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規的邏輯裡,去思考什麼事情值得我們去做的時候,都會追根溯源,去尋找它的歷史,先例是後來者理直氣壯的理由,並且如果歷史足夠漫長,那麼這個事情就基本無懈可擊了。
因此,作者在最初也用真實歷史與戲仿虛構相結合,給我們活生生的杜撰了一部挖鼻揀史。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其中更多的是樂趣與幽默,並不是真正的歷史,畢竟在如此冰冷慘澹的現實生活中,能笑出花來是一件多難得可貴的事情呀,不是嗎?
一、 挖鼻歷史悠久:行為雖然小,人間從未斷。
挖鼻的的歷史究竟有多長呢?根據作者考證,挖鼻是人類一項歷史悠久且從未間斷的運動。
自遠古以來,男人就會挖鼻,直至公元前985年流感暴發,挖鼻更是升華為一種藝術,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首次出現到處是鼻涕的現象。並且,儘管有關挖鼻起源的證據隱匿在時間的迷霧之中,但它的歷史似乎還可以再向前追溯至更久遠的年代。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圖像資料表明,挖鼻早在公元前4075年就已融入了古埃及文化之中。
埃及小國王皮克-立坤的墓上飾有逾6000年歷史的象形文字,描繪了這位年輕的法老在前往冥府的路上的情景。他頭上戴著一塊象徵著王權的小棉布方巾,就是我們現代人稱之為「手帕」的東西。
皮克大王富麗堂皇的棺材直至1921年才被發掘。開棺之後,人們驚奇地發現皮克大王的木乃伊屍體竟然奇蹟般地保存完好,就如同幾千年前他安息時一樣。
隨後古埃及人練就的挖鼻技巧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手「耳」相傳,如今已傳播至現代世界的各個角落。
二、 黑斯廷斯之戰:一塊鼻垢引發的血案。
作者還認為,挖鼻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因為很多時候改變人類歷史發展的事件都與挖鼻有關。
首先在歐洲漫長的戰爭史上,挖鼻對戰爭結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挖鼻的管理也成為軍隊管理的主要內容。
例如,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戰,英格蘭國王哈羅德,因為挖鼻分心,輸給了諾曼徵服者威廉,改變了英格蘭的歷史進程。
哈羅德馳騁在黑斯廷斯戰場上指揮軍隊時,卻因鼻腔內的一大塊鼻垢而坐立不安,對手諾曼人的弓箭手乘虛而入,一箭將其射中。
哈羅德國王無法專心指揮戰役,因而被諾曼第的威廉公爵打得落花流水。贏得戰役的威廉公爵成為英王,從此改變了歷史。威廉登上國王寶座後下令禁止臣民在公開場合挖鼻,違者格殺勿論,一斧斃命,絕不姑息。
更有甚者,為避免士兵在備戰之時禁不住誘惑將手指插入鼻孔,還特地製作了「鎖鏈手套」。這道「挖鼻禁令」對其後的400多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是英倫三島挖鼻活動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主要原因。這道禁令使這位諾曼第公爵獲得了「鼻王威威廉」的綽號。
歷史學家認為,這也是法國軍隊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關鍵。這從當時法國軍隊為之感到驕傲並且沿用至今的座右銘(「挖我鼻者必受懲」)中便可看出。
三、 「鼻子戰爭」:自由的崛起。
其次,挖鼻被視為一種天賦人權,而對權力的崛起更是人類歷史進程的重要主題之一。例如「挖鼻禁令」這成了限制民眾自由的枷鎖,但這卻是當時國王的特權。
結果,13世紀,挖鼻特權導致英國貴族和國王關係緊張,促成了《大憲章》的誕生。這也是限制王權歷史性的一步,而後民眾的自由意識也隨之覺醒,最終導致了英格蘭內戰的爆發,隨後歐洲大陸的矛盾也始終圍繞著人們日子增長的挖鼻需求與政府極度限制的禁令展開。
其實這裡對自由與民主文明的追求,正是歐洲人民對黑暗的中世紀的反抗,而作者用「挖鼻」的隱喻巧妙的表達出來,讓「挖鼻史」演繹成了自由史與現代史。
與此同時,作者將挖鼻與更多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相結合,比如「斯諾登戰役」、「發現新大陸」、「文藝復興」等諸多史料,甚至連中國明朝中晚期的情形都可以在其中看到影子。
以往我們學習的歷史有的是宏偉史詩,有的是野史雜談,學習和關注歷史的目的一直都是以史為鑑,學古事明今理,因此在這樣功利化的視角下,挖鼻這件小事也往往被淹沒在歷史的大齒輪中,也因挖鼻行為的「低俗」難登大雅之堂,人們避之不提。
但很多時候跟隨作者的腳步換一種視角去看待我們人類發展的故事,難道不是一件更美好的事嗎?
今天的閱讀就到這裡,感謝你與我一起分享世界,下期,我們來講講挖鼻的科學嗎,它衛生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技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