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告訴我們生活,痛苦的徹悟

2020-12-17 莫落望

文/莫落望

語堂先生最後說,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

Part1 天堂

語堂先生說,讓他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他便已覺得心滿意足。他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真的天堂是肯定沒有的,天堂?!哼!算了,但是隨便想想還是可以的。

冬天的陽光更適合犯懶的我。常常習慣在冬日裡找一處陽光,像一隻冷血的黑貓一樣把自己曬在草地上,不知覺中會迷糊睡過去。夢中,我是一條魚,不小心就擱淺在玻璃裡,有人在看著我。我開始懶散地遊著,突然,那個人不知道懷揣著怎樣情懷讓我回到了大海,可是我發現我被淹死了。所以,我的靈魂倒沒有語堂先生的那種心滿意足的快樂,反倒常常會在很暖的陽光中驚醒。南方冬天的陽光還是太刺眼!還有一個原因是,心裡一沉,一陣窒息襲來,我22歲了,青春啊!

我是一條魚,可是卻被淹死在海水裡,是因為海水比較鹹嗎,還是我根本就是被大海嚇死的?

Part2 美人魚

語堂先生說,如果他自已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話,他頗願做個安徒生。能夠寫女人魚(The Mermaid)的故事,想著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著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

如果真的有如果,那我不做什麼安徒生,因為莊子老先生說過,子非魚,怎麼會知道魚之樂呢!做一條魚就好了,不是那條神往王子的愛情的幻成泡沫的美人魚,所以,The Mermaid才有人沒譯成美人魚吧。生活哪有那麼多的美人魚啊!簡簡單單地,只是一條遊戲在水中的魚,但是要有海豚的微笑,甚至是鱷魚的眼淚,然後再帶有魚普遍擁有的七秒的時間記憶。這條魚帶著微笑和眼淚,守著一條河流,開始學會流浪,它的方向一定要是逆流。因為我是南方的一條魚,只有逆流的的方向才能一路向北。

可是,誰說逆流的方向就一定是向北呢?難道它不可以是向西,向東,更甚至向南嗎?誰知道他中間又拐了幾個彎啊!

Part3 旅行家

語堂先生說,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

我是個迷糊並且沒有方向感的人,所以也就不知道我要往哪裡去,至於從何處來這件事真的要解釋起來怎麼也會落入唯心論的陷阱。所以,按語堂先生的一個好旅行家的說法,我就已經達到一半了,可是我怎麼也不能忘卻我自己的姓名的,除非我不愛我的父母了。但是,腳步和思想總有一個要走在旅途中,告訴自己,哦,我在路上。所以,一事無成的我有染上一個「惡習」——愛做夢。夢中的我是一條魚,擁有七秒的記憶,這樣的我就可以忘記名字,在一條潛流暗湧的河流讓自己一意孤行地執著遊行。可是夢中魚也是要覓食的,我發現了食物,可是有別的魚說,那是人的誘餌。

我不信,其實是我犯懶又心戀僥倖。我悠閒地吃完後,我發現原來我錯了,但是我卻對別的魚說,這證明我是一條勇敢的魚。

Part4 結局

結果,夢裡,作為一條水裡的魚,我還是回到了岸上。張著魚嘴,一閉一合,我翻著死魚眼,肚皮朝天。一隻冷血的黑貓從草叢中悠閒地走來……

然後,驚醒!

是夢,所以我不是一條魚。拍著胸口說,我還能活在有空氣的岸上。然後又感嘆,我還得活在岸上,記得我的名字,不能犯懶和心戀僥倖。

也許,看到這,語堂先生會用他那一貫的幽默:「啊,善了個哉,果真,子非魚。」

生活沒有如果,所以,我不可能成為一條魚,半條也不可以,但是生活卻可以讓我成為一個安徒生,沒有一個,那也有半個吧,管它是否在生活中繞了幾個彎。

這就是生活,林語堂先生懂,我亦不懂。

(感悟隨筆——書評+影評+自創+生活,文/莫落望,圖/網上侵權刪。更多是自言自語的人生,希望自己在文字中不藥而愈,希望和你在悅讀裡不期而遇,希望我們在美好間不言而喻!更多文字悅讀請關注——莫落望)

