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升學季的到來,蘇城又將有一大批幼兒園娃娃在今年下半年「升級」為小學新生。「幼小銜接」在這幾個月裡又成為熱詞,學點拼音、做做算術題,成為不少大班娃娃的新「功課」。
也就在近日,北京市下發了針對幼兒園「小學化」的禁令。本月起全面檢查,一旦發現有幼兒園存在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小學內容,園長會被嚴肅問責,幼兒園也將被降級。
何謂「幼小銜接」?何謂「小學化」?蘇城學前教
育這方面狀況如何?幼兒園娃娃到底該不該學拼音做算術題?記者進行了多方調查和採訪。
A
幼兒園大班娃娃也做「功課」
約一半「一年級」入學前學過拼音
王女士最近到處打聽「幼小銜接」的培訓班。「兒子現在幼兒園大班,最近和幾位家長交流了才知道,他們家娃都已經開始每周一次上幼小銜接課了,拼音和加減法都開始做功課了。」上網搜索了一番後,她又在一些論壇中看到了諸如「幼小銜接沒重視,一年級學生飽受作業折磨」、「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後悔沒上幼小銜接班」等帖子,心情更焦慮了,「我打了好些電話了,一般機構的春季班已經上過四五次課了,插班也不行,說只能等暑假了。」她告訴記者說。
記者以「幼小銜接班」為關鍵詞進行網上搜索,發現蘇城類似的培訓項目還不少。幾乎所有的「幼小銜接班」的課程設置裡都有「拼音基礎、數學思維(口算速算)、識字啟蒙」等內容。隨後,記者又來到蘇州文化市場,在幾家專營兒童讀物的店鋪裡,也都能找到幼小銜接、小學入學用的輔導書,包括數學加減法速算的練習冊,拼音以及漢字描紅練習冊等等。據店主介紹,銷得都還挺不錯。
在市區一所知名實驗小學的一年級某班,記者委託班主任做了一次調查。全班41個同學,有22位同學表示在上小學前已學習過漢語拼音。有個別小朋友在上小學前,「每天要做20題20以內加減法速算題。」一名一年級小學生家長回憶說:大班下學期起,兒子就每周日到一位小學退休教師那裡上「家教」,主要學拼音,「據我所知,我們那個幼兒園班裡的小朋友80%都有學。」
B
「拔苗助長」評優質園一票否決蘇城幼兒園基本實現「去小學化」
大家都在做的事,就一定合理正確科學嗎?事實上,諸如拼音和加減法速算題之類明顯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提前到幼兒園階段來學習,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
「2012年,教育部就專門出文要求糾正和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去』小學化『是我們學前教育一個基本原則,一條底線,以我們蘇州幼兒園為例,評省級市級優質幼兒園,如果發現有』小學化『現象,肯定是一票否決。」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負責學前教育的陳萍老師介紹說。
據市教育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秋季,蘇州大市共有幼兒園560所(建制園),其中已創建省優園327所,佔60.6%,市優園105所,省市級優質園共419所,優質園比例達到74.8%。「所以絕大多數幼兒園是實現『去小學化』了,尤其是公辦園。」陳萍說,「八小時幼兒園教學時間內,就是安排一日生活,遊戲為主,是肯定沒有專門的拼音、英語、識字、數學之類小學教科書知識內容。當然也不排除極個別的民辦幼兒園,或看護點,為了迎合家長,引入一些相關的興趣班。」
陳老師解釋說,所謂「小學化」,除了教學內容,還包括創設的環境、教學形式方式、老師的講解和理念等等。「比如說給森林裡的小動物分果果,那是遊戲的形式認識數學概念,但直接背口訣,做數學速算練習題,就是小學化了。之所以明令禁止幼兒園教學『小學化』,那是因為這種教育行為違背了兒童認知發展的科學規律。」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我們幼兒園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陳萍老師說。
C
家長糾結:擔心「起跑線」上落後
小學老師:白紙一張」入學其實沒問題「
遵循孩子認知發展的科學規律,幼兒園不再開設拼音、識字、速算等課程內容了;那為啥仍有那麼多家長糾結著要花錢在外面報班給孩子提前學呢?
記者調查發現大體有幾種情況。一是擔心小學入學考試。「聽說升小學時要面試,一些好的、知名的小學面試還要孩子用英語自我介紹,做些智力小測試,所以還是有個準備比較好。」一位家長這樣說。
二是擔心小學進度快,孩子一旦跟不上,會出現厭學、不自信等問題。「幼兒園太松,小學太快,同事的女兒就在幼兒園什麼都沒學,上了小學後拼音字母不會寫,放學後老是被老師留課堂,每天過關,要默寫,節奏沒跟上,一開始就搞得很累,孩子現在很怕上學。」一位媽媽告訴記者。
三是擔心和別人家的孩子「有差距」。「本來我也很淡定的,覺得不用去學拼音數學這種,但後來看到別人都在學,特別是有孩子連加連減都很熟練了,還有識字幾百個了,就擔心了。還有朋友就說,現在小學班上別的孩子基本都上過銜接班,自家孩子『白紙一張』,因為識字少,有時連題目都看不懂,做題特別慢。」
對於第一種擔心,記者從市教育部門了解到,小學屬於國家九年義務制教育,我市所有的公辦小學都是免試就近入學,根本不存在「考試」一說。
至於第二、第三種擔心,記者也專訪採訪了小學老師。全國優秀教師、滄浪實驗小學的陳敏老師從教20多年,一直擔任小學低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幾乎沒有遇到過因為沒有提前學拼音而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她說,「一年級學拼音約有兩個月的時間,然後小學中低年級還會反覆鞏固,跟著老師的節奏,完全不會有問題。」陳老師說,「零基礎」的孩子可能一開始確實學得慢一些,但兩三周內就能適應,「其實不是孩子學得慢,是家長太著急,一般到了小學三年級左右再看,小學前學過沒學過就都差不多了,目光放長遠,家長不用過分焦慮。」
D
「幼小銜接」並非提前「搶跑」
「去小學化」家長、小學都要「給力」
幼兒園孩子學拼音、做算術要不得,那麼是不是「幼小銜接」沒必要呢?陳萍老師說,這是家長和部分教師誤解了「幼小銜接」的意思。「幼小銜接其實特別重要。事實上,這個時候家長確實應該有意識做些『銜接』的準備了。」具體的準備內容,陳老師說「最主要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如作息時間的調整,「睡眠時間的保證,早晨定點起床,晚上準時睡覺」;如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孩子試著自己整理文具和小書包」;還有傾聽和閱讀習慣的養成,「每天可安排親子互動閱讀的時間,閱讀培養專注力,互動讓孩子學會主動表達和思考」……「這些好習慣的養成,比所謂學科知識的積累重要得多。」
全國優秀教師陳敏也給出了相同的觀點:「學習上遇到問題的孩子,多數根子還在於行為習慣方面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沒有按時完成任務的規則意識等等,『幼小銜接』最該關注的東西就是培養興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不是家長們認為的拼音、口算、識字和唐詩之類。」
2012年,我國教育部就發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時,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建議。」陳萍老師建議幼兒家長們不妨也來認真學習一下,「這個指南不應該局限於幼兒園老師。家長們就不會感嘆:孩子在幼兒園只是『玩』,沒學到啥了。幼兒園的課程以遊戲為主,但都是有教育價值的。」
此外,她也提到,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銜接」,幼兒園實施的比較多一些,「其實小學一年級也應該增強銜接意識,比如在上課的時間、上課方式以及作業方式等方面充分遵循孩子的身心特點,有一個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