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其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書中豐富的奇珍異獸,神話傳說,不但對後世諸如《聊齋》這樣怪談小說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影響到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妖怪文化」。
《山海經》在奈良時代(相當於中國唐朝)或更早已經傳入日本。在江戶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日本便有以山海經故事結合日本本土傳說為原型而形成的圖冊《怪奇鳥獸圖卷》出版問世。據說日本境內有四百至六百種妖怪,但70%的妖怪原型都是來自中國,只有10%是日本本土妖怪。《百鬼夜行》中的大量鬼怪就是擷取了中國道家「物久成精」的概念,破碗、杯盤、油燈、紙傘等物被魂靈附著變成妖怪,在午夜的大街上群集行走,謂之「百鬼夜行」。
日本的妖怪文化盛行,我們很多人是通過《陰陽師》這類遊戲,或是《犬夜叉》、《夏目友人帳》等動漫了解到日本的妖怪文化。鳥山石燕所作的《畫圖百鬼夜行》算得上是日本妖怪文化的匯總精髓,但在其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山海經》的影子。
①大天狗和天狗
大天狗是日本最廣為人知的妖怪之一,傳說中是由崇德天皇化身而成。它和酒吞童子、玉藻前並稱日本三大妖怪。《太平記》中記載,京都市上京區有一座白峰神社,裡面祭祀的是崇德天皇。他在保元之亂中敗北流亡到贊歧,寫佛經以進上,上不受。怒,咒詛日本:願為大魔王,擾亂天下。以五部大乘經,回向惡道。自此不食不修,憤懣而死,死狀猶如夜叉。其怨靈變成天狗,持續在人世間作亂。於是在人們心中,天狗的首領就是崇德天皇的形象。
現在日本的一般說法認為,天狗有高高的紅鼻子,手持團扇,身材高大並長有翅膀,穿著昔時武將的盔甲,腰際有武士刀,穿著日式傳統高腳木屐,隨身帶著蓑衣以便隨時把自己隱藏起來。天狗有著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態,據說那些修行未到火候、態度傲慢的山僧,死後會變成天狗。
天狗在中國的《山海經》中最早有記載,原文是:「又西三百裡,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於番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曰天狗,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文中所述,天狗是種像野貓而頭部是白色的動物,是一種是御兇的吉獸。
後來天狗用來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將天空奔星視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變成了兇星的稱謂。《史記·天官》記載:「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墮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天狗的形象經過演變,成了擁有一對翅膀,長著堅硬的攻擊力極強的鳥嘴,圓瞪著眼睛在天空中靈敏地翱翔的大鳥,所以它又被叫作「鴉天狗」。鳥山石燕《百鬼夜行》中的天狗就是這種形象。
②玉藻前和青丘九尾狐
和大天狗一樣同為日本三大妖怪的玉藻前,是九尾妖狐化身而成的絕世美女。傳聞中她貌美如花、溫潤似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鳥羽天皇的寵妃,她日夜吸收天皇的精元,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取而代之,接管日本。竊國陰謀東窗事發後,玉藻前從宮中逃亡,最終被安倍晴明的後代安倍泰親斬殺。
玉藻前的原身九尾妖狐,最初起源於山海經。《山海經·南次一經》中記載:「青山之丘,有怪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先秦時期的九尾狐是一種瑞獸,有國家昌盛、愛情美滿的象徵。大禹的妻子塗山氏,便是出身九尾狐一族。《吳越春秋》記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彼昌。」
