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冷靜觀察和獨處思索能讓人悟到人生真諦,你認同嗎?

2020-12-22 回昇

你說的獨處思索應該是獨立思考。首先是不同的社會形態才產生了冷靜觀察和獨立思考的這種思想意識。

人在複雜社會中,各種現象紛至沓來,正的負的,真的假的,善的惡的,好的壞的,對的錯的,滿意的和不滿意的,符合自己思想意識的,違背自己意願意圖的,高興的,苦惱的,興奮的,低落的,喜愛的,反感的,清醒的,困惑的,相信的,質疑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我相信誰,我不相信誰。我該堅持什麼?我又該放棄什麼?

各種現象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在各種所謂的社會實踐中,你會發現有很多問題形成了很多的困擾。

在喧囂和亂象之中,沒有哪個權威可以絕對解決某種問題。儘管在某些場合滔滔不絕,其實都在自說自話,自言自語,甚至是自我欺騙。

人的珍貴就珍貴在有獨立的思想。可以獨立思考,而不是某些權威人士思想的附庸品。那麼冷靜觀察和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辨別、選擇就顯得尤其重要。

人是渺小的。有時在驀然間不得不思考一個困惑的問題,如人生的真實意義是什麼?生命是什麼?宇宙又是什麼?人脫離不了現實,都是在複雜的現實,光怪陸離的現實中,獨立思索別人不曾思索的東西。

