是顯性課程維和隱性課程維,「六類」指的是顯性課程維中的思維引導類、專業創新類和實踐培訓類,以及隱性課程維中的競賽項目類、科技活動類和人文環境類。

二是構建了「國家-省-學校-學院-企業-校友」多渠道的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資助體系,資助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研究和學科技能競賽,鼓勵學生申請創新專利、發表論文;與產業緊密結合,指導學生參與各行業專業創新創業設計大賽,以賽促創,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同時,每年投入超過1000萬元,吸引社會投資機構在校設立基金超過1億元,用於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23],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使學生在創新創業訓練過程中,體驗創新方法和創新樂趣。

三是注重引導更多學生參與學術科技類社團的活動,通過組織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節、實施「一學院一品牌」工程、舉辦校企聯合創新競賽等途徑,動員和激發廣大學生廣泛關注及踴躍參與,讓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實踐、創業意識、創業訓練等融入大學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四是建立了以能力為導向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果評價機制,將學生創新實踐活動中的表現與成果列入學生綜合測評的重要指標,制定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與課程學分互換的機制。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實踐,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氛圍。

三、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角色理論和社會結構理論的邏輯分析框架,結合對廣東工大實踐探索的案例研究,我們可對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進行分析(見圖1)。

圖1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示意圖

1.設法降低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信息和資源獲取成本

創新往往源自實際需求,而高等工程教育創新創業人才更強調為複雜社會現實問題尋找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交易成本理論表明,高等工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制度或組織設計,是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實現培養目標的交易成本,既有助於獲取創新創業所需信息,又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獲取這種信息的能力,這必然會伴隨深刻的制度或組織變革。而在傳統的「教師-學生」二元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局限於校園內部,缺乏獲取和引用外部資源的意識與能力,導致大多數學生畢業之後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獲取社會需求信息和問題解決方案等,通過再學習與培訓來形成創新創業能力,增加了學生、學校與企業的交易費用。推動產學深度融合,需要建立「教師-學生-產業」之間多種鏈條模式、組織模式與培養模式等,降低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信息和資源獲取成本,為整個社會節省交易費用。

2.實現教師的科學家與企業家角色的激勵相容

傳統的學術活動與創新創業活動衝突的癥結是大學教師的科學家和企業家角色衝突。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社會期望、行動規則與激勵機制,例如,科學家角色注重自由探索和發現真理,企業家角色則更強調創造經濟收益。角色理論表明,大學教師在高等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需要解決其中的科學家與企業家角色矛盾,而制度或組織變革必須能夠實現這兩種角色的相容,否則,角色衝突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非減少。因此,最重要的是大學的管理模式要確保大學教師這兩種角色的激勵相容,同時通過將角色相容融入到大學制度的核心部分,推動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簡單講,產學深度融合需要通過制度或組織變革,解決大學教師的科學家與企業家角色衝突問題,使得教師能夠在不同的情境獲取不同的價值,從而實現不同角色的激勵相容。

3.塑造創新創業的社會結構

高校創新創業的社會結構存在有形實體層面的物理組織邊界(如校園、學校規章制度)、符號與價值觀層面的心理邊界(如追求真理、崇尚知識)、社會行為準則和行事方式層面的社會邊界(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些邊界代表著不同甚至彼此衝突的利益。[13][24]我國很早就已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但我國大學生仍然普遍存在著創新精神不夠和創業意願不足等問題,究其原因,在於我國創新創業文化建設不夠,未能使得創新創業成為大學生的內在行動框架。社會結構是銘刻在人類身體和思想中的習慣和技能,這些習慣和技能就使人們生產、再生產某種行動。結構既是行動的結果,又是行動的條件,行動與結構是植根於人類實踐活動之中相互滲透的兩個層面,並且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實現了統一。而沒有結構,就沒有行動。社會結構理論表明,高等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一個社會結構重構的過程,制度或組織變革必須能夠推動這個過程的實現,否則,由於創新創業未能內化為大學生的行動結構,制度或組織變革就因流於形式而缺乏實質意義。因此,實現產學深度融合需要大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從精神上重構學生的社會結構,形塑學生的創新創業行動,進而支撐產學深度融合。

