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俄203高地慘烈之戰)
激戰回放
1904年2月8日,日本偷襲了停泊在旅順港外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第一分艦隊,從而爆發日俄戰爭旅順要塞爭奪戰。戰爭初期,日艦隊不斷攻擊和封鎖旅順口﹐但由於海面被沙俄岸炮封鎖,日軍從海上登陸企圖未能實現,因此,日軍改變戰術,由海上登陸進攻旅順口改為陸上圍殲。
1904年5月29日,日第3集團軍(司令為乃木希典上將)在大連成功登陸﹐進逼旅順口。
沙皇俄國為了抵抗日軍進犯,在旅順設置了東、西、中3條防線,203高地不僅是西部防線制高點,而且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可以控制旅順市區,並居高臨下控制旅順軍港內的艦船活動,因此是陸海兼控的絕佳位置,也成為日俄雙方爭奪的焦點,日俄高級指揮官都全程參與指揮203高地的奪守戰。
203高地寬30米,長不足250米,俄軍在此原有兩個炮兵連駐守,兩道步兵壕,散兵壕前設有鐵絲網,裝備有150毫米加農炮、速射炮各2門,守備部隊為西伯利亞第5狙擊團,指揮官是特列齊亞諾夫上校。為便於永久駐守203高地,俄軍還專門為守備軍構建了一座其他陣地所沒有的抽水站,以解決他們的飲水問題,這也說明當時俄軍對203高地的重視程度。
1904年8月19日,日第3集團軍對203高地發起總攻。他們最初採取強攻﹐利用炮火壓制,發射1萬多發炮彈。之後,日本第3集團軍司令乃木希典率領第1、7師團主攻,但由於戰術簡單,一味憑藉所謂「武士道」精神死衝蠻打,遭遇俄軍依託堅固陣地大量殺傷,多次衝鋒都未能奏效,累衝累敗70餘次。
至此,日軍由強攻改用圍攻,並實施坑道爆破法。日軍利用3個多月時間,調集增援兵力,並成功將自己的平行壕挖至距203高地環形壕150~200步處。11月27日天放亮時,日軍280毫米榴彈炮和其他一些攻城炮開始猛烈轟擊,203高地的俄軍處境十分危急。至17時許,203高地環形壕全部被毀,43個掩蔽部僅剩2個完整無損,俄軍實際上已完全失去掩護,只能靠手榴彈、白刃格鬥實施反擊,傷亡慘重。
11月28~29日,日軍再次動用280毫米榴彈炮1.1萬多發轟擊山頭,使海拔206米的高地被削去3米,203高地由此得名。戰鬥中,日俄在高地北坡戰壕裡堆積的屍體竟有四五層。11月30日,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的小兒子乃木保典在向高地衝鋒時,被俄軍打死。
到1904年12月1日晚,俄軍僅前往包紮所的傷員就有1600人,而在爭奪203高地5天的激戰中,俄軍傷亡達1500人,負責203高地防禦的指揮官特列齊亞諾夫上校也身負重傷。俄軍陸防司令康特拉琴柯不斷向203高地派遣增援部隊,旅順要塞總預備隊很快耗盡,開始從陸上防線其他地段和分艦隊抽調力量,增援203高地。
1904年12月5日7時55分,203高地再次受到日軍大量280毫米榴彈炮、爆破彈與穿甲彈的攻擊。
8時15分,日軍在火力掩護下步步近逼,戰鬥很快達到白熱化程度。俄日士兵在高地上短兵相接,用刺刀、槍託、石頭,甚至是牙齒和雙手進行搏鬥,203高地成了血肉橫飛的巨大屠場。自當天凌晨至下午,俄軍在203高地先後更換了4名指揮員。連續炮擊、肉搏也使203高地沙俄守軍遍體鱗傷、精疲力竭、無力繼續抗敵。
12月5日15時,俄軍指揮官發現,繼續向203高地派遣增援部隊不但未能扭轉戰局,反而會削弱其他地段的力量,有可能導致其他防禦地段失陷,因此,當天17時30分,俄軍撤出203高地,之後,日軍牢牢控制住這裡。
在爭奪203高地的廝殺中,日軍總計傷亡1萬餘人,其中將校軍官戰死97人,傷163人,俄軍總計傷亡6000餘人,是日俄戰爭旅順要塞爭奪戰中雙方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戰。
俄軍失守203高地後,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停泊在旅順港內的俄裝甲艦「勝利」號、「波爾塔瓦」號和巡洋艦「列特維佔」號、「曙光」號被203高地日軍的重型火炮擊沉,失去203高地支持的松樹山、雞冠山等永久堡壘也同時失守,由此促使駐守旅順口的俄軍投降,也使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得以在對馬海峽消滅了沙俄龐大的增援艦隊,造成了日俄戰爭中沙俄的失敗。
(責任編輯:李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