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論文選拔中學生的招生制度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視覺中國供圖

從2010年至今,筆者對科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開展持續的研究,對清華大學學堂班和星火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的教育部拔尖計劃學生等都開展了詳細的調查,並對上述大學長期參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一些傑出科學家進行了深入訪談,得到了關於人才識別選拔和教育培養的一些基本認識。

結合前不久因關係到自主招生制度而被公眾所關注的一些高中名校學生科研論文涉嫌造假、濫竽充數的問題,筆者認為,在這種令人憤慨現象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我們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規律有誤解,對教育和選拔兩種培養手段存在誤用。

科技創新人才並非越早參與科創項目越好

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並非越早參與科創項目就越好。在不具備科研教育條件的情況下,一味鼓勵中學生做科創有害無益。

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所以並立,不只是年齡階段的區別,更意味著這兩個階段在人的教育成長中有質的差別。德國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曾說:「中學的學習是要伏案苦讀的,而大學則應該站起來環顧四方。」我國的傳統教育智慧講究「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

可見人的成長並不表現為機械的、均勻的漸變,而是積累性的突變,就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基礎教育要為創新人才的成長成熟打好基礎,這種基礎恰恰是心無雜念的埋頭苦學、磨練心智,而不是心猿意馬、淺嘗輒止、彷徨四顧,企圖用「創新」的捷徑來繞開艱苦的學習。抱有這種走捷徑的心態,即使做出了一些創新,也是無源之水、後繼乏力。

真正的創新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如果沒有走完前人鋪就的道路,根本就不知道何為前沿。創新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意味著不可預知的成功和大量的失敗。漫長的消耗,需要有經驗的老師,有熱情的同伴,還有價值不菲的知識庫存。所以,幾百年來,這項前赴後繼、代代相傳的事業主要是由大學和科研院所來完成的,並在巨額公共財政的支持下,給予科研工作很大的自由。

創新和培養下一代創新人才是大學的天職。事實證明,在中學裡學習優秀的學生,哪怕從未接觸過科研活動,到了大學才從零開始涉足科研,也根本不成問題。相反,在中學學得不紮實的學生,沒有經過嚴格考試,知識不成系統,還有許多漏洞,可能在一知半解的所謂科創中習得了花拳繡腿、投機取巧等壞習慣,這才是大學教育擔心的問題——筆者訪談的許多教授和拔尖學生都特別指出,不良的科研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扭轉,甚至會導致許多聰明人的重大失敗。在大學名師的實驗室裡從零開始養成最佳科研習慣至關重要。

我國中學教育的師資學科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本身還需要長期的努力提升。試問:當前有多少中學教師能夠獨立寫出符合學術規範且有一定創新價值的論文?有多少中學教師會定期閱讀學術論文,跟進學術界的知識更新?有多少中學教師擁有碩士以上的學位,並且確實掌握對學術規範性的判斷力?有多少中學具有指導學生做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條件?

務實地講,在現有基礎上,中小學的學習可以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做更多有益的工作——不是直接去做科研、做科技創新,而是學習和模仿,培養樸素的好奇心。

其一是格物,更廣泛、細微地接觸世界,大量地辨識名物,製作標本;在教師的指導下做好有設計的科學實驗,模仿再現重要的科學實驗;參觀博物館,野外考察等。其二是閱讀,從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入手,閱讀具體的科技發展史,從中體察知識如何被論證、確立、傳播、應用,進而被質疑、推翻、重構,也可以嘗試研讀一些力所能及的論文,學習研究方法和嚴密推論的奧妙;閱讀歷史能了解重要的科學家在人類知識演進中如何發揮作用,體悟科學家的志向與人生。這些有益的工作都屬於踐履前人的足跡,從而培養對科學技術的興趣,磨練踏實求真的心性,埋下科技創新的種子。

當然,學生的才情和成長速度不能一概而論,對於那些確實學有餘力而且有學習興趣的中學生,如果一定要做科研的話,還是需要得到大學教授的指導,接受真正的學術規訓,否則難免誤入歧途,浪費人才。

那麼又有多少天賦異稟的學生值得大學教授放下自己的科研,放下指導自己研究生、本科生的時間,精心指導一個有前途的高中生?

