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江蘇高考文科第一名白湘菱無緣清北,最終申請香港大學,專業意向為金融類專業。
香港大學已向白湘菱發放錄取通知書,並將提供百萬獎學金。
為啥白湘菱進不了清北?清北要求選修科目等級在A以上,而白湘菱的歷史成績是B+
是人才的問題,還是人才選拔制度的問題。
全省文科第一名,白湘菱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而這個具有相當實力的省狀元卻進不了清北,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不可否認,現有的人才選拔制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瑕疵處既是修正處。
達成通才、「專才」兼收,可匯聚更多的光與熱,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何為主與次,何為本與末。
全省第一,足以證明白湘菱的過人之處;相反,歷史成績高於白湘菱的學生,又有幾人能將語數外考到430分?
相對於白湘菱被清北拒之門外,而那些成績並不十分突出,但各項都可過關的學生,是會被清北錄取的。
術業專攻不如樣樣能通,這樣的結果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而這種情況早就不是什麼特例、個例。
2002年,清華美院碩士考試,一位考生繪畫成績第一,卻因英語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
清華美院教授陳丹青與學院溝通未果。
此後,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專攻外語和政治。翌年再考,專業還是第一,政治過了,但英語仍未及格,再次被拒之門外。
陳丹青說:「我不想慫恿她考第三次,對一位想當藝術家的青年,這樣的考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和侮辱。」
人才評選制度也存在類似問題。
屠呦呦不是院士,即使她是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
清華教授顏寧也與院士無緣,她帶團隊破解了生物科學界的重大難題,為中國生物科學領域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而在2017年,顏寧落選中科院士提名。
相反,早在2013年,高 fu就當選院士了。網查其論文高達500餘篇,詠春拳套路?多打、快打制勝。
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即使在這一年,愛因斯坦也只發表了5篇論文,可這5篇論文的份量是極重的。
從對人類社會、國家的貢獻來講,屠呦呦和顏寧的成就有目共睹;反觀早就當選了院士的高 fu在這次yi qing中的表現如何,貢獻如何。高下立判,各位心知肚明。
合理的人才選拔、評選制度會留住更多的人才;反之,失去的可不僅僅是人才。
白湘菱最終申請了香港大學,而香港大學將提供百萬獎學金。
清華美院那名繪畫第一但英語沒過關的同學,去了英國讀碩士。
顏寧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在美期間,顏寧還攻克了生物界長達50年的難題,為美國做出巨大貢獻。
屠呦呦的落選,也讓很多人對院士評選制度的公平性與價值取向提出質疑。
同樣落選院士的北大「頂級海歸」饒毅說,「在中國,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你做再好的研究,都不如拉好關係。」
人才選拔、評選制度意味著方向與導向,也意味著能否肯定人才,留下人才。
白湘菱無緣清北折射出人才制度的很多問題。
試想白湘菱在畢業後,擺在她面前的有國內、國外的工作機會,她選擇在國內做貢獻的概率會有多大?
寒了心的人才,還有多少熱情為國效力。
而人才外流的本質,是國與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
人才不等於通才,完善招生制度,才不會浪費「專才」。
曾經的清北,不拘一格降人才。
錢鍾書數學15分上北大,季羨林數學僅4分卻被清華和北大同時錄取,朱自清、臧克家數學0分上北大。
現在的清北,設置了一格一格又一格。
是誰制定的招生制度?從白湘菱報考的尷尬來看,應該不是伯樂做的事兒,可能是伯伯或樂樂吧,也可能伯伯和樂樂一起鼓搗出來的。
我們尊重現有的規則,但這不意味著現有的規則就是完美的,更不意味著不能去完善規則。
好的人才選拔制度,既應招收十項全能選手,也不應浪費百米冠軍。
事實證明,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很多都是那些&34;啊。
完善招生制度,或者至少有了這個意識,我想這是白湘菱高考報考事件對社會最大的意義。
錢學森在晚年多次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這個問題是很多人的問題,而且需要很多人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