4.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

滿足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複合型人才培養在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以高校為推動主體的教育活動,在塑造創新創業人才這一核心目標的過程中,受到高校內部與所處區域環境的各個領域、各類組織的強烈影響。通過產學深度融合,將產業需求與願景融入培養目標,將主流技術、工程規範融入培養方案,將技術與產品、方法與規範融入培養過程,將環境與平臺融入培養條件與資源建設,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遊各環節的持續改進,優化培養體系下一個運行周期的產出成效。[25]歸根到底,產學深度融合是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實際應用。通過產學深度融合,推動學校的組織變革,打通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產業、平臺間的壁壘,跨越各主體相互之間的「組織邊界」,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性和開放性,實現科研、教學和產業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在培養目標確定、培養方案設計、培養過程實施、培養質量評價等關鍵環節中融入產業信息和資源要素,構建一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優化產學深度融合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產學深度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組織與制度設計、大學教師的科學家與企業家角色的激勵相容以及基於創新創業文化建設重構社會結構等方式,以達到培養滿足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複合型人才的目標。廣東工大的產學深度融合實踐是多種社會科學理論的綜合運用,並通過樹立產學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強化有利於產學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推動有利於產學深度融合的教育組織模式變革、激活與集聚有利於產學深度融合的教育資源、以及創造有利於產學深度融合的組織文化等方式,最終實現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產學深度融合模式包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需要繼續去發掘和探索。同時,基於這種模式培養滿足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複合型人才的方法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但歸根結底,持續的、有計劃的以及目標明確的組織變革,形成基於信任和承諾而達成價值創造的共識,實現大學與產業界各主體之間的「組織邊界」的跨越,將是激勵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前提,更是基於產學深度融合這種模式培養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複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徑,因為組織行為文化與信任文化是高校各個組織藉助不同的教育行動將創新創業理念與精神傳達到團隊與個體的滲透力,而經濟與社會環境處於急劇的變化中,缺乏配套的組織變革,產學深度融合就容易流於形式,而不能在實踐中真正起到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R].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R].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6/content_5013165.htm

[3]曾國屏,林菲.創業型科研機構初探[J].科學學研究, 2014, 32(2): 242-248.

[4]Ponomariov B L, Boardman P C. Influencing Scientists』 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ivity Patterns through New Institutions: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5): 613-624.

[5]Brocke J V, Lippe S. Manag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A Synthesis of Project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Dir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5, 33(5):1022-1039.

[6]何鬱冰,丁佳敏.創業型大學如何構建創業教育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 2015, 33(7):1043-1051.

[7]王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情景下產學知識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8]Peter,J.&Salancik,G.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York:Haper&Row,1978:1-3.

[9]許長青.三螺旋模型的政策運用、理論反思與結構調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21-128.

[10] (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11] (美)奧利弗•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籤約與市場籤約[M].段毅才,王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8-10,67- 90.

[12]張五常.交易費用的範式[J].社會科學戰線, 1999, (1):1-9.

[13]楊婷.組織邊界跨越視域下美國大學技術轉移機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65-170.

[14]宋超英,曹孟勤.社會學原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84.

[15]丁水木.略論社會學的角色理論及其實踐意義[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 (6):101-104.

[16]張巍.西方企業家角色理論述評[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17] (英)傑西•洛佩慈,約翰•斯科特.社會結構[M].允春喜,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4-7.

[18] (法)愛彌爾•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12-417,302-305.

[19]葛洪義.社會團結中的法律--略論涂爾幹社會理論在的法律思想[J].現代法學,2008,22(4):140-144.

[20] (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李康/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79-80.

[21]陳瀅,歐巖亮,王丹丹,孫瑾宇.踐行產學融合2.0賦能新人才培養[J].北京教育(高教) 2019,(1):25-28.

[22]章雲,李麗娟,楊文斌,蔡述庭.新工科多專業融合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50-56.

[23]陳新.以產學融合提升「雙創」教育質量[N].光明日報,2016-05-10(13).

[24]尼爾•保爾森,託•赫尼斯.組織邊界管理:多元化觀點[M].佟博,等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27-47.

[25]施曉秋,徐嬴穎.工程教育認證與產教融合共同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33-39,56.