中學生做科研不是有效的選拔手段

假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中學生體驗一些科學研究的過程是奢侈而有益的教育培養手段,但依舊不是有效的選拔手段。

在教育選拔中,有的遴選方式測評當下學生本人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其他人只能間接支持,無法直接幫助,比如考試、競賽;有的遴選方式下除了學生本人,學生背後的家庭實力也能直接反映在其中,比如名人推薦信、特色課外活動、自我陳述文書等。

現實中沒有十全十美無盲區的測評手段,而我們的信念是,越是體現學生本人水平的選拔越公平且有效,越是讓家長等其他人能夠幫得上忙的選拔越不公平且效果不佳。在這個原則下,中學生科研論文作為選拔手段是完全錯誤的,它無法阻止其他人參與幫助,更不用說其中涉及的嚴重抄襲舞弊等問題。

作為大學教師,筆者不止一次聽同行談起來自朋友的請託、很難拒絕幫助朋友孩子修改論文的無奈。這種制度的惡劣之處在於,迫使所有人為了在競爭中不受害就要去作惡。

不排除極個別學生確實有能力在中學階段做出真正的科技創新,那背後幾乎無一例外都有超常的家庭支持。這種強大的家庭支持其實不需要也不應該被制度化肯定。倘若學生本人稟賦過人,家庭支持又強大到一定程度,這種天生優勢並不需要體制的照顧。這樣的學生能夠擺脫教育系統獨自成才,甚至連最好的大學都不一定要去,比如,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但是,我們的教育選拔系統不是為他們而設計的。

再從科研論文本身的規律來說,絕大多數中學生科研活動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創新,最多只能寫出過程與心得體會,這種文章稱不上(學術)論文,無法用來作為學術評價依據。如果中學生真的做出了一些科研工作,發表了論文,那也很少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的,幾乎無法界定他本人在其中的貢獻和能力。筆者認為,這種經歷可嘉,但是不能作為選拔依據。再者,從學習經歷的角度,真正的科研成果是不期而至的,如果科研工作在有限的時間內沒能取得成功,發不了論文,其教育價值卻未必不如能夠發論文的經歷。

筆者認為,中學生的論文幾乎不能說明什麼實質性問題,大學入學選拔實在沒有理由與之掛鈎。

中學生科創論文作為選拔手段會摧毀誠信教育

把中學生科創論文作為選拔手段會懲罰老實人,摧毀誠信教育。

在我國,大學入學選拔是極為關鍵的一次人才選拔與分層,上好大學的競爭非常激烈,一旦其中有空子可鑽,有捷徑可走,它的惡劣程度將急劇擴大。筆者認為,中學生科創論文作為選拔手段不僅無效,而且會對教育工作和世道人心造成嚴重傷害。

那些通過製作假論文得到加分,並且順利進入較好大學的實例,對學生個人以及他周圍的同學,都上了活生生的一課:靠糊弄、不老實、欺騙確實能得利。青少年的倫理道德觀正在逐漸形成,在事實面前,老師10多年苦口婆心的教導勸解都將化為烏有。在這個問題上不論是已經得利的作假者,還是吃了虧的老實人,都將相信:所謂的社會規則、所謂的公平選拔原來就是那麼回事。不敢想像:這一代人長大後將如何肆無忌憚地為了私利作假!稱其為自我摧毀的教育選拔制度也不為過。

其次,哪怕論文不是假的,學生做的科研活動如果得不到可靠的指導和規範的訓練,寫出一些漏洞百出的小文章發表而沾沾自喜,對教育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也是有害的。他們會因此輕視科研,會認為科研就是為了發表文章,就是一件功利的事,而所謂規範、所謂既有研究的綜述、所謂嚴密的邏輯推論、所謂有一分證據說一分結論的謹慎都是做做樣子。關鍵是學術研究在他們面前好像沒多高的門檻,也就沒有敬畏,科研成了走人生捷徑的鋪路石。

