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小銜接」
筆者到幼兒園視導工作,經常看到、聽到這樣的情況:幼兒園環境裡只要出現漢字、拼音,就會有「小學化」的嫌疑。我不禁深思,幼兒如果對簡單文字、數字、拼音字母感興趣,在各種遊戲中快樂感知學習這些符號,難道不可以嗎?有漢字拼音就一定是「小學化」嗎?非也。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它貫穿於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各個領域。語言本身是一個凝縮的符號系統,包括語音、語法、理解與表達等。漢字是象形文字,拼音是可讀式文字,它們都是幼兒學習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幼兒可以學習漢字,閱讀繪本或圖畫書,同樣也可以學習拼音,感知拼音,做有關拼音的遊戲。因此,早期閱讀中的前閱讀和前書寫可以是閱讀和書寫文字、拼音、數字、各種標誌與符號等。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要「在繪畫和遊戲中做必要的書寫準備」。那麼,究竟怎樣幫幼兒做好書寫準備?
以幼兒「學拼音」為例。首先,幼兒在遊戲中快樂感知拼音、玩拼音是可以的。因為幼兒對語言的興趣和知識經驗獲得,是通過自身經歷建立起來的。幼兒是具有很強學習能力的,幾乎所有幼兒在0—6歲這一「讀寫準備期」裡,就顯露出讀寫萌發,表現出對讀寫的興趣和理解。在語言豐富的情境下,幼兒會自然地發展出對語言文字及各種符號(包括拼音)的興趣,並嘗試塗鴉式的「畫字」「模仿字」書寫。
《指南》語言領域「閱讀與書寫準備」有三個目標,在第三個目標「具有書面表達的願望和初步的技能」中提到:小班幼兒喜歡用塗塗畫畫表達一定的意思,中班幼兒願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願望與想法,大班幼兒願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故事。這就要求鼓勵幼兒在未能集中識字和寫字之前積極與文字符號互動,樂於通過畫字或畫符號來交流或表達情感和思想。
可以這樣說,在早期讀寫等非正規活動中,幼兒感知拼音、玩拼音、畫拼音是可能的,不僅可以豐富幼兒遊戲範圍和遊戲經驗,而且可以拓展幼兒的思維,產生對拼音文字的前讀寫萌發,也能讓幼小兩個學段的教育形成一個有機的連續體。這與系統地、枯燥地「教授」拼音、規範書寫拼音的「小學化」教育完全是兩碼事。
其次,幼兒的發展是全方面的,有很多發展方向。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是危險的,但是缺失一些必要的早期興趣萌發和初步感知經驗,幼兒的發展將是不全面的。如果幼兒想學、喜歡學拼音而不給他機會和環境,同樣違背幼兒發展的規律和教育本質。
漢字和拼音作為幼兒早期讀寫的內容,幼兒如果感興趣,有學習的心理準備並喜歡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遊戲性學習,那麼對其進行拼音的滲透性教育,可以激發幼兒在一個活動中的多種學習視野。遊戲的內容和主題可以是與拼音、漢字、數字有關的遊戲。例如,可以在體育遊戲、建構遊戲和自由遊戲中,滲透拼音符號及發音、形狀有關的內容。
隨著幼兒園「小學化」治理的推進,各地紛紛發文專項治理幼兒園提前教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目的是禁止幼兒園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扭轉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興趣的教育方式,這非常正確。與此同時,高校幼教專家、幼教教研員和園長也要深度理解政策方向,做好有關引領工作,讓教師和家長對幼兒應該如何感知漢字拼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避免因誤讀導致教學實踐發生偏離。
(作者單位: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1日第1版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