相關焦點

  • 我曾尋過那禪:徹悟,痛苦
    說到這,回到我們最初討論的關於林語堂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且不說這句話是否斷章取義,還是說獨立的某句話。就這句話而言,多少人是認可的呢?想必一定很多人深以為然吧?即使是我,喚作以前,多半我也是認可這句話的。坦率地說,這句話本身是有種誘導性的東西存在的。
  • 林語堂生活達人四海為家
    在現代中國作家知識分子當中,可能沒有誰像林語堂這樣「四海為家」的。但林語堂以闡發中國的「生活藝術」而聞名世界,無論「流浪」到哪裡,都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    4月13日上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漢學講座教授錢鎖橋攜新著《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做客「青睞」講堂。
  •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等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會再在人前矯情,四處訴說以求寬慰。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配角。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
  • 祖師語錄:徹悟大師揭開佛快樂而眾生痛苦之謎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徹悟大師遺集》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久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註:《般若心經》中有「不增不減」一句,用來形容佛性最為恰當。佛與眾生有何異同?
  • 3個事例看林語堂的生活方式,像他這樣對待生活,我們活得就不累
    「邵老師微課堂」觀點:生活不能太刻板,太刻板就會活得很累。我們要像林語堂大師學習,讓幽默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對於林語堂我們應該不陌生。林語堂是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一、 自從我們相遇的那一刻,你便成了我白天黑夜不落的星。——萊蒙託夫二、最傷感的莫過於,你以為找到一個可以保護你的人,可是後來的大風大浪都是他給的。三、希望你的方向是通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所謂對的地方;希望你的力量來自內心,而不是別人的讚揚。
  • 徹悟大師「十信」的妙義
    二、生信觀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裡,到處充滿著生死與無常,我們的身邊時常會聽到這樣令人驚駭的消息:2018而這一切的來臨與離別,都是那麼突然,未曾給予我們緩解的空間。於是,很多人面對這些訊息時,內心悲痛的情緒猶如火山一般,一湧而起,瞬間籠罩著整個人,以致無法呼吸。然人的生命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如何面對與接受則是我們當下所需重視的。 首先,徹悟大師教導,眾生要生起對生死、無常、輪迴等的「信」觀,這樣才能如實了知生命的境遇。
  • 國學大師林語堂:年輕過,落魄過,我對生活一往情深!
    林語堂在哈佛讀書一年,各科成績都是A,但是留美學生監督施秉元卻取消了他的助學金,這令他的生活極為窘迫。他曾兩次發電報向胡適求助,胡適曾和他約定,學成後要他到北大來執教,因此每次收到電報,都匯給他一千美金,累計匯款兩千,解了他的生活問題。
  • 林語堂 在陽明山的隱居歲月
    從日據時代起,陽明山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國民政府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
  • 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提到林語堂我們並不陌生,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化大師,他曾憑藉《京華煙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演講臺上他是幽默風趣的智者,是那個時代「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語言天才。關於這位文化大家的故居,大家一定很感興趣,而且是經由他自己親手設計,可以說是融合了文人理想的居所,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林語堂|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林語堂01我們只有知道一個國家人民生活的樂趣,才會真正了解這個國家,正如我們只有知道一個人怎樣利用閒暇時光,才會真正了解這個人一樣。只有當社會與公務的壓力消失,金錢、名譽和野心的刺激離去,精神可以隨心所欲地遊蕩之時,我們才會看到一個內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生活是艱苦的,政治是骯髒的,商業是卑鄙的,因而,通過一個人的社會生活狀況去判斷一個人,通常是不公平的。