外界可能不了解,學術門檻不是一兩本講方法的書或者靠個老師就能說清楚的條款,它活生生地長在一系列學術共同體之中,是靠這個共同體內部的相互承認和相互爭辯,特別是那些既非常聰明又下過很深功夫的學者之間最尖銳的客觀批評維護起來,並不斷發展壯大的。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才開始有機會接觸到這個共同體。而在中學階段,與其好高騖遠用殘次的科研活動搞壞學生的胃口,不如腳踏實地磨練心性,培養對科學研究的嚮往之心。

學科競賽是公平有效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手段

在高考與自主招生的框架下,學科競賽是公平有效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手段。

筆者認為,此次事件暴露的問題並不能徹底否定自主招生制度,不應該回到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上來。

由於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高考命題必須適合總體考生,在對拔尖人才的區分度方面勢必不如上個世紀。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統一考試作為粗篩,大學自主考試選拔作為細篩,粗篩加上細篩才是完整的高考制度,這才應該是「新高考」站得住腳的新意所在。

筆者認為,為了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應當確認自主招生也是高考制度的一部分。這項制度革新必須堅持兩點:一是國家統一考試的粗篩不能被突破,細篩要在粗篩分層的基礎上進行;二是細篩要採取真正公平有效可信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在我國現實可選項很有限,就是考試選才。比如學科競賽、復旦過去的千分考、中科大少年班學院的現學現考等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考試選才辦法。

實際上,在學界公認的以及筆者做過的大學生學情調查數據都可以說明,清華、北大、復旦等我國頂尖大學高考加自主招生入學的學生,在學習動力與態度、學業投入的質與量、學習成績與課外活動、自我規劃與畢業去向等方面,都顯著優於僅憑高考成績入學的學生。這說明了先粗篩後細篩的價值。

在此基礎上,筆者還要強調,為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要重視歷來行之有效的選拔手段,而非不斷求新求變。不論是中學生科研論文、還是方興未艾的大學先修課(美國的AP課程)、去落後國家做公益經歷等,都是水土不服的舶來品,需要警惕:作為教育手段,它們靡費多而收穫少;作為選拔手段,論文和特色經歷更是助長了虛偽、欺騙等行徑的滋生。

我國歷來行之有效的中學階段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手段是五大學科競賽。上述頂尖大學的自主招生實際上都看重競賽成績,更有教授由衷感嘆:每年物理競賽全國一等獎的300多個學生「我們全要了都不虧」。再加上如今先粗篩後細篩的制度設計,學生不至於因為競賽而過度偏科。而且有數據顯示,多數通過競賽獲得自主招生加分的學生其實學習能力全面較高,他們僅憑高考成績也能達到頂尖大學的分數線,所獲的加分只是作為了保險或者擴大一些專業選擇權。

學科競賽的價值不僅在頂尖大學理工科教育中得到廣泛的認同,與日後成就的相關性也非常突出。據某知名大學物理學院的統計,該學院引進的數十名「青年千人」中,有94%參加過高中物理競賽。那些在國內受教育直至大學本科畢業,目前已經活躍在學術界、產業界各領域最前沿的傑出科技人才中,相當大比例的人才曾經參加過五大學科競賽,並且越年輕的傑出科技人才,參與的比例越大。

有人羨慕美國精英中學能夠提供上不封頂的高挑戰課程、AP課程,在美國的教育選拔體系中,英才教育的路徑是比較通暢的,拔尖創新人才能夠顯露出來,從小得到適合他們的培養。其實在我國,許多參加競賽的學生都會自學大學課程,由於難度、思維挑戰度、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遠高於高中課程標準和高考,我國的學科競賽就是AP課,而且遠比AP課程規範、可操作。

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從小不容易冒出來,適合他們的求學路徑被堵塞,與競賽教育和競賽選拔被壓制的局面有很大關係。

