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介紹旅順老照片中的鳥居之前,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叫鳥居,鳥居,指是類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屬建築,代表神域的入口,用於區分神棲息的神域和人類居住的世俗界。 鳥居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來訪者,踏入鳥居即意味著進入神域,之後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應特別注意。
鳥居起源於《古事記》神話。 據《古事記》神話記載,一次天照大神因為討厭她的弟弟須佐之男,找了一個山洞躲起來,用石頭將洞口堵上,人間因此沒有了太陽。八百萬神想了一個辦法,建立了一個高高的支架,將所有的公雞放到上面,讓所有的公雞一起啼叫,天照大神感到奇怪,推開石頭看看,那些躲在一旁的相撲力士們立刻抓住機會合力將石頭推開,這個世界就重新大放光明了。這個支架就是第一個鳥居。日語裡鳥和雞的發音相同,因此「放雞的木架」就成了鳥居。另外一些觀點認為,鳥居起源於其它建築。
鳥居的主要結構由兩根柱、柱上的笠木和島木、插入兩柱間的貫三部分組成。 從材料上看,最常見的是自古就有的木鳥居、石鳥居和銅鳥居。此外還有近代出現的鐵鳥居、鋼筋混泥土鳥居等。
鳥居的顏色通常為材料本體顏色。稻荷神社的鳥居一般塗裝為朱紅色,因為古代日本人認為朱紅色能帶來春天的溫暖和陽氣,從而促進農業生產。鳥居的大小不一,通常高約2-4m,大型鳥居可達7-10m。
旅順神宮門前有三基高大的鳥居,每根柱子兩個成年人合抱不過來。修建神宮的木材都是從臺灣運來的樟木。梁益松的姥爺家住在老虎尾田家村,他聽姥爺說,木料運到旅順那幾天,日本人規定漁民一律不準出海打魚。木料是用船從臺灣運過來的,船兩邊各有一軍艦護航。到了旅順港之後,由於過於粗大缺少相應的運輸工具,遂採用人工拖拉的方式運到工地,拖來木料的儀式很隆重,前面打著白帆,後面託拉的人全部帶著白手套。為了表示對做神門木料的敬重,拖拉木料的是日本軍人和旅順工科大學的日本學生。中國人負責清理道路,更換交替拖拉墊用的圓木。
1958年神宮拆除後,用作鳥居的圓木和大型木料都運往大連棒棰島了。在旅順目前能夠看到神宮木料做的長條椅子,都擺在勝利塔下的廣場邊,有時間你可以去坐一坐。據旅順老人說,現在長條椅子和當初的數字不符,原因很可能是有人看中了木料。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白玉山有三處鳥居,山下行人登山臺階處有一座鳥居,只要走過鳥居,就意味著進入了神域;第二座鳥居白玉山西南坡;第三處在白玉神社納骨祠前。上面照片,鳥居中間有一根繩子,它的作用是阻止災厄通過。旅順的老人,根據鳥居的造型像「開」字,因此稱鳥居為開字門。
當年日本在滿洲國建了295處神社,鳥居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在日本神社、神宮前的鳥居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