然而發展到《封神演義》時期,九尾狐完全變了性質,成為魅惑君王、禍國殃民的妖狐。書中在描寫妖狐妲己被行刑斬首那一段,極力渲染她如何「嬌滴滴」地把行刑軍士迷得「軟痴痴攤作一堆」,最後還是姜子牙用寶貝葫蘆取了她的首級。小說《封神演義》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不但把女色禁忌觀念和「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禍觀念推向極致,也把「狐狸精」所蘊含的魅惑、淫蕩之意深深地植入人心。後世作品深受其影響,甚至到今天,我們都習慣稱長相妖豔、魅惑人心、不良於室的女子為「狐狸精」。
③薴和毛民國人
薴在日本的傳說中是一種山巫,她的嘴很大,從一邊耳朵延伸到另外一邊耳朵,長而黑的頭髮覆蓋了她的全身。根據古新鴻縣的傳說,有一天,薴突然出現在一群正在把麻紡成紗的女人面前,得到了女人們的同意後,薴開始幫助她們。女人們看著她都非常驚訝,因為她不斷地把麻塞進嘴裡,而抽出來的都是紡好的紗。薴飛快地以相同的方式紡好紗後,會走到門外突然消失。傳說中,她在附近的石頭上留下了的腳印至今可見。這個形象有點像《山海經》中的毛民國人。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採,役採生修耠,修耠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民。」又有《海外東經》記載:「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意思是:有一個毛民國,國中之人姓依,以黍為食物,會驅使虎、豹、熊、羆四種野獸。禹生了均國,均國生了役採,役採生了修耠,修耠殺了綽人。帝憐念綽人,便暗中幫助綽人的後代建立了一個國家,就是這個毛民國。這個國家在海外東北方,玄股國的北邊,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渾身長著長長的毛髮。
④魃和女魃
在日本,魃是天照大神,又叫旱母。傳聞中她面似人身似獸,一手一腳,跑如風,一出現就會持續乾旱,是一種引發旱災的鬼怪。俗話說,旱魃一出,赤地千裡。當遇到這種怪物時,要迅速抓住它,然後立刻投入汙水之中。據說這樣做之後,魃鬼會窒息而死,旱災也會結束。
魃的原型應該是來自於中國的旱神女魃。《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意思是:黃帝的女兒魃,在黃帝與蚩尤之戰中止住風雨幫黃帝剷除了蚩尤。魃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滯留人間。她居住的地方不會下雨。關於旱魃的形象在《神異經》中記載:「長三四尺,袒身,兩目頂上,行走如風,名曰魃。」而在中國的文化當中,燒死旱魃,可以迎來降雨,制止旱災。
⑤川赤子和蠱雕
川赤子又名「河嬰兒」,最初出現在鳥山石燕的古書《今昔畫圖續百鬼》中,是一種以嬰兒的形態常在池塘、沼澤附近出現的妖怪。它喜歡在夜晚時模仿嬰兒的哭聲引誘、加害路人。川赤子經常在沼澤或池塘裡哇哇大哭,一旦有人誤以為是小孩溺水,循聲前去營救,哭聲就會從相反的方向傳來。當人們急忙去相反的方向營救,哭聲又會變回原來的方向。如果這個人在來來回回的奔跑中慌了心神,就很容易掉到水裡溺亡。在山田野理夫的《東北怪談之旅》一書中,認為川赤子之所以會報復路人是因為他生前曾是被父母遺棄溺死的嬰兒。
蠱雕是一種生長在河邊的野獸,外形像雕鷹,頭上長有角,叫聲如嬰兒啼哭,能吃人。川赤子像蠱雕,是因為它們都會發出嬰兒般的啼哭聲來引誘人。
《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又東五百裡,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是食人。"意思是:再往東五百裡,是座鹿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種野獸,名稱是蠱雕,形狀像普通的雕鷹卻頭上長角,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
⑥犬神和犬封國人
犬神指狗死後留在世間徘徊不去的魂魄,可以附到人身上。被犬神附身的人會不由自主產生歇斯底裡的行為,或是莫名其妙地發高燒。犬神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傳說在一隻被綁著的狗的面前放上美味的食物,在它想吃東西的欲望最為強烈的時候,砍下它的頭,祭祀一番後丟到很遠的地方,就會產生犬神。也有說法是一隻被人們丟在海中間巖石的惡狗,死後的靈魂化為了犬神。
在鳥山石燕的《畫圖百鬼夜行》中,把犬神和白兒畫在一起,畫中穿衣戴帽的犬神傲慢的端坐著,白兒則表情謙恭的伏在地上抄寫著什麼。白兒是侍奉犬神的外形像兒童的妖怪,據說是那些被狗咬死的孩子的靈魂。