通過不斷的改革試驗,我們越發意識到在所有選拔手段中,考試不僅是最公平的,也是最有效的。國家層面高考的剛性約束應當鞏固,另一方面,少數頂尖大學在招生中實施一部分自主招生確實有利於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其代價是高昂的選拔成本和防腐敗成本。筆者認為,要兼顧這些目標的方案就是「先粗篩,後細篩」:少數大學的自主招生必須以高考成績為入圍門檻,進而通過有監督的較高難度考試,或採納有公信力的競賽成績來精細地遴選人才,決定加分或錄取。招考既不分離,也不完全捆綁,大學不拘一格選人才仍有空間。

國情決定,考試將繼續作為指揮棒。重要的是,為了奏出人才輩出的交響樂,指揮水平必須提升。考試既不是越多、越難越好,也不是越少、越簡單越好——什麼樣的考試在什麼階段識別天賦與努力更有效?什麼樣的考試容易被表面功夫、突擊功夫誤導?什麼樣的考試催人奮進?什麼樣的考試消磨志向、助長應試套路?

筆者認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加強考試與命題研究,使考試競賽既有利於選拔,也能與教育和學習形成合力。

(作者為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者:我們希望這裡是真正的圓桌會議,儘量接近理性,儘量遠離口水,儘量富於建設性,談論那些從胎教開始就爭論不休的教育問題。為此,我們拉出一張「教育圓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發言。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營之物理營」舉行
    「清華大學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營之物理營」舉行  清華新聞網10月21日電 10月11日-13日,「清華大學拔尖創新人才選拔營之物理營」活動在清華物理系舉行。來自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0多名優秀中學生參加此次活動。
  • 天津大學積極構建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工程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緊緊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這一主線,系統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  聚焦優質生源選拔,把牢「入口關」。以服務需求為導向,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研究生生源提質增量。強化統籌聯動,建立需求導向與培養質量、科研水平、學科發展及辦學特色相適應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動態調節機制,形成「學校主導、學院主體、導師參與」三級聯動的招生格局。
  •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2021級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班招生選拔方案
    ,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做好2021級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班招生的各項選拔工作,特制定本實施方案。一、指導思想1.進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辦法,促進我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努力豐富課程質態,加大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力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特長發展。3.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實施陽光招生,確保規範有序,平穩圓滿。
  • 「五育」並舉 人才選拔的時代新課題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凡是不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高等院校作為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立德樹人教育體系的主陣地,理應深刻體會新的時代對人才評價、選拔和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抓住國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歷史機遇,從理念認識、管理機制、選拔過程等多個維度,切實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助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
  • 博士人才培養是否「窄化」
    「申請—考核」制,是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對於博士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提出的「建立博士研究生選拔『申請—審核』機制,發揮專家組審核作用,強化對科研創新能力和專業學術潛質的考察」。
  • C9、E9高校榮譽學院共同關注: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回望過去十年,各高校榮譽學院在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機制方面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體系。關於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各高校普遍採用自主招生選拔加進校後二次選拔的方式,不但考察智力,還重點考察綜合素質,尤以主動學習和創新思維為重,經過多重考察,確保所選人才有足夠的勝任力;關於人才培養,普遍採取前一到兩年通識教育,後兩年自由選擇進入專業平臺的模式,實現學生厚基礎,寬口徑,重創新交叉的模式,配以導師制,小班化教學,確保學生培養質量;在國際化視野培養方面,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高水平平臺開展交流
  • 清華大學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中國培養出最頂尖的數學家。」丘成桐說。  招什麼人:要對數學有興趣,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  《招生辦法》:「崇尚科學、身心健康、成績優秀、表現出突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全球中學生」是此次計劃的招生對象。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約瑟難題」與「錢學森之問」是社會發展實踐凝練出來的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公平科學選拔有創造力人才的緊迫性。,高考是人才選拔的公平機制,雖然只是人生極短的一段時間,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平臺,一個分水嶺。
