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中醫世家堅守祖訓醫德:尊重生命 廣施厚德仁術

2020-12-19 湖南在線

全套《羅氏族譜》

《羅氏族譜》裡刊登的羅氏祖訓

羅建琛的伯父羅建湘為國醫學校撰寫的教科書和出版的中醫藥專著

女兒羅文璟從中醫學院畢業後,跟父親羅建琛打理著家族門診,看病、開方、抓藥,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

華聲在線訊(《金鷹報》記者 劉歡樂 實習生 張倩)上午8點多,湘江河畔,長沙勞動西路一個叫靈官渡的巷口。陽光輕柔地投射到巷口一家小診所。羅建琛提著一筐香樟樹根走進診所,他的身後,影子被拉得老長。

「這玩意是寶貝呢!」羅建琛指著一堆土疙瘩笑著對記者說,「它是一味中藥,理氣活血,除風溼,治上吐下瀉,心腹脹痛,跌打損傷,疥癬瘙癢,好處多著呢!」診所門口的綠化帶上的植物因地鐵施工被挖走,土坑裡剩下的數十年樹齡的香樟根被羅建琛一一撿回來,洗淨根部泥土,他細心地將新鮮樹皮切剝下來放到門口晾曬。

湖湘中醫世家羅氏傳承

羅建琛是長沙遠近聞名的名老中醫,在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方面有拿手絕活。他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伯父羅振湘是湖南近代傑岀的中醫學家,於1909年畢業於湖南官立醫學堂,因善妙手回春之術而醫名大振,南京中央國醫館特聘為名譽理事及編審委員,1933年至1938年與同為中醫藥界名流的吳漢仙、易南坡等創辦湖南國醫專科學校(現湖南中醫學院前身)和湖南國醫院。羅振湘晚年告歸故裡,懸壺濟世,於1966年去世。羅建琛的父親羅開藩就是羅振湘的得意門生。

在這個富有濃濃中醫情結的大家庭裡,羅建琛耳濡目染,從襁褓中開始,他的父親便天天抱著他在屋前屋後轉,口裡哼著他還聽不明白的中醫歌曲———「人參味淡,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黃蓍性溫,收汗固表,託瘡生肌,氣虛莫少……」

當小建琛牙牙學語時,父親開始教他「黨參補氣,當歸補血,首烏黑頭髮,杜仲治腰痛,菊花明目,田三七止血止痛,天麻治腦殼痛……」家裡來了客人,父親總會隨時當著客人的面考他:「快回答,黨參做什麼用的?」「補氣的。」父親會接著問當歸、首烏、天麻等多種中藥用途,小建琛總會用清亮的童音對答如流。「天寶子(羅建琛乳名)好靈泛,我羅家中醫絕活算是後繼有人了啊!」父親開心地哈哈大笑。

從蹣跚學步到能四處跑著玩,父親總是形影不離地跟在小建琛後面,活潑可愛、精力過剩的小建琛在禾場、菜園裡亂竄,父親被他折騰得氣喘籲籲:「天寶子,慢點跑,小心毒蛇呢!」

伯父的《臨床指掌八卷》手稿

年齡稍大一點,羅建琛就跟父親上山採草藥,竹簍草藥散發著陣陣清香,羅建琛開始憧憬未來:像伯父和父親那樣做一名手到病除的中醫。

在父親指導下,羅建琛開始苦讀古代名醫藥典,伯父撰寫的《傷寒方症歌括》《金匱方症歌括》《治痢南針》《中醫實用流行病學》《乙型腦炎》等書籍也成了他的精神食糧。羅建琛將祖傳配方熟記於心,他深知,它們能解救百姓病苦。

聊到伯父羅振湘,羅建琛情緒有些激動,「我敬仰伯父,古稀之年他還壯志不已,仍夜以繼日揮筆疾書,花費十六個寒暑終於寫就《臨床指掌八卷》。」羅建琛透露,伯父的《臨床指掌八卷》介紹了歷代著名醫學家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是一本中醫的臨床專著,本將成為臨床醫師的良師益友。「可惜書稿撰寫完畢還未能付印,伯父就與世長辭。」羅建琛說,每次看到伯父手稿,他就感覺責任重大,他要傾力將它付印出版,讓它為我國的臨床醫學發揮更大作用。

伯父為國粹聲譽義正詞嚴

針對近些年來有關「廢止中醫」的雜音,羅建琛對此深惡痛絕,遇到不尊重國粹的言行,他都會義正詞嚴回擊。「曾記得1927年,有人詆毀中醫中藥,發布所謂《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言論,祖國醫學橫遭詆毀,當時,全國醫界噤若寒蟬,伯父目睹時難,毅然以捍衛國家醫學為己任,嚴加駁斥,口誅筆伐,敦促全國醫界同心同德,還選派代表赴京請願,要求實現『中西醫平等待遇』,並親自撰寫《醫學闢謬》,對錯誤言論逐一揭露並予以回擊。」

