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對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賴性,不僅在生理上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顧,同時在心理上也渴求父母的愛。如果一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嚴重缺乏關愛,那麼他成年之後,他可能就不具備愛的能力,也不懂得愛的表達,一生都會受到愛的困擾。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感到疑惑,難道天下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嗎?但問題是,愛不等於會愛,很多父母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愛。很多方面的關心可以說是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他們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生吃儉用、節衣縮食,把全部的財力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孩子,為孩子創造最好物質條件和學習條件——只要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有。這樣對待孩子,能說是不愛孩子嗎?但結果卻是——很多孩子的心裡出現了障礙,與父母的隔閡越來越大,於是很多父母都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育孩子可真難啊,我費了那麼大的心血,可是他覺是這樣對我!
事實上,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如果僅僅是物質上的,那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尊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平等交流。有一個小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希望,媽媽能夠經常對我笑,能在我睡覺之前和我說聲『晚安』。」可見,孩子是多麼渴望與父母的感情交流啊。作為父母,不要總認為自己有多麼愛孩子,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更多地體會父母對他的愛。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實踐家提倡,「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作為父母,僅僅為孩子提供物質,是無法解決一切問題的。父母覺得付出的代價已經夠大了,但是孩子覺感受不到,還有比這更糟糕的嗎?
所以,向孩子表達愛意,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是增進親子關心的最好方法。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的哈麗雅博士曾經製作了一份「媽媽自我檢查表」,認為家長可以拿著這份表定期「自我體檢」一下,檢查內容如下:
1.告訴孩子「我愛你」。
2.通過溫和的觸覺傳達對孩子的愛意。
3.關心孩子的行蹤。
4.讓孩子明確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5.對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表示認可。
6.向孩子詢問對父母是否有意見。
7.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
8.交給孩子一些工作,讓他懂得承擔一些責任。
9.讓孩子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
這位博士在經過研究之後,為父母們提供了借鑑的方法:
第一,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如坐著地板上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幫助孩子完成學習計劃,和孩子一起開展某種活動等。
第二,用溫和的語音讓孩子感受被認同。當孩子向父母表達一種感受時,父母應該以同樣的心情來回應。
第三,幫助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的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交給他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告訴孩子並不是單純的靠哭鬧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除此之外,表達愛意的方法還有很多種只要父母能夠用心陪伴孩子,就會摸索出越來越多的技巧。用什麼樣的方式擁抱,會讓孩子笑得特別開心?在一起玩什麼樣的遊戲,會讓孩子離父母更近?父母說什麼話,孩子最愛聽?父母們多用點心,孩子就會更多地體會到你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