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自2008年5月以來,嵊州市公安局三江派出所內勤民警傅亞娟已幫助34個家庭找回失散的親人,幫助群眾700餘人次。她被評為嵊州市「十佳好人好事」、嵊州市第二屆道德楷模、全省公安機關和諧警民關係建設先進個人。
尋親,尋親,她也曾是一位尋親者
在嵊州市,很多人都知道三江派出所有一位「尋親大姐」,卻不知道她自己也曾有過尋親經歷。
1965年出生的傅亞娟是家裡的老大。1975年1月,老四呱呱墜地時,全憑自己和妻子務農養活一家老小的父親感到肩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出生7天後,這個無辜的女嬰被丟棄在城關鎮人民醫院門口。
或許是親情使然,抑或是良心發現,回到家裡幹農活的父親生出反悔之意,趕緊回去找,可哪還有人影?事後,家人多次到醫院附近打聽,一直沒有音訊。這事從此成了父親揮之不去的心病。
1986年,傅亞娟從浙江警察學校畢業分配到三界派出所從事戶籍管理工作。工作之餘,她通過各種辦法尋找失散的妹妹,但始終沒有結果。
2002年,傅亞娟的父親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他希望在死神來臨之前看到一家團圓。於是,一家人加快了尋親步伐,但仍無收穫。2005年,傅父抱著遺憾離開了人世。傅亞娟暗下決心:一定完成父親的遺願。
2008年5月1日,嵊州「大海撈真」尋親網在嵊州越劇藝術中心門口舉行第一屆尋親大會,傅亞娟自然不會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想不到的是:在這次大會上,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妹妹,倒是替一個朋友找到了妹妹。
幾年的尋親經歷讓傅亞娟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定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於是,她加入了「大海撈真」尋親網誌願者行列。
傅亞娟再次埋頭在故紙堆裡尋找線索。這次她發現有個1975年1月26日出生的女嬰,被人從嵊州領養到山東青島,與自己的妹妹出生日期只相差13天。於是,她花了大量的業餘時間,利用戶籍資料,查看了青島當天出生的女孩,結果同日出生的女孩有200人。她擔心養父母將妹妹的出生日期修改過,又將搜尋範圍擴大到上下一個月,在6000人中將她們的照片與家人的照片進行比對,發現有五六個人與家人長得像。接著,她又從這五六個人的戶籍資料中查找是否有獨生女兒,結果真的有一個人符合,她叫鄒珺。傅亞娟拿著鄒珺的照片讓家人看,大家都覺得像。
傅亞娟再也坐不住了,她拿著鄒珺母親的照片找到嵊州民政局當年僱用的奶媽,請她辨認這個人當年是否來這裡領養過孩子。由於時間相隔太久,奶媽已記不起當時的情況,只記得女嬰送青島前在嵊州東前街的老臺門養過。
傅亞娟決定拜訪老臺門的居民。因為舊城改造,老臺門早已拆除,居民也都搬遷到各地。傅亞娟就到轄區的剡湖派出所檔案室查找當時的住戶資料。萬萬沒想到,這一找居然找到當年女嬰遷移戶口時留下的原始憑證,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領養人的姓名、地址,與鄒珺母親的資料完全吻合!