「廢止舊醫」事件之後,羅振湘著手培育中醫人才,與湖南中醫藥界名流吳漢仙、易南坡等創辦湖南國醫專科學校、湖南國醫院,還親自給學生講授《診斷學》和擔任門診工作,對推動湖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父親制訂八字警示和學習計劃

在漫長的學醫歲月裡,羅建琛始終牢記父親送他的八個字:「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父親叫他將這八個字貼在牆上,這樣就能天天看見。「父親認為,一個醫生若無精良醫術,即使仁心厚重,也毫無用處,不能救人於病危之中,這是醫者的悲哀。」

中醫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親給羅建琛制訂了一套系統的學習計劃,首先傳授他常見藥物的識別及其特殊功效,然後從中醫理論開始傳授,如什麼是陰陽、什麼是五行,教他用五行的劃分方式將人劃分為金形之人、木形之人、水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這五種不同類型,這樣也就了解了物質類型的各自屬性,對事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父親還從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個方面耐心傳授給我一些方法,再傳授一些經典方劑,通過經方的運用,提高我對疾病、對人體的認識。」在如饑似渴求知期間,羅建琛會因為有些療效不好而產生新的疑問,父親會傳授他一些家傳的秘方,以此彌補傳統經方的不足。

醫師選拔,小考生名列前茅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底湖南省選拔中醫師,考生千餘人,競爭非常激烈。羅建琛舊學深沉,從容應對,在口試時,答題周密,引證切當,並慷慨陳詞「願獻身中醫事業,救死扶傷,報效祖國。」考官被他紮實的中醫知識和滿腔熱血深深打動,在百裡挑一的比率下,經過初試、筆試,年齡最小的他竟在眾多的考生中成績名列前茅。

羅建琛由湖南省人事廳與衛生局調令到長沙市中醫院工作,他被安排在中醫外科門診部。中醫外科是中醫院拳頭科室,業務繁忙,門庭若市,羅建琛每天看80多個病號,多的時候要看100多個。

羅建琛謹遵父親教誨,刻苦鑽研中醫古文,練就紮實的中醫基本功,白天看門診,晚上博覽群書,開闊知識眼界,每天工作15個小時左右,數十年如一日,即使節假日,也從不例外。對於學術問題,引經據典,用之臨床,無不溯本求源。所以,羅建琛在長沙行醫40餘年,治癒不少疑難雜症,工作中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博得中西醫讚譽,獲得過湖南省人民政府的獎勵,多次獲得過市衛生局科技進步獎。

父親臨終前的家訓和遺囑

退休很多年後,年邁的父親突然身患重病,已病入膏肓,藥品已無法挽留他的生命,在彌留之際,仍不忘告誡羅建琛要牢記羅氏祖訓,要堅守行醫準則,「父親提得最多的是『不為良相,即為良醫』,這句話我深深地刻在心裡了。」羅建琛說,羅氏先祖珠公62歲時辭官歸隱,鑽研醫學,懸壺濟世。「珠公在家盡孝,在朝盡忠,在野體民情,恤疾苦,解病患。這就是我們羅家世代傳承的羅氏家風。」

尊重生命,廣施厚德仁術

「天復地載,萬物備悉,莫貴於人。」羅建琛從小在良好的家風下耳濡目染,伯父羅振湘生前曾多次告誡後輩:「人生天地,不過數十年寒暑,要珍惜光陰,奮發學習,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醫藥關係人民之健康,國家之強弱,醫者所負之重大使命,不得考慮個人得失,才是炎黃子孫。」

「伯父診療態度嚴肅認真,接待患者沒有富貴貧賤之分,都一視同仁。對一些特別貧困的患者,會免費送藥並量力濟助。對危險重病,不分晝夜,全力救治。碰上瘟疫流行,伯父會將自己研製的『平安片』、『藿香正氣散』免費發給患者服用。」

在伯父、父親的教誨下,羅建琛深深感知,作為一名醫生,一定要對人、對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人命關天,決不可草率從事和等閒視之。他將患者視為親人,對病人一視同仁,從不接受病人禮品,他開的藥都很便宜,羅建琛儘量讓患者少花錢,遇到特別困難的,常常不收錢。羅建琛用行動踐行祖訓,堅守醫德。

