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兩個甲子前,甲午戰爭硝煙見證了一個老大帝國的沉淪與另一個新興列強的誕生。此後,日本義無反顧地駛向了軍國主義擴張的單向快車道。不出十年,便又以另一次近乎賭博的方式與沙俄在遠東進行了一場更為血腥激烈的較量。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可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亦是各類新式武器的試驗場。當時雙方使用的步槍已普遍使用無煙火藥,射速、射程以及殺傷力都大幅提升。甲午戰爭時,日軍火炮尚為青銅炮身,此時均已換成鋼製炮管。不過,最致命的武器當屬剛配發俄國部隊的「新式武器」——機關槍。在整場戰爭中歷時漫長的旅順圍攻戰期間,俄軍機關槍幾乎成為日軍士兵眼中的「死神」。明治維新後,一心想擁抱所謂「文明開化」的日本人第一次在「現代文明」駭人聽聞的殺戮力量面前撞得頭破血流。在日軍於8月19日至24日對旅順的第一次總攻中,老將乃木希典指揮的日本第三軍雖付出了高達1萬5千人的慘重傷亡,卻絲毫沒有動搖俄軍防線。數以千計的日軍士兵組成屍山血海澆築在俄軍的機槍陣地前。
110年過去了。
日軍集中進攻203高地2014年深秋,去旅順戰場舊址遊歷之時,仍能見識到當年俄軍曾苦心經營的陣地遺蹟。從東雞冠山一路向西的低矮山脈包裹住了南面的旅順港,形成了天然屏障。俄軍的要塞工事無一例外地都是依託山勢修築,炮臺之間由挖掘的戰壕與石築工事相連,要點處則配屬機關槍。於是,俄軍可以輕易組織起覆蓋防線各處死角的交織火網。日軍的任何正面突擊,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空前的傷亡。
左:俄國陸軍戰史中對日軍進攻慘狀的描繪。右:俄軍修築的石牆工事至今仍依稀可見。不過,但若從戰術角度來分析,當時旅順已成「死地」。南面出海口有虎視眈眈的日本聯合艦隊,北面陸上則完全被日本第三軍包圍,困守其中的俄國陸軍與艦隊處於孤立狀態。日軍只要以優勢兵力長期圍困,旅順陷落只不過是早晚之事。然而,此刻嚴峻的戰爭局勢卻迫使日軍不惜一切代價儘快攻下旅順,此間緣由大致有二:
首先,兵力有限的日軍亟需擁有五萬餘人戰力的日本第三軍攻佔旅順後,儘早北上馳援遼陽乃至奉天方向的作戰。日軍本以為俄軍增援部隊若從歐洲如數調派至遠東至少需要三個月,然而西伯利亞鐵路卻發揮了出人意料的效率,俄國人用50個晝夜便把數個軍團從聖彼得堡運到奉天。至1904年秋,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兵力已凌駕日軍之上,俄國113萬常備軍的四成都被部署到了遠東地區。如此形勢下,第三軍必須儘快攻下旅順,才能解除後顧之憂速速北上。
另一方面,日本聯合艦隊雖然在8月的黃海海戰中重創俄國旅順艦隊,但卻未能一鼓作氣消滅這支有生力量。旅順艦隊大部分艦隻重又躲回了旅順港內。與此同時,又傳來俄國動員波羅的海艦隊勞師遠徵的消息。這支擁有8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總數38艘的龐大艦隊若抵達遠東並與殘存的旅順艦隊合流,則將在噸位、火力上力壓日本海軍,徹底改變雙方海上的力量對比。有鑑於此,日本海軍不得不請求陸軍儘快攻下旅順進而消滅殘存的俄國艦隊,以便讓聯合艦隊能有充裕的時間來準備之後與波羅的海艦隊(此刻已改名「太平洋第二艦隊」)進行那場所謂「皇國興廢在此一戰」的大對決。
1904年10月15日,龐大的俄國艦隊正式起錨,駛向遠東。在日本海軍請求與催促下,第三軍在10天後發動了第二次總攻。除了付出近4千人的傷亡外,進攻依舊是無功而返,仍未能突破俄軍防線。前兩次總攻,乃木希典都選擇旅順東北面的東雞冠山一帶作為主攻方向,理由是此處靠近鐵道線,利於日軍後勤補給,但此處恰是俄軍防線重點所在。
實際上,早在9月,日軍大本營的參謀們就曾提出或可選擇俄軍防線最西端的203高地作為突破口。他們認為203高地地處俄軍防線前沿,更易被突破,而此處也是俄軍整條防線的制高點,奪取後日軍炮火便可覆蓋整個旅順乃至直接轟擊殘存的俄國艦隊。第二次總攻失敗後,日軍終於改弦更張計劃將進攻主力集中於203高地。
在1904年9月26日大本營陸軍參謀的建議書中已在討論進攻203高地可能性的問題。203景區的入口處 攻佔成功,日軍傷亡慘重如今203高地已被建成了「203風景區」。如國內所有景區一樣,上山需先買票。景區步行道始於俄軍的補給線起點,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不出20分鐘便可走到山頂。老照片中的203高地上幾乎沒有任何植被,僅是一座光禿禿的荒涼山丘。而眼前現在的203高地卻如同是一座森林公園,雖已是深秋,卻依舊花繁葉茂。現今的遊客怕是很難想像110年前竟有如此多人葬身於此。若站在山頂俯視當年日軍進攻一側山坡,亦可知背負武器裝備,冒著密集炮火與機槍掃射向上衝鋒將會是如何困難。這段現在走來短短20分鐘份的上山路,百年前的日軍卻足足花了數月的時間才用自己血肉鋪成。