我發現我們有不少政治上的惡棍在其他方面卻是十分可愛的人,許許多多無能而又誇誇其談的大學校長在家裡卻是絕頂的好人。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他過世後,那種雅致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卓爾不群的趣味還留存在故居裡,教給忙碌的現代人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和物質,實現並不奢侈的快樂。   走入位於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號的故居,立刻像躲進一個清爽的山林,心中響起林語堂常說的「不亦快哉」。先生踩過的土地,聞到的花香,撫摸過的欄杆,賞過的風景,敲打過的打字機,還和他在世時那樣靜靜地迎接到訪的客人。不管主人在還是不在,在這裡做客,沒有隔膜的感覺。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這番景致成為林語堂先生一段話的形象註解:「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這段「不亦快哉」來自林語堂先生所寫的《來臺後二十四快事》。文章裡,他提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壁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    林語堂先生1895年生於福建省平和縣坂仔村。
  • ...林語堂的知識思想遺產對我們思考中國的未來有什麼啟發?|訪談錄
    中世紀的時候,貴族和王室爭權,他說你不能隨便抓人,抓了人,我有權利到法庭問,你要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了?不能隨便把人就抓起來給搞掉了。林語堂說,這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重大進步。相比之下,晚明時候,你抗爭半天,宦官一弄就把你關到監獄去了,沒有這種保障。人家就說,即使你被關進去了,起碼告訴我在哪裡,你得有理,要辯一辯的。這是人家想出來的辦法,但林語堂認為這正是儒家所探索的路徑,我們接上去就可以。
  • 林語堂的平和十年與臺北十年
    在車上領隊提醒說,因為是臨時加出來的行程,這一站我們的參訪活動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小時。這一句提醒讓我真恨不能讓時間就此凝固。想到當天是周末,沒敢直接給林語堂故居的蔡佳芳主任打手機,只是請臺灣導遊小劉幫忙掛了故居辦公電話,沒想到正是蔡佳芳本人接的電話,她說會等我們的到來,真是感動於緣分的惠賜。
  • 林語堂沒拿到博士學位?留學史視野下的林語堂
    林語堂求學於孔好古門下時,高本漢也在。有一天高本漢給林語堂看了一篇他的文章,林語堂說:這是胡適要做的事情!於是將高本漢介紹給胡適,後來林、胡二人還曾邀請高本漢到北京。林語堂在萊比錫大學的博士論文題目是《論古漢語之語音學》。李雪濤說,這篇論文在萊比錫大學、波恩大學和科隆大學等幾家以漢學研究知名的大學圖書館都沒有收藏,我們對林語堂博士論文的了解限於兩頁紙的摘要和孔好古的評語。
  • 林語堂《京華煙雲》
    聖約翰大學的圖書館,成了林語堂成人後通往西方明智的第一把鑰匙,圖書館裡包括《物種起源》這樣的圖書,他都翻閱了一遍。聖約翰大學,讓他對西洋文明和普通的西洋生活有了一種基本的認同。三年後,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霸佔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52周,被譯成了十幾種文字,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林語堂熱」,神秘的東方國度在林語堂的筆下漸漸豐滿起來
  • 除了《京華煙雲》,你對林語堂一無所知
    錢鎖橋認為,林語堂不僅是文學家,還是哲學家、批評家,以及發明中文打字機的科學家,「魯迅和胡適其實並不能和林語堂並稱,魯迅和胡適都是20世紀中國的,林語堂不僅是20世紀的,還屬於我們21世紀,不僅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錢鎖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 林語堂:不滿胡適宋子文「磕頭式外交」,上書蔣介石
    林語堂解釋道:「簡單來說,報應論要我們對自己的道德思維和行為負責,因為思與行和過去及未來構成因果關係,而我們永遠處於因果關係鏈之中。」東亞文化受佛教影響,報應觀念早就深入人心。中國俗語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懂了蘇軾,你就讀懂了生活!
    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蘇東坡傳》這本書吧!《蘇東坡傳》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是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完成的著作。一位是古代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政治家、哲學家,另一位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沒想到大師林語堂和才子蘇東坡的結合,竟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