祖孫輪迴,父女延續中醫傳承

很多人不相信人生有輪迴,但羅氏家族的機緣巧合是那麼神奇而耐人尋味。從羅氏先祖珠公棄官歸隱學醫,到他的後裔羅振湘、羅開藩再到羅建琛,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醫者這一角色。

大女兒羅文璟出生後,羅建琛感覺兒時的一幕重現。稍稍不同的是,昔日主角是父子,而今變成父女。羅建琛抱著小文璟在屋前屋後轉悠,口裡哼著女兒還聽不明白的中醫歌曲:「人參味淡,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黃蓍性溫,收汗固表,託瘡生肌,氣虛莫少……」

羅建琛依舊按照父親當初教他的方法教女兒,當女兒表現出對中醫濃厚的興趣和天賦時,羅建琛開心地哈哈大笑,依舊重複著「羅家中醫絕活後繼有人了」。

羅建琛:著名中醫外科專家。近代著名中醫學家羅振湘侄子。曾為長沙市中醫院中醫外科主任,臨床工作40餘年,湖南省中醫學院講師,湖南省中醫學會外科分會委員。退休後執業於一家中西醫結合診所。據《羅氏家譜》記載,羅建琛系羅氏先祖珠公後裔清莆公支房一脈繁衍而來。羅建琛為珠公第166世孫,清莆公22世孫。

