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人。啟功先生的《啟功論書絕句百首》,是我們當代非常優秀的書論。
此書不但有絕句百首,更是有啟功先生的自注。
本文是《啟功論書絕句百首》第九首,啟老沒有起標題,此首主要說,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
【詩文】
九、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
宋元向拓汝南志,棗石翻身孔廟堂。
曾向蒙莊聞讜論,古人已與不傳亡。
詩文一人注釋:啟老在這首感嘆古人書法原跡難以留存,古人的書法技藝難以傳承。正如莊子所言,古人的事跡如果不被後人流傳,則其人就不被後人所知。
正因如此,啟老每每看到墨跡版,都特別激動。
【啟功自注】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匯帖中曾見之,近代流傳一墨跡本,曾經影印。其原跡今藏上海博物館,一九七二年聞館中專家談,實屬宋人摹本,餘私幸昔年從影印本中判斷未謬。然其摹法俱在,即影印本中亦能辨出,不必待目驗紙質焉。
【一人簡說】
啟老這段自注,主要講現存上海博物館的《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宋摹本。啟老說,他聽說上海博物館專家說是宋人摹本。
如下圖,《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宋摹本。
關於這個摹本,有一個說法是米芾摹的。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工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被日本學界合稱為「初唐三大家」。
看到日本學界的評價,和我們中國國內的現狀差不多,薛稷的「名氣和名聲」不能與其他三位相比。
【啟功自注】
虞書以廟堂碑為最煊赫,原石久亡,所見以陝本為多。然摹手於虞書,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與唐石殘本相較,其失真立見。城武摹刻本,不知出誰手,以校唐石,實為近似,惜其石面捶磨過甚,間架僅存,而筆划過細,形同枯骨矣。
唐石本廟堂碑,影印流傳甚廣,惜是原石與重刻拼配之本。然觀《黃山谷題跋》,已多記拼配之本,知唐刻原石北宋時必已斷缺矣。
積時帖昔藏石渠寶笈,幾經浩劫,不知尚在人間否?
【一人簡說】
啟老這一部分的自注,回憶了虞世南流傳過的碑帖。《孔子廟堂碑》是虞世南最著名的碑。
《孔子廟堂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孔子廟堂碑》流傳多個版本。
陝本:《孔子廟堂碑》現存刻石有兩塊。一塊俗稱《西廟堂碑》。宋王彥超重刻於陝西西安,故又稱陝本。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碑末增「王彥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九字。
另一塊在山東城武縣,俗稱《東廟堂碑》,碑身高2.08米,寬0.89米,厚0.22米,字33行,行滿格33字。
唐石本廟堂碑:孔子廟堂碑的唐代原石拓本,即上文所言唐石殘本,現在所存僅有清人李宗瀚舊藏本,譽為唐拓本。
李宗瀚(1770年-1832年),字北溟,江西臨川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上圖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乾隆、嘉慶年間拓本。
唐石本廟堂碑,雖然影印流傳廣,但是是拼湊的一個版本。
啟老也提到黃庭堅,其有詩讚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黃庭堅是宋四家之一,歷史著名書法家,啟老在後面也會繼續說的。
《積時帖》現已不存,到底是怎樣,各種說法,現在出現的《積時帖》都認為是偽作。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曆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巨著,書中所著錄的作品匯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作品。
上圖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圖片,此版本的簡介如下。
《石渠寶笈》,四十四卷,清張照等編,清乾隆九年(1744年)內府朱格抄本。卷首為乾隆九年二月初十日高宗〈手諭〉,次為凡例十九則、目錄,以及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紀昀等所撰提要。
【一人有感】
這首詩有一句:曾向蒙莊聞讜論。
莊子這個人很有趣,很多有趣的故事。莊子名周,宋國蒙人,所有又叫莊周,蒙莊。
《莊子》這本書也是很神奇,又名《南華經》,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道家經文。
歷史上很多書法家,都喜歡寫經文。
啟老看到古人墨跡和碑帖能以保存,感到惋惜。
其實不只是書法,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都受到科技的衝擊。學習書法,傳統文化也要深入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等。我個人對我們現在,傳統文化變得不那麼傳統,很惋惜。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