  • 招生信息 ! 清華大學公布2021年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招生辦法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對於數學科學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學術大師育人作用,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自今年起開展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數學領軍計劃」)選拔培養。
  • 清華大學2021年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招生辦法
    (以下簡稱「數學領軍計劃」)選拔培養。面向全球招收中學階段綜合優秀且具有突出數學潛質及特長的學生進行選拔及培養,從本科連續培養至博士研究生階段,致力於培養未來數學及相關領域的領軍人才。「數學領軍計劃」每年招生規模不超過100人,錄取至清華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中國培養出最頂尖的數學家。」丘成桐說。招什麼人:要對數學有興趣,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招生辦法》:「崇尚科學、身心健康、成績優秀、表現出突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全球中學生」是此次計劃的招生對象。
  • 清華「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來了!無需高考 初三學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中國培養出最頂尖的數學家。」丘成桐說。   招什麼人:要對數學有興趣,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   《招生辦法》:「崇尚科學、身心健康、成績優秀、表現出突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全球中學生」是此次計劃的招生對象。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約瑟難題」與「錢學森之問」是社會發展實踐凝練出來的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公平科學選拔有創造力人才的緊迫性。——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人才關乎國家的發展與未來,高考是人才選拔的公平機制,雖然只是人生極短的一段時間,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平臺,一個分水嶺。
  • 西安交通大學2019年招生計劃權威發布,繼續完善大類招生與培養,強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人工智慧專業獨立招生,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今年,西安交大人工智慧專業首批獲得教育部批准,將獨立招生,招生計劃也由去年的50人增加到60人,其中,約30人設置分省計劃招生,另外30人入校後通過校內公開選拔招收。
  • 創新後備人才培養的區域探索與推進建議——以重慶市「雛鷹計劃」為例
    UT3、HST1和S10提道:一部分同學參加創新後備人才培養是為了額外的「加分」,為上「好大學」做鋪墊。HST9強調「通過創新項目學習,可以讓中學生提前認識大學老師,了解大學專業,以便更準確地填報高考志願」。S12認為「當前中學生業餘時間少,在有限的時間裡參加創新項目學習;如果對升學沒有好處,家長是不會同意的」。
  • 江蘇文科第一無緣清北,港大獎百萬:人才選拔制度不要人才?
    4合理的人才選拔、評選制度會留住更多的人才;反之,失去的可不僅僅是人才。白湘菱最終申請了香港大學,而香港大學將提供百萬獎學金。清華美院那名繪畫第一但英語沒過關的同學,去了英國讀碩士。屠呦呦的落選,也讓很多人對院士評選制度的公平性與價值取向提出質疑。同樣落選院士的北大「頂級海歸」饒毅說,「在中國,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你做再好的研究,都不如拉好關係。」人才選拔、評選制度意味著方向與導向,也意味著能否肯定人才,留下人才。白湘菱無緣清北折射出人才制度的很多問題。
  • 財政部決定啟動2017年度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企業類)選拔培養...
    ,我部決定啟動2017年度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企業類)選拔培養工作。2017年度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企業類)招生人數不超過60人(含60人)。三、培養時間與地點2017年度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企業類)培養工作將於2018年9月開始,培養周期為6年,分為集中培訓和跟蹤管理兩個部分。首次集中培訓為1個月,初步安排在2018年9月,地點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 清華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初三也可入學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中國培養出最頂尖的數學家。」丘成桐說。招什麼人:要對數學有興趣,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招生辦法》:「崇尚科學、身心健康、成績優秀、表現出突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全球中學生」是此次計劃的招生對象。
  • --人才這樣選拔……
    招收對象為成績優秀、表現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全球中學生。獲得入圍認定且通過預科考察的內地學生無需參加高考,由學校參照保送生錄取方式單獨進行投檔錄取。學生可通過網上報名,報名截止時間為2021年1月19日,後續選拔程序包括初評、綜合測試、專業測試、體質測試、入圍認定、確認和預科培養。
  • 23年深耕不輟,北林大生物學理科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原標題:23年深耕不輟,北林大生物學理科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20年9月,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國家理科基地班迎來了新一屆學生。36名經過嚴格選拔脫穎而出的年輕學子,開啟了他們求索之路。1997年,瞄準森林生物學國際科技前沿,面向生物科學技術發展重大需求,北京林業大學成立生物學國家理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