相關焦點

  • 歷時十六載,山大打造產學深度融合的機械類人才新型培養模式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打造產學深度融合的機械類人才新型培養模式》由機械工程學院張進生教學團隊歷時十六載熔煉而成。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原則,重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將「教、學、產、用」有效協同,培養富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 產教融合 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七維度」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徵的軟體學院為服務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004年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與河北新龍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展開校企合作,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徵的軟體學院,開始產教融合軟體人才培養,至今歷時16年。
  • 「學中做,做中學」 慧科PBL教學法 深入產教融合助力高校人才培養
    同時,隨著「新基建」的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人才結構提出了新的需求,產教融合也從助力解決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不平衡,開始向促進高質量、創新性人才培養與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深度融合的的新階段。
  • 「泰豪電源班」成立:推進產學深度融合,他們在行動!
    「泰豪電源班」是泰豪動漫學院智能工程分院和泰豪電源技術公司深度合作的又一成果。劉挺總經理首先泰豪電源公司的基本情況:電源公司主要生產智能備用電源,是電源行業領軍企業,產銷額行業第一;公司參與了北京奧運會、人民大會堂、武廣高鐵等大型項目,在行業內有巨大的影響力。此次成立電源班將為泰豪學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行業培養專業人才。
  • 產學協同育人|天津大學楊雅君副教授:與騰訊並肩前行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
    當教育部從服務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引領產業未來發展角度提出新工科建設時,騰訊在第一時間積極響應,在教育部的指導下,首批在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中設立新工科專題,與高校攜手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實踐。本文筆者採訪了來自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的楊雅君副教授,由楊老師親身講述與騰訊合作開展新工科產學協同育人項目進程中的收穫與感知。
  • 金科院受邀參加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第三屆年會暨信息技術...
    金陵科技學院副校長張燕作為聯盟江蘇地方高校產教融合工作委員會主任應邀參加,並作了題為《地方高校信息技術新工科建設實踐與思考》的報告。她向參會嘉賓介紹了金科院的發展概況及新工科建設原則,她認為,新工科建設要立足學校建設需要,針對服務面向;要圍繞區域產業需求構建系統化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體系,發揮整體優勢;要深化產教融合與行業或職業發展的銜接,突出培養特色。
  • 達內教育技術副總裁郭陟: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原標題:達內教育技術副總裁郭陟: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金斯瑞與中國藥科大學共建大學生實訓基地 助力生物科技人才培養
    此次實訓基地的建立,是金斯瑞在探索產教融合、進一步提升校企合作層次的重要裡程碑事件,旨在運用金斯瑞自身的產業平臺力量,助力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並培養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塑造其創新創業思維與意識,為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培養後續人才。
  • 廈門理工學院:產教深度融合 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是廈門理工學院致力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成果體現。  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不斷加快建設親產業、開放式、國際化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步伐,從學生、老師、企業身上著手,統籌下活一盤棋,讓產教深度融合,讓應用型人才培養走向高水平。
  • 深度產教融合 輸出優質成果——數字空間設計產學聯盟正式成立
    來自重慶、浙江、安徽、內蒙和廣西等地的中高職及本科院校、相關企業代表參會,職業聯盟將聚焦數字空間設計教學,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技術技能型城鄉建設人才、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成立大會上,來自重慶市建設崗培中心、重慶市教育評估院的專家,分別從城鄉建設行業先進技術發展以及加強專業建設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核心競爭力角度,對聯盟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議。
  • 達內教育技術副總裁郭陟: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達內教育集團技術副總裁郭陟做了「產業報告-新基建背景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的主題演講。郭陟表示,未來是需要面向智能化應用的創新型人才,達內通過多年產教融合的實踐經驗,總結出針對應用創新型人才的一個培養體系。
  • 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陸建峰:深化產教融合 培養特色化軟體人才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陸建峰的署名文章。
  • 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金曉虎:產學融合搭建校企互動橋梁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金曉虎的署名文章。
  • 慧科:深耕產教融合,培育數位化創新人才
    成立於2010年的慧科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慧科」)始終秉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理念,專注高等教育和新職業教育十年,探索和踐行產教融合創新模式,累計助力培養了近千萬名高端創新人才,以人才賦能支持中國產業升級。產教融合,適應時代發展新形勢新興科技日新月異,產教融合成為轉型升級的助推器、促進就業的穩定器和人才紅利的催化器。
  • 哈爾濱工程大學孫建國:開展新工科建設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哈爾濱工程大學孫建國闡述信息安全專業建設的「語法規則」 在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年會暨信息技術領域產學合作論壇「信息安全」分論壇上,嘉賓們圍繞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難題與求解、新工科理念下的網絡安全專業建設、學院與執業之間的「一以貫之」、新工科實踐與探索、科技創新與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新模式等方面對信息安全領域進行了深入剖析。
  • 探索人工智慧與專業深度融合 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順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試點開展人工智慧微專業建設,探索人工智慧與原有專業相融合,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培養拔尖人才。 9月2日,學校在創新創業學院組織召開了人工智慧微專業建設工作推進會。相關專業系主任、微專業任課教師、2019級實驗班班主任及創新創業學院全體教職工參會。
  • 貴州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數智化教學改革實踐探索
    為推進智能時代本科人才培養的數智化教學改革,9月18日下午2:30在管理學院致遠樓三樓陳列室,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案營銷本部方案總監王劍老師為我院教師作 「新商科人才培養實踐探索」的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管理學院副院長宋山梅教授主持,各系系主任及教師代表共二十餘人參加講座。
  • 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校企深度融合視域下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的署名文章。
  • 推動產教融合 促進創新發展: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為加速推動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發展,以產教融合為導向,引導地方高校更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加快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真正做到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聯動,同時將一些「點」上的經驗模式化並做好推廣,高教國培特舉辦「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暨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線上工作坊。
  • 阿里雲大學總經理孫麗歆:持續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有效打通...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阿里雲大學總經理孫麗歆的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