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上午,臺灣樂氏同仁堂回歸大陸開業剪彩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鄭州舉行。原中共中央黨史辦副主任王偉華、原中組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楊進福、中宣部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張凡、原全國工商聯宣教部部長史澤鄱、同仁堂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等領導出席並參與剪彩儀式。原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世軍,原河南省政府秘書長侯國富等領導出席並講話。原河南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王中厚、河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副主任白建國等領導出席。
原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世軍在致辭中指出,歷代樂氏家族始終秉承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祖訓,歷經三百餘年的傳承,同仁堂已成為製藥行業老字號。隨著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文化綱要的即將實施,正式將中醫藥的發展列入國家的發展戰略,臺灣樂氏同仁堂回歸大陸可謂正當其時。海峽兩岸血脈相同,骨肉相連流淌著共同的文化基因,臺灣樂氏同仁堂回歸大陸是海峽兩岸中藥界的一件大事、喜事,一件盛事,對於增進兩岸人民福祉,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必將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原中組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楊進福在致辭說,這次樂氏同仁回歸大陸、傳承阜新,是對大陸人民的一種貢獻。如今,海峽兩岸民間交流進一步擴大,血溶於水的感情進一步加深,同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醫學、傳統醫藥,事關民生健康、民族發展方面,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原河南省政府秘書長侯國富在致辭中強調,一個沒有文化的企業不可能馳騁市場,建成百年老店,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不可能在優勝劣汰的過程當中,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全國工商聯教宣部部長史澤鄱在致辭中提出,樂氏同仁堂回歸大陸,這是為中華醫藥史上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們當前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強勢發展、快速發展的一件大事,也是為中華民族健康偉業的一件大事。
在臺灣樂氏同仁堂回歸與傳承儀式環節,樂氏家族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夫婦攜樂氏家族成員在象徵樂氏同仁堂正式回歸的錦旗上簽字。樂氏家族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將傳世印章、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手抄本授予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樂覺心將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手抄本移交樂氏同仁藥業集團代為保存。
據介紹,同仁堂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國內外中藥製藥行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知名度。
明末清初年間,樂氏家族的樂良才從浙江寧波來到北京。作為行醫施藥的郎中,在北京沿街走巷看病賣藥。樂良才作為鈴醫,他用祖傳秘方治病用藥,加以針灸,患者見效快,又省錢。這在當時對本地坐堂醫生是一個挑戰。樂良才很快在京城有了名氣。最後定居於北京東南方的崇文門。這也是樂氏家族最早定居北京第一代人。
清朝康熙年間,樂家第四代樂顯揚在皇宮太醫院擔任文官,搜集了大量宮廷秘方、古方、民間驗方及祖傳秘方後,創立了同仁堂。「同仁」二字是取「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之意,與大家熟知的「經絡銅人」是有這個發音相同,所以故名「同仁」。在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樂家開始為清宮獨辦官藥,歷時180年,史稱「御醫供奉」。
樂氏第十四代傳人樂崇輝在臺灣開辦的「樂氏同仁堂」,秉承樂氏祖傳訓示,將樂氏同仁堂文化在臺灣傳承發揚。臺灣樂氏家族目前最大資產是保留著祖先流傳下來的400多種中藥配方。由於樂崇輝先生年事已高,後傳於二兒子樂覺心,並攜子回大陸尋親發展。河南中匯集團張楠董事長對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十分珍視,願投資於樂氏同仁藥業,他關停了自己部分地產項目,籌集了上億元資金投資於樂氏同仁藥業,並在北京成立「樂氏同仁藥業科技公司」。目前「樂氏同仁藥業」公司在國內正在籌建藥廠和藥店,有嶄露新的銳角之勢。
據了解,樂氏同仁藥業科技集團是一家集中草藥種植、流通、中成藥研發、生產、銷售為主的全產業鏈大型醫藥公司,同時以「樂家老藥鋪」國醫國藥館的形式提供中醫診療服務。
河南樂氏同仁老藥鋪(中醫館)是臺灣樂氏同仁堂回歸大陸在中原設立的第一家旗艦店。以樂氏系列飲片為基礎,樂家傳世經典定製手工藥及各類秘制膏方為核心,著力進行兒科保健調理、男性養腎調理、女性保養調理及老年病康復調理,並設有疼痛專科、不孕不育專科、腫瘤康復等獨具特色專科門診,還配有樂氏秘方火療、針灸、艾灸、蠟療、推拿等養生保健項目,集預防、治療、保健、康復於一體。
樂氏同仁老藥鋪為了傳承百年的手工製藥工藝福澤大眾,店內特意設置了樂家傳統手工藥作坊,可以為客戶提供「一人一方一製劑」的個性服務。在匯集當地老中醫資源的同時,更是邀請了北京、上海、臺灣兩岸三地頂級中醫專家,為中原百姓提供高端的醫療及養生保健服務。(記者 向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