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古墓,是位於武威的雷臺漢墓,該墓為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年)的大型漢磚墓葬,因出土中國旅遊標誌銅馬踏飛燕聞名。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佔地面積12.4萬平方米,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
武威,地處甘肅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武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曾是五涼古都、西夏陪都,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文物古蹟眾多。
1969年,當地農民在挖戰備地道時,在雷臺下發現。雷臺漢墓雖遭多次盜掘,但遺存尚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研究發現,這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多室磚墓,墳丘殘高6米。墓道長20米,墓門上方砌出3米多高的照壁。墓室長19米,寬10米,高4.5米,包括甬道和前、中、後3室。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3個主室皆作盝頂,頂部正中嵌方磚一塊,有彩繪的蓮花藻井;四壁用粉、墨塗繪花紋圖案。甬道為拱券頂,耳室為四角攢尖頂。因遭多次擾亂,所葬人數不詳。
不可思議的是,位於古墓的中室(上圖),有一個盜墓賊所挖的盜洞,這個盜洞打的位置非常的奇妙,怎麼個奇妙法呢?原因就在於如果盜洞位置往上再打一點,整個墓就會坍塌;往下再打十幾二十公分,就打不進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盜洞很大可能是造墓者的後人所盜的,因為如果他不熟悉整個漢墓的結構,他一定不會打得這麼精準的。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說這個多一點少一點整座墓都會打不進來呢,原因就在於這座墓的漢磚。
我們從圖片可以看出,漢墓的漢磚沒有用一點的黏合劑,沒有用任何古代常用的建築常用黏合材料,比如糯米灰漿等,它所用的工藝,就是單純的用磚塊一層一層的往下壓。
看到這裡,看客們一定納悶,這樣能穩固結實嗎?不會受外力一點作用就坍塌嗎?然而,它的結實程度,超乎你的想像,據新聞記載,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甘肅武威發生一次8級強地震,房屋倒坍,地動山搖,死亡五萬人,這次地震的威力,可以說整個武威都被夷為平地。唯獨這座漢代古墓紋絲不動,沒有受到一絲破壞,漢磚的燒制方法,至今都還是個迷。
那麼,這座漢墓的主人是誰?據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臺漢墓系 「守張掖長張君」 之墓,另外還有墓葬出土的幾枚銀印印文嚴重剝蝕,僅可隱約辨識 「將軍章」幾個字,所以,其墓主人的真實身份至今無法確定,目前只能判斷該墓是鎮守張掖的一位將軍的墓,專家、學者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