相關焦點

  • 仁心妙手,金鄉這個中醫世家聲名遠播
    在金鄉有這樣一個中醫世家 傳承至今已有五代 憑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職業操守 守護著金鄉及周邊縣市區百姓的健康 10月27日,《濟寧日報》以 《
  • 以俯視的姿態寫族史——讀羅宏《湖湘世家·鼓磉洲羅氏》
    因為對歷史以及對湖湘文化一直以來的興趣,所以,羅宏先生的新著《湖湘世家·鼓磉洲羅氏》在嶽麓書社推出後,我便第一時間拜讀了,而且,不是讀一遍,是連著讀了兩遍。這是一本基於族譜和其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撰寫的家史。
  • 仲景門生 國醫傳人 八代中醫世家 趙氏中醫掌門人 赤腳醫生趙安業
    來自民間 回歸民間 永不忘本的仲景門生 國醫傳人 八代中醫世家 趙氏中醫掌門人 赤腳醫生 趙安業淡泊名利,不與世爭,創造了多個中醫壯舉。1841年,趙氏中醫第一代趙弼創辦萬壽堂中醫館。趙安業七代世醫,自幼受家庭薰陶,隨跟祖父趙玉亭、父親趙清理研習中醫,盡得家傳,後又從師9人,以取其長。從教學、臨床到著述,治學嚴謹,實事求是,重視臨床效果,並力求從中醫理論的角度深化提高。臨床上不辭辛苦,一視同仁,精心研治,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博得病家愛戴;教學上,注重教書育人,並自編《醫德行操論評》組織全國名醫設計編纂仲景學說系列教材等多部中醫著作,重視醫德醫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上海徐浦中醫醫院「施氏骨傷科傳人溫德」:水針刀可非手術解決頸肩...
    從醫40餘年,今年已經70多歲的溫德醫生一直堅守「不為錢治病」的底線。因此,很多經溫德醫生診治康復的頸肩腰膝病患者,都送錦旗誇讚他是「醫德高尚,醫術精湛」。  【徐浦中醫骨傷溫德】傳承施氏骨科+水針刀  出身中醫世家的溫德,從小就喜歡閱讀家中的各種醫書。在耳濡目染下,溫德立志要當一名妙手仁心的醫者。  溫德早年就讀於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師從施維智老師(上海骨傷八大家之一)。學有所成後,又跟針刀醫學發明人朱漢章學習鑽研針刀療法。
  • 大美中醫李慶元 四代祖傳承醫德
    出身中醫世家的他,從小耳濡目染,立志學醫。一路走來,付出無數的努力與艱辛。他的內心純粹而簡單,只要看到病人被治癒,他就比誰都高興。因為他始終有個很單純的信條:醫人者,仁醫也。這一信條從行醫那一刻起,堅守至今。
  • 「大」情懷詮釋「小」兒科,醫生的奉獻和堅守——醫德醫風專題報導
    醫生的一切行為直接關係到患者生命健康,醫德醫風作為一種職業道德不僅關係著病人的疾病與痛苦,也是醫務人員的行為準則與規範。古人云:「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指的就是醫生要有仁愛之心,要有智慧,要廉潔淳樸忠良。
  • 中醫世家為何不碰冷飲
    (原標題:中醫世家為何不碰冷飲)
  • 慶祝首個中國醫師節,靖江市表彰一批好醫生好護士醫德之星
    慶祝首個中國醫師節,靖江市表彰一批好醫生好護士醫德之星 2018-08-17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各大姓氏祖訓,你的祖訓是什麼
    「 所謂"祖訓",即歷代祖先對子孫的教誨。不過載於家譜中的"祖訓",則多系族長代祖先立言,是他們藉祖先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全體族眾。"祖訓"的作用在於從意識形態方面維繫家族的統一和團結,除此,祖訓閃耀著的一族文化光輝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
  • 堅守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職業責任 精心治療悉心護理每一位患者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劉曉華)昨天,市委副書記、市長、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指揮部總指揮陳紹旺視頻連線市第六人民醫院,了解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治工作,慰問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守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職業責任,沉著冷靜
  • 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怎麼樣 衝著中醫世家來的
    我從中醫盲到中醫粉就是從這家醫院看好病開始的。我和家人朋友在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看病快10年了,有什麼不適都找他們看,肩周炎、高血壓、感冒、胃腸病、婦科病、頭痛等等大毛病小毛病都在這裡看。我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吧!有人家說「西醫認門,中醫認人」,我看這家醫院挺不錯的。
  • 我與政協|楊容:傳承「政協世家」精神,義診30餘年
    楊榮:第七、八、九屆上海市政協委員,致公黨全國先進個人,上海市政協之友社社員,上海浦東新區方厚賢楊容名中醫工作室導師,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她來自一個中醫世家,祖父自創非遺針灸療法,父親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到了第三代另闢蹊徑,結合中藥醫理在傳承中創新發展。這也是一個「政協世家」,一門三代,都是政協委員;一任三屆,履職盡責。
  • 堅守職業理想 恪守職業準則——綿陽富臨醫院開展醫德醫風專題培訓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伍雪梅 綿陽報導)為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院職工的職業道德素養和醫療服務質量,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綿陽富臨醫院於近日組織全院黨員及中層幹部開展"加強醫德醫風、提高服務意識、改善醫院服務"主題講座。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綿陽富臨醫院黨總支書記汪虹主持講座。
  • 行醫路上的堅守——記仙桃市政協委員、市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曾碧濤
    從醫近30年,曾碧濤秉承著父輩傳下的醫德家風,承擔起「妙手治病,仁心醫人」的一份責任,持仁心,修仁術,在行良醫的道路上堅守奮進。堅守恆心練本領談及當初為何選擇中醫,曾碧濤告訴記者,主要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我是從小耳濡目染,嗅著藥香長大的。」
  • 醫者仁心——記北京程廣亮中醫診所負責人楊紅軍
    據了解,程廣亮中醫診所形成中醫特色的醫療體系是十分注重開展個性化治療,這種人性化、針對性較強的治療方式方法深受患者的好評,同時還收到了很多患者感謝診所醫生精湛醫術與醫德的錦旗。程廣亮中醫診所負責人楊紅軍介紹道:「我們會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仔細分析是多種因素導致的?
  • 傳承經典,方出世家——黃氏響聲丸背後意味深長的故事
    它以具有深厚經驗理論體系和特色診療方法的無錫著名中醫學派「黃氏喉科」為依託,與傳統中醫文化精髓一脈相承,後經過社會化傳承,表現出強實的生命活力,歷久彌新、長盛不衰。一、 百年秘方獨翹梢頭一張藥方,跨越三個多世紀,歷久彌新。
  • 林巧稚:萬嬰之母,醫德傳世
    醫德初綻民國九年七月,又悶又熱的上海。知了拉扯著整個夏天,挑撥著每個人的神經。一間紅磚教室裡正進行協和醫學院最後一門招生考,英語。一名來自福建的女孩正從容答題,可沒答幾筆,考場內的一個考生忽然暈倒,被抬了出去。女孩二話沒說放棄了考試,前去照顧。等一切處理妥當,考試已經結束了。
  • 劉傑中醫博士——中醫承國夢 銀針濟蒼生
    如果說中醫文化,是世界醫學史上的燦爛瑰寶,那麼,針灸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存在。因為治療效果好,且幾乎無副作用,針灸已被超過180個國家所認可並運用。可以說,在當今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患者享受著針灸帶來的福利。 針灸,也因此成為無數中醫工作者推廣中醫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一針通」的津門劉氏家族第十六代傳人劉傑醫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浙派中醫 六大特色 專家把脈浙江中醫藥發展
    在杭州召開的「之江中醫藥論壇」上,首屆全國名中醫、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原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範永升,在短短20分鐘時間內,公布了兩項內容:浙派中醫;浙江中醫學術流派:溫補學派、錢塘學派、紹派傷寒、溫病學派、本草學派、丹溪學派、永嘉學派、傷寒學派、針灸學派、醫經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