犬神的原型來自中國《山海經》中的犬封國人,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犬封國曰大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柸食。」犬封國也叫犬戎國,那裡的男人個個長得像狗,但身穿長袍,像人一般坐在地上,而女子都長得很美,長髮披肩,短衣短褲。她們都要跪在地上捧著酒食向自己的丈夫進獻,而且要低眉順首,不能抬頭仰視。在他們的家庭中如果誕生了男孩必定是狗的樣子,而生了女孩長大後便會出落成美人。那裡男子的地位很高,每天吃飯時妻子都要跪在地上,手捧食物向丈夫進獻。
⑦窮奇
窮奇作為中國的四大兇獸之一,流傳到日本不但多了一個名字,外形也有所變化。在日本,窮奇也叫鐮鼬,鐮,即鐮刀;鼬,指一種身體細長、四肢短小的哺乳動物。所謂的「鐮鼬」,是一個乘著旋風出現的如同鼬一樣的妖怪。它手中拿著鋒利的鐮刀,會給人留下像銳器所割的傷口,傷口有時甚至會深及骨頭,但受害人卻不會覺得疼痛。在日本神話中,如果走在路上突然颳起一陣旋風,風停之後會發覺手腳上都是被利刀砍過的傷痕,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叫鐮鼬的怪物造成的。
《山海經》中關於窮奇有兩種記載,《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六十裡,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山海經·海內北經》中也有記載:「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頭始,所食被發,在犬北。一日從足。」它是中國古代傳說裡的兇神,喜惡恨善,顛倒是非。
⑧燭陰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傳說中它的兩隻眼睛,一隻代表太陽,一隻代表月亮。它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但是如果它同時睜開兩隻眼睛,大地就會被酷熱烤焦。燭陰不食不息,口中銜燭,放出的神光照耀整個大地。古人認為燭陰的吹氣會導致大風,因此認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氣,而夏天則是它輕微的吐氣。這個神的形象來自古代對氣象自然地崇拜。
在鳥山石燕的《百鬼拾遺》繪卷中,也對燭陰有收錄。日本版的燭陰仍以巨大龍神的形象出現,保留了它人面蛇形的形象,但遺漏了燭陰一目、銜燭等標誌形象。
《山海經》作為「妖怪文化」的鼻祖,對後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打開書頁,撲面而來的淨是怪物——渾身生羽的羽民國、口中吐火的厭火國、胸口洞穿的貫胸國、舌頭倒著長的反舌國、純男無女的丈夫國、純女無男的女子國,更有形形色色、不倫不類的山中怪獸異鳥,可謂集天下怪物之大成,也難怪自古以來人們將其視為「古今語怪之祖」了。
然而,它的藝術創作價值不僅僅只是這方面。
《山海經》中的《山經》以山峰為綱,分門別類、具體而微地記載山地的地理、水系、動植物、礦物。這麼看來,《山經》完全算得上是一本記錄全面的自然地理志。
《山海經》中的《海經》原本不是書,而是圖畫。《海經》是「緣圖以為文」,是對一幅傳世古圖的描述,先有圖而後有書,我們看到的《海經》,是戰國時期一位學者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描述。
《海經》中的《大荒經》也介紹了幾十座山,乍一看更像是地理書,但它是一本關於天文曆法的書。《大荒經》古圖中明確地標明了作為這樣一個四方基準的四極之山:東極之山為鞠陵於天,西極之山為日月山,南極之山為去痓山,北極之山為天櫃山。四極之山和七對日月出入之山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觀象授時體系,可以說《大荒經》古圖就是一個坐落於群山之間的原始的天文坐標系。
不僅如此,它在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都有涉獵。《山海經》不但影響了日本文化,還在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的文化中佔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一作巨大的藝術寶庫,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究和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