上:日軍第7師團第35聯隊向203高地的衝鋒。下:從俄軍陣地遺址俯視日軍進攻一側的陡峭山坡。203高地俄軍指揮所遺址11月間,整個第三軍都在為203高地的最後總攻進行準備。首先,需要將280毫米口徑的巨炮重新部署到新的射擊陣地。同時,主力部隊亦需進行補給後重新集結。此外,大本營從本土抽調了大批預備部隊增援業已元氣大傷的第三軍,使得最後的參戰日軍總數達到了6萬4千人。最後一個留守本土的現役師團——第七師團在大戰前的最後一刻被送到了旅順前線,將承擔203高地的主攻之責。
乃木希典手書的「203高地總攻命令」11月27日上午,乃木希典正式下達「主攻目標改為203高地」的命令。日軍圍繞203高地的第三次總攻隨即打響。29日,第七師團作為第三軍最後的有生力量被投入203高地的爭奪戰,第一師團配合其進攻。戰至30日傍晚,日軍雖一度佔領主陣地,但俄軍馬上就組織預備隊進行反擊,重新奪回203高地。鑑於戰局緊張,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破例親赴旅順前線督戰。陣地得而復失的日軍在休整三天後,於12月4日對203高地發動了新一輪突擊。這一次進攻終於取得戰果,日軍於5日晚佔領全部203高地,俄軍守備部隊幾乎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日軍為了攻取高地,付出了1萬7千人傷亡的代價,負責主攻的第7師團最後僅餘千人,而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亦陣亡於203高地的山下。203高地的陷落成為了旅順圍攻戰的轉折點。疲累的日軍不及休息便在第一時間把各式重炮推上山頂,對港內俄艦進行炮擊。
百年後,重上203高地,依舊可以看到日軍遺留的280毫米重炮,炮口仍指向不遠處的旅順口。這些重炮原初是被安置在東京灣的海防要塞中,由於旅順戰事吃緊,才千裡迢迢被拆運至203高地的前線。在炮火的掩護下,其它各處的進攻同樣取得進展。1915年1月1日,堅守近5個月的俄軍宣布投降。整場圍攻戰中,日軍前後共投入13萬人,戰死1萬5千4百人,負傷近4萬4千人,俄軍戰死7千7百人,1萬5千人負傷。
上:1904年日軍旅順前線的280毫米重炮射擊陣地。下:2014年日軍遺留在203高地上的280毫米重炮。日軍鑄造紀念碑,「203」 諧音「爾靈山」此役後,「203高地」不僅成為旅順圍攻戰的代名詞,甚至成為整場日俄戰爭的象徵。善寫漢詩的乃木希典在日軍攻佔203高地的第二天就上山慰問突擊部隊,並賦詩一首:「爾靈山險豈難攀,男子功名期克堅。鐵血覆山山形改,萬人齊仰爾靈山」。所謂「爾靈山」便是取自「203」的諧音。1911年,在乃木希典的提議下,日本關東都督府搜集戰爭期間的破損槍炮在203高地上鑄成了一座形如子彈的鐵製紀念碑,上書「爾靈山」三個大字。
左:1910年底遞交日本政府的紀念碑設計書。右:「爾靈山紀念碑」的現狀。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進軍東北,重回旅順口。或許是出於復仇的心理,當時的蘇聯人曾在這座紀念碑上刻上近乎「到此一遊」的俄文標語,至今仍依稀可見。「文革」期間,紀念碑亦被搗毀。碑身的「子彈頭」部分被削去,20世紀80年代會後又得以復原。自中日正式建交起,每年都有不少日本人特意來此處尋訪,景區內幾乎所有標識、介紹也都相應附有日語。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也曾到此參觀。而現在203高地的山腳下,甚至還種有一大片的櫻花,被冠以「中日友好櫻花林」名號。
走在日俄雙方昔日激戰的遺址之中,腦中浮現起的卻並非是「肉彈將軍」乃木希典的那首「男兒詩」,而是同時期日本女詩人與謝野晶子另一首並不那麼著名的長詩《請君勿死》。旅順鏖戰正酣之時,她的弟弟鳳籌三郎就在第三軍服役。
與謝野晶子《請君勿死》發表於1904年第9期的《明星》雜誌。與謝野晶子在詩中這樣寫道:「啊!吾弟,我為汝哭泣。請汝萬萬不可送死。汝生為家中麼兒,爹娘寵愛於一身,春暉庭訓遵正道,豈教持刃殺人耶?」在那時軍國主義甚囂塵上的日本社會,這首詩作的主題顯得如此「不和諧」。而在詩的末尾處,與謝野晶子甚至直白地批判起了明治天皇,「旅順存亡為何物,可知商訓無此條。天皇御駕不親徵,徒令血流遍荒野,若是天皇思慮密,豈信戰死顯榮耀。」
一個世紀後,站在203高地,眺望著旅順口,與謝野晶子詩句似乎更值得今人思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