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男輕女,一直都是公認的事實。從逢年過節女孩不能上桌吃飯,到父母只願意把家業留給兒子,再到過去殘忍地溺死剛出生的女嬰,相信有不少人都能痛陳自己家鄉的劣跡。
如果要對各地重男輕女的程度分出個高下來,出生性別比算是一個可以用來參考的指標。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顯示,出生人口性別失衡的重災區是:海南(129.43)、廣東(129.49)、福建(125.71)、貴州(126.20)、江西(128.27)、湖南(125.78)、安徽(131.07)、河南(127.64),基本上從南向北打成一片。
出生性別比還能從側面反應父母生男生女的意願。要是你看福建的第一孩出生性別比,只有112,不算很高。它意味著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會出生112個對應的男孩。但是福建第二孩的性別比卻達到了148.77。第三孩性別比更恐怖,達到了240.06。再比如安徽的第三孩數據,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有246個男孩跟著出生。
如果不是人為的性別幹預,從生理學上講是絕對不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數字。
那麼為什麼會在這些地方出現性別上的失衡?為什麼他們要重男輕女?人們通常的理解是越窮的地方越愛兒子,但這不能解釋廣東這樣的富庶地區對兒子的偏好。
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
中國過去一直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生產一般只是單純地需要幹體力活,而男性在體力活——也就是需要「肌肉」的工作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男性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家庭農業勞動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這同時導致女性在家庭中只能靠邊站,相對地位低下。
中國那些種茶葉的縣,女性地位要更高,選擇性墮胎、殺女嬰更少。而種果樹或者是進行耕作的縣,重男輕女依舊盛行。因為採摘茶葉需要小巧而靈活的手指,成年女性有比較優勢。而採摘果樹需要身高和體力,使得成年男性有比較優勢。如果保持男性收入不變,成年女性收入每提高7.7美元,就會使得女孩存活率提高1%。
當然光憑茶葉這一個因素,依然不能解釋像福建安溪之類的茶葉生產大縣,為什麼重男輕女之風不絕。
2.傳統家族的籠罩
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制在中國過去的2000多年歷史中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備受統治者推崇,明清時期,家族制度(宗法宗族制)已經深入庶民之家,最突出的表現是庶民祠廟的普遍建立。
家族制度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以後作為制度雖然不再存在,但是宗法思想遠遠沒有清除,比如家長製作風、光宗耀祖思想、傳宗接代觀念、權力世襲思想,以及等級制觀念等,作為社會思想習慣長期困擾著中國人。
後來在1949年-1976年之間中國原有的父系家庭體系受到嚴重打壓,但父系家族體系還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並且在福建閩南、江西贛南、廣東潮汕等一些地區重新煥發生命。
到21世紀初,福建、江西有五成以上的村新修了族譜,六成以上的村新修了宗祠。重建後的宗族開展了各種活動,包括修祖墳、管理祠堂、操辦紅白事務、調解族內糾紛、對外保護族人甚至不惜發動族際械鬥。與之相反,河北、山西等北方省份宗族活動基本上算是瓦解了。
重男輕女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但是對女性最為歧視的往往是女人本身,尤其是中老年婦女反而比中老年男性更重男輕女。
這是一種人性的惡。就像排隊買票,當你熬過漫長的時間,終於走到了隊首,看著身後長長的隊伍,會不會暗爽?這時候,如果旁邊新開了一個窗口,隊尾的人呼啦潮跑到了新隊伍的隊首買到了票,你會不會暗自不爽?
年老的女人,經歷了男權社會(實際上是父權)漫長的欺壓,終於熬成了婆,成為了父權的代表之一,怎麼可能不盡情的把多年以來受到的委屈轉嫁到兒媳以及其他年輕女性身上?
曾經見過很多次中年婦女故意為難不相干的女孩子,從宿管阿姨到超市大媽,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