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孩子叫「狗蛋兒」「鐵蛋兒」「石頭」,後來的孩子叫「寶貝兒」
以前孩子多,哪家都有好幾個,大人忙於生計,管都管不過來。在農村滿大街上跑的,除了孩子就是孩子,骨碌骨碌的,一個個頭上臉上不是泥巴就是土,渾身上下都是,被稱之為「泥巴孩兒」。從給孩子起名叫「狗蛋兒」「鐵蛋兒」「石頭」上,就能看出以前的孩子在大人眼裡不金貴。後來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兒,孩子變得金貴了,起名也不再叫「狗蛋兒」「鐵蛋兒」「石頭」了,有名字父母也都不大叫了,而多統稱「寶貝兒」「寶寶」。
近幾年,計劃生育二孩政策放開,一個個娃娃如雨後春筍般,骨碌骨碌地多了起來,曾經舉目遠望都很少能看到一個娃娃的境況,得到了改觀。一出門,不出十步八步,就能遇上好幾個。「叔叔好!」「大爺好!」「爺爺好!」的喊聲常常不絕於耳,一一答應並誇獎一下寶寶們「好孩子」都應接不暇。——還是娃娃多了好啊!奶聲奶氣的問好,讓人感覺孩子可親可愛,自己幸福不淺。
娃娃多了,看娃的奶奶姥姥們也比以前見的多了。有了生龍活虎的娃娃們,不用擔心社區裡冷清,有時一大早,有時午休後,有時晚飯後,只要有空,奶奶姥姥們就像放風一樣,領著各自的孫子孫女或外孫外孫女,陸陸續續從家裡出來,社區裡的寧靜就被打破了,一下子熱鬧起來。唱歌的,呼喊的,教娃娃說普通話的,教娃娃背古詩的,給娃娃講「小麻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的……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在對娃娃進行啟蒙教育的過程中,也能見到這樣的奶奶,看著小孫子行為「不靠譜」,就拿出評判的尺子來開始「啟蒙」。
「這小孩太不聽話了!——不是好寶寶!」
不遠處傳來一位奶奶的聲音,聽上去她說的是普通話,不過很明顯的半生不熟,極富當地特色。
奶奶來自鄉下農村,是來給兒子媳婦(或者女婿閨女)看二寶三寶的。這裡是學校,是文化部門,老人或者受了兒女們的提前「培訓」,普通話很重要,要讓娃娃從小就說,啟蒙教育很重要,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與時俱進,以免讓人笑話。
一般來說,現在一兩歲的娃娃們的奶奶姥姥,大多都是六零後,或者七十年代初生人,她們的青少年時期趕上那個特殊的年代,能接受過高層次教育的不多,對於後來急速變化的社會形勢,以及文化教育的日益高要求還不能完全隨得上,在她們的觀念裡,除了一些樸素的為人處世的好的經驗,還有常年積澱的很多滯後的東西。
比如判斷一個娃娃是不是好寶寶,大多時候就是一個標準——聽話不聽話。聽話的寶寶就是好寶寶,否則就是孬寶寶。
聽話,意思就是聽從別人說的話,就是按照別人的意願選擇自己的行為。像剛才那個寶寶,推著一輛滑板車,他開始想往一個地方去,而奶奶不想去那個地方,於是,奶奶就要娃娃按照她的意願改變去向。結果,娃娃執意要往自己想去的去,違背了奶奶的意願,奶奶遺憾不樂意,於是就給娃娃下了個判定:這個小孩真不聽話——不是好寶寶!
娃娃雖小,但也知道別人說自己是「好寶寶」好,而不願聽別人說自己是「孬寶寶」。
大人畢竟是大人,娃娃畢竟是娃娃,無論從哪方面說,都不是一個量級,娃娃都沒有足夠的實力跟奶奶抗衡。按奶奶的意願往左,聽奶奶的話,可以獲得「好寶寶」的美譽,但那樣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往右,聽從了自己的內心,但被認為是不聽話,就是「孬寶寶」。「好寶寶」與「孬寶寶」,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對於一個娃娃來說,其定性就是天壤之別。
當一個評判標準影響到一個人的價值判斷的時候,二選一的情況之下,就是個兩難選擇的問題,就容易將一個人置於左右為難的境地。
選擇往左的方向去玩滑板車,還是選擇往右的方向去玩滑板車,看起來不是什麼大問題,同樣是玩,往哪個方向去玩,都不會影響玩的實質,不會影響玩的質量。但是,現實情況是,往左還是往右,影響到了一個娃娃是「好」還是「不好」的評價,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
最後,因奶奶具有「一票否決」的權力,「評分標準」一出,娃娃經過短暫的利弊權衡,放棄了自己的本願,跟著奶奶去了她要他去的地方。娃娃聽話了,變乖了,行為符合了「裁判員」奶奶的評分標準,做了一回「好寶寶」。
人,是從小不斷長大的。一個人長大的過程,就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人的社會化,在有些方面,是一個逐漸去個性化的過程,會讓一個人不斷放棄自我,而去遵從社會群體中大家普遍認可的行為規範。這是個人社會化的需要,否則一個人不可能在社會中生存。因此,必要的社會規則不能沒有。但是,在有的方面,所謂的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不是社會規範,而是個別人的意志,尤其是當一個人對別人擁有絕對權力的時候,這個人的個人意志就是規則,就是權威,甚至就是「法」,順之就是「好寶寶」,不順之就不是好寶寶。很多時候,一個人沒法選擇自己,不能做自己,就是這麼個原因造成的,奴性也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
那個娃娃年齡不大,也就兩歲,一定不到三歲,要不的話,眼下幼兒園都開學了,他不該跟著「大權在握」的奶奶選擇向左還是向右,不會按照奶奶的「評分標準」選擇如何做一個「好寶寶」。
不知道放棄了自己的意願,而選擇聽話、聽從了奶奶的意願,做了個並不真心情願的「好寶寶」,這個娃娃內心是否會有這麼個想法:
「寶寶好難啊!做寶寶難,做個好寶寶更難,做個別人滿意、自己也滿意的好寶寶,更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