不管悟沒悟到人生的真諦,但的確能擺脫各種思想的束縛,放棄沉重累贅的包袱,拋棄昏沉,保持清醒,輕裝前行。

關注回昇 關注美好

#人文#

相關焦點

  • 你獨處的能力,決定了你的思想境界,和人生高度
    最近在書裡看到一句話,你獨處的能力,決定了你的思想境界,以及你的人生高度。看完之後我深有感慨。暫且不說獨處是否真的具有如此大的魔力,但自古以來,獨處都被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林清玄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拉布葉說:「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叔本華說:「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 悟透自己(難得一見的好文)
    只有當獨處的時候,我們才能更好地靜下心來,思索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才能真正認識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越優秀的人,越喜歡獨處,而你卻絲毫感覺不到他是孤獨的原因。當你漸漸開始享受獨處的時光,便會明白:獨處並不是不合群,不是性格孤僻,更不是逃避現實。
  • 人生下半場:豁達、獨處、知足、放下
    與其哀怨,不如跳舞,至少,這樣的豁達歡快,能給身邊同命運的夥伴們帶來希望與安慰。無獨有偶,大媽們心態豁達,大叔們也坦然從容。在湖北宜昌,兩名身患新冠肺炎的大叔病癒出院,在出院的那一刻,一位大叔歡快的唱起了歌,而另外一位大叔將一朵鬱金香親手送給護士,表達他的感激之情。一個人真正的富有,便是內心的豁達與從容。
  • 人活到50歲,最高級的生活狀態,就是學會「獨處」
    人到了50歲,最高級的生活狀態,就是獨處,學會獨處才能去探析人生的真諦。 獨處能讓自己的靈魂得到衝刷,能讓自己變得更乾淨,在安詳平淡的氛圍下,人也會變得更簡單,體會詩人田園生活的豁達和恬靜,讓人生的視野更開拓。 獨處,是為了能讓自己感知靈魂深處的世界,這不是寂寞,而是內心的狂歡。
  • 獨處是單獨一個人的意思嗎?聽佛陀告訴你什麼是勝妙獨處
    很多人都把獨處當成一個人的獨行,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等等。其實獨處有另一層深意,我請佛陀來告訴你。這一天,很多比丘圍坐在佛陀身邊,跟佛陀說: 「世尊,有一個上座比丘,喜歡獨處,也喜歡讚嘆獨處者,」佛陀與一比丘說: 「去把這位比丘叫過來吧。」不一會,上座比丘被叫到佛陀跟前,佛陀問他: 「你是喜歡獨處,也經常讚嘆獨處者嗎?」上座回道: 「是的,世尊。」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懷讓回答:「如果說一件東西就不妙了。」大師問:「還可以修行證悟嗎?」懷讓回答:「修行證悟不是沒有,執著某一念頭就不會有了。」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
  • 人生在於感悟,生活在於領悟,一個「悟」字讓人猛然覺醒
    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感覺眼前一片光明,心中豁然開朗很多,是啊,人生短暫,要珍惜生命和每一天,未來擁有無限可能,要去做夢,如果連夢都怕做,那又有什麼可能呢?人生就是一個從領悟、到感悟、到覺悟、再到開悟的過程,這個過程艱辛漫長,環環相扣,哲理通天接地,經過用心去感悟之後,都能使自己的靈魂與思想得到一次升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還在品嘗中。
  • 真正讓你「發光」的,是那些獨處的時光
    文章來源:碧讀好書作者:幽夢你喜歡獨處嗎?大千世界中,有人會選擇插進人群中歡聲笑語,成為其中最普通的一個;有人則會獨自行走單行線,無需聽從他人評價,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兩年有餘,都和大自然相伴。後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裡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誰知梭羅反問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 你的悟性高嗎?《道德經》感悟,教你如何從悟「到」到悟「道」
    甚至很有可能讓你瞬間「悟道」出關於自己的新理解和新的人生感悟。說到這裡,我想說說,關於「悟」的話題。我認為悟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悟「道」,一個是悟「到」。這樣你理解起來就方便多了。看到這,你可能就懂了。現代人將「道」簡單縮解為「規律」,但其含義卻遠遠沒有「道」更深刻易明。我們現在再來解說,為什麼同樣是父母,同樣的學習,為什麼有些父母就能做到老師所說的,且能一通萬變,從此經營幸福家庭,過上富足人生呢?引:答案就是,沒有修好自身的「靈性」。那靈性又來源於哪裡呢?即:生活經歷。
  • 能夠學會獨處,享受孤獨的人,方能成就人生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他在關於獨處中曾經這樣寫道,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快樂和享受,這樣。畫面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 「我的10個孤僻症狀」:不好意思,獨處不是你這樣的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最近看了一本書——《微交談》,作者戴愫把這種和不熟悉的人交談不重要的事的行為,稱作「微交談(small talk)」。她認為,這種看似無聊的交談,並非毫無意義,因為很多重要信息,都是在非正式渠道流通的,重要關係也是在非正式渠道結成的。尤其是當你想在關鍵時刻彎道超車的時候,微交談能提供捷徑。有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 人生成長感悟說說,句句真諦,你能悟透多少?
    這世界上除了生命,其實沒什麼東西讓你迷失自己,學會笑著承受,笑著說:沒什麼了不起!7. 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母為什麼可以那麼早起床,長大後才明白,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鐘,而是生活和責任!8. 別總是給那些不照顧你感受的人好臉色看,別總是處處謙讓那些對你不懷好意的人。
  • 《精緻的獨處》:一本優雅的旅行筆記,教你感知獨處的幸福
    有人說,你的業餘時間做什麼,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三八」理論將一個人的一天分為「三個八」: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以及八小時的業餘時間。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是相同的,在這個角度上,人生很公平。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 有人說:看一眼就是一輩子,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導語:有人說:看一眼就是一輩子,你認同這個觀點嗎?在很多人的眼裡或許追求愛情不是他們用盡一生要去做的事情,但是這也不能說明他們就不注重愛情的質量。其實不管是有名的那些人還是我們平凡的人,對於愛情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愛情不經歷風雨就不會迎來美麗的明天,有的人認為愛情就像是兩隻要去同一個地方的蝴蝶,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所以才相互吸引。那麼有人說:看一眼就是一輩子,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 學會獨處和依賴,相互交替,是心智成熟的標誌
    或許因為小時候的經歷令我更加有機會學會獨處,到了成年之後,反倒開始享受獨處的魅力,在現在看來,很多人都比較浮躁,或許在這個時候獨處反倒是一種能力所在,心理學界也將獨處的能力作為一個個體情緒和情感發展成熟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是指個體安於和自己的內在關係帶來信心,並且帶來滿足感。
  • 佛教:人覺八悟,可以讓人覺而不迷,能悟懂也是福緣深厚
    信佛者很多都只是上山拜佛,而不去習經,這樣怎麼可以得到佛的「覺」,做為佛的弟子,我們應該認真的學習佛經、佛法,這裡才有佛的真諦,不然就是上再多的山,拜再多的佛,自己也是「迷」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我們要懷著真誠的心,研習使人可以擺脫愚痴,從而走上覺悟之道的八種大智慧,人覺八悟,可以讓人覺而不迷,能悟懂福緣深厚。
  • 人到中年,40歲的女人要學會「獨處」
    有的女人,年到40,仍然擁有小女人的神態。而有的女人,年到40歲,卻被生活,磨成了她自己都不認識的模樣。 劉若英在享受人生的孤獨時,她是這樣解釋的:孤獨並不等同於寂寞。也不是說孤獨,就永遠是一個人生活。而是要懂得學會與自己相處。 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相處方式。
  • 佛說人生智慧: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
    都市的喧囂需要心靈的蘊藉,佛說人生智慧,能讓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人生。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1.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隨心隨緣,才會快樂!4.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久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5.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 6.人命不久住。猶如拍手聲。
  • 人生的最高境界:獨處
    來源:儒風大家 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獨處。人這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1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三國時,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同窗好友,但性格卻不同:管寧對富貴榮華看得很淡泊,一心鑽研學問;華歆卻羨慕權勢,不願讀書。
  • 越能「善用獨處時光」的人 心理越健康
    人際交往和獨處是每個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兩種都必不可少,只是比例不同罷了。由於選擇和天生性格的不同,有人更愛社交,有人更喜歡獨處。人們總是嘉許社交能力高超的人們,卻忘了能獨處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甚至比社交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