最終,傅亞娟確認鄒珺就是自己的四妹,並與她取得聯繫,失散30多年的親人終於團聚。
不拋棄不放棄,總能走出一條路
幾十年的尋親路,承載了傅亞娟和家人太多的艱辛與思念,也使她深知與親人離散的痛苦。面對許多有著同樣遭遇的家庭,傅亞娟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更多失散的親人重新團聚。
有了先前的經驗,傅亞娟的尋親效率就高多了。
這是2009年4月。那段日子,仙巖鎮謝巖村的錢忠潮幾乎天天到傅亞娟的辦公室,說的是相同的那幾句話:「傅警官,我一生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找到失散的弟弟,一個是畫張母親的遺像。你一定要幫我。」
原來,50年前,錢忠潮的母親在生下弟弟後離世,因為家中已經有5個孩子,其父忍痛將出生才幾天的弟弟遺棄了。如今已經90多歲的父親只記得當時把嬰兒丟在荷花坪村,其它的什麼都記不得了。他們也曾到荷花坪村找過,知情者說小孩被崇仁鎮一戶人家抱到上海親戚家去了。
傅亞娟對錢忠潮說:「咱們分頭行動吧。我在上海戶籍檔案裡查找,你去崇仁鎮一個村一個村走訪,看哪戶人家抱養過這麼一個男嬰。」
半個月中,錢忠潮走訪了五六個村,還真讓他找到了可能是自己弟弟的人,這個人就是崇仁鎮裘巖村村民裘書濤。
原來,男嬰根本沒有去上海,當初說「抱到上海親戚家」完全是個障眼法,就是怕到時有人來認領。難怪傅亞娟從上海戶籍檔案中找不到這個人。
傅亞娟調出裘書濤的戶籍資料,兩人不但出生年齡相符,而且看上去與錢家兄弟長得特別像。
6月的一天,錢家兄妹來到三江派出所,向傅亞娟表達感激之情,並送上錦旗,上面寫著「真誠為民找到親人」8個大字。
傅亞娟說,錢忠潮的尋親過程還算順利的,經歷最曲折的莫過於黃文秋了。
2011年7月,甘霖鎮孔村的黃文秋帶著父母的遺願來到三江派出所,請傅亞娟幫助找尋失散的弟弟。
黃文秋說,弟弟是1972年正月十七出生的,17天後,不得已才將他遺棄在甘霖鎮。父母在世時,她曾去甘霖鎮打聽過弟弟的下落,但沒有結果。
後來,黃文秋三上山東,在山東電視臺播尋人啟事,只要有一點線索她就去找,也曾與容貌相像的人做過兩次DNA……凡是能想到的辦法都去嘗試了,最終一無所獲。
面對淚眼婆娑的黃文秋,傅亞娟輕聲安慰:「只要我們不拋棄、不放棄,總能走出一條路的。」
傅亞娟開始查找當年民政局有關棄嬰的線索。她手上有兩大本當年棄嬰的資料,這是2009年她特地從民政局複印來的。但黃文秋表示,這份資料她已看過很多次了,肯定沒有她弟弟的線索。
傅亞娟仍堅持不放棄,後來,果真從資料中找到有個饒陽店鎮黃官屯村的人曾到嵊州抱過一個男孩,他的出生日期與黃文秋的弟弟比較接近。問題是,資料上沒寫清楚這個饒陽店鎮到底屬於哪個省、哪個縣。
於是傅亞娟上網際網路查找,發現山東省有個饒陽縣,但沒有黃官屯村。打電話到山東饒陽縣公安局,得到的回覆是:當地沒有黃官屯村。但對方提供了一個信息:河北與山東交界的故城縣有一個村叫黃官屯村。隨後,傅亞娟通過當地公安機關查到了黃官屯村村幹部的電話號碼,得知村裡確實有一個1972年出生的男孩是從南方抱來的。通過照片比對,再進行DNA鑑定,黃文秋找到了失散的弟弟。
很樂意很榮幸,
幫人找到親人的感覺真美好
尋親工作非常繁雜,要跑很多部門,詢問許多相關人員,查原始資料,更需要運氣。很多情況下,花了一星期甚至一個月時間進行調查,最終還是徒勞無功。
傅亞娟是派出所的內勤,平時工作繁忙,不能分身,只有雙休日才能出去替人尋親,她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奔走在幫人尋親的路上。這也意味著她經常要放棄休息時間、貼上通訊費、開私家車接送尋親者……對於這一切,傅亞娟已習以為常,並樂此不疲。
對一些慕名而來的尋親者,她總是來者不拒,施以援手,她說:「群眾信任我,我應該對他們負責,像找自己的姐妹一樣全力去查找,讓他們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傅亞娟時常這樣對山東來嵊州尋親的人說:「你們能找到自己的親人最好,如果找不到,就把我當做你們的親人吧。」「尋親者可憐哪!他們是朝思暮想念親人,茫茫人海覓親情。只要我還有能力,就一定將尋親進行到底。」
傅亞娟說:「從個人的情感來說,我深知親人離散的痛苦;從我的職業來說,作為人民警察,服務群眾是職責所在,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更多的家庭圓夢,我很樂意,也很榮幸。」
2011年春節前夕,嵊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國英來到三江派出所慰問傅亞娟。何國英拉著傅亞娟的手,飽含深情地說:「現在社會需要關心的群體還有很多,感謝你這樣的好民警,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愛心。希望更多的人以你們為榜樣,讓這個社會更有愛,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