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順迎春公園裡有一座用水泥沙子海卵石澆築的地堡。這座地堡直徑5米,高1米,圓頂高0.5米,牆體厚0.45米。地堡牆壁上有外大內小6個方孔,孔的外簷寬0.53米,高0.29米,內簷0.25米,高0.29米。看其做工比較粗糙,整體沒有造面。
由於處在迎春公園的高坡上,其位置很重要。所以有人在不斷地打聽這座地堡是俄軍修建的,還是日軍修建的。旅順城裡的老人都知道,這座酷似地堡的建築與俄軍、日軍都沒有任何關係,是上個世紀60年代修建的人防工程的通氣孔。這個地堡式的通氣孔下面是一個人防工程,防空藏人的地方,必須保證空氣流通。
為了弄清楚這個地堡式的建築,我去圖書館門前的小松林裡找當年市政的朱書記,老人家說,當時修這個工程他沒有參加,就是落實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精神修建的人防工程,那個地面建築不是碉堡,是個通氣孔。
老人家講的這件事情的背景,我本人就是親歷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中蘇關係全面惡化,為應對蘇聯發動全面核戰爭。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主張。強調要突出備戰問題,要準備糧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根據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決定成立全國性的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各省、市、自治區也紛紛成立各級人防領導小組,在全國廣泛地開展了群眾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動。於是人防工程規模在已有的基礎上迅速擴大,人防工程的規格不斷提高。
那時城裡集中修建人防工程,鄉下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裡挖防空洞,為了防核輻射我們村裡有的人家挖深達6米,然後再橫向挖洞藏身。我們家挖的防空洞,借鑑電影地道戰的做法,有進口還有出口,是整個村莊裡最為特殊的防空洞,街坊鄰居來參觀,我還為參觀者做過表演。
當年挖防空洞也是一場人民戰爭,一聲令下,男女老少齊參戰,不分晝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任務。中蘇關係緩和之後,家家戶戶又把院裡的防空洞填平了,填平的只是豎井,橫向的掩體是填不平的。
作為城裡的人防工程都保留下了。2011年12月19日正式通車的白玉山隧道,可以作為人防工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