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你「發光」的,是那些獨處的時光

2020-12-18 陝西法制網

文章來源:碧讀好書

作者:幽夢

你喜歡獨處嗎?

大千世界中,有人會選擇插進人群中歡聲笑語,成為其中最普通的一個;有人則會獨自行走單行線,無需聽從他人評價,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周國平曾說:「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大多數人把社交看成一種能力,卻常常忽略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享受獨處的人,可以把枯燥的日子過得頗有詩意,讓煩亂的內心回到最初平靜,坦然面對世事,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1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哲學家梭羅,28歲時為了尋找人世間最本質的情感。曾遠離喧囂繁華,孤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

他建造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都和大自然相伴。

後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裡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

誰知梭羅反問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梭羅享受著屬於一個人的寂靜時光,這讓他能夠專心寫作,不被外界幹擾,體驗自然的奧秘,感受生命的偉大。

所以,當《瓦爾登湖》一經問世,便引起世界文壇的極大震動,這部經典名著,影響著無數讀者。

人們常常將「孤獨」和「獨處」歸為一類,認為這些都是貶義詞。

可對待「孤獨」,林語堂先生卻說:

「孤獨二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一個人時,反而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享受著片刻幸福。

對待「獨處」,作家馬德曾說:

「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清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將過去的信息整合總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努力抓取可以抓住的機會。這樣,才不會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經得起獨處的考驗,方能收穫內心篤定與安寧。

2

獨處,是成熟的標誌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標誌。」

劉若英就是這樣的人。

兩歲時,劉若英就開始單獨睡一間臥室;十六歲時,隻身一人去美國;後來,經常一個人到世界各地旅遊。

直到今天,和丈夫結婚後,他們二人也會保有個人空間。二人一同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欣賞不同的電影。

進入家門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各自前往自己的書房或臥室,只共用客廳和廚房。

獨處是多年來劉若英獨特的生活方式。

她曾在公開場合中坦言:「對我而言,孤獨不是孤苦,而是一種享受,自己跟自己相處是很有趣的。」

也曾在新書《我敢在你的懷裡孤獨》的序言中寫道:

因為保有你,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劉若英真正將獨處過成一種習慣和態度,遠離紛繁熱鬧,回歸寧靜內心,不驕不躁,穩步向前。

獨處是難得的自在時間,看一本書,泡一杯茶,插一束花,做一頓飯。在屬於自己的時光中做著熱愛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是我們享受生命的曼妙時刻,是我們領悟人生的最佳時期。

你要相信,獨處會讓我們變得成熟、變得堅強、變得優秀。只有學會獨處,才能超脫俗世雜陳,拋開一切瑣碎,回歸靜寂的心境。

想要獲得內心豐富的安靜,唯有獨處才可以抵達。

3

獨處,是最好的增值期

記得上大學時,舍友小熙就是位非常享受獨處的人。

她喜歡一個人去圖書館,獨自沉浸在書香樂園中,或者一個人去食堂吃飯,去操場遛彎……

當然,很多人看到小熙經常一個人就會十分不解,覺得她不合群,是個難相處的人。

其實,真正了解小熙的人都知道,每逢班級或社團大型集體活動,小熙從未缺席過;舍友商量著一起出門逛街,她也會將不重要的事情斷舍離,把時間進行合理分配。

她有自己的大學規劃,什麼時間段該做什麼,現在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她會嘗試考含金量高的證書,參加各種競賽活動,用得到的獎學金奔向盼望已久的城市打卡。

所以,當大四別人還在為工作焦慮時,小熙早已手握多家名企的offer,奔向人生下一站了。

而那些經常忙於社交的同學,直到快畢業時,連張漂亮的成績單都拿不出來。

沒有誰天生優秀,那些看起來閃閃發光的人,都明白要把大多數時間留給自己,讓自己變得有價值,讓未來的人生路走得更平坦些。

作家李尚龍說過:「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獨處的時間,終究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你開始高朋滿座,你開始酒席不斷……」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太多太多人把許多寶貴的時間放在無用的社交上,一直拼命奔跑,卻從未把時間交給自己。

這些人往往表面過得十分熱鬧,內心卻十分空虛。

有句話說得好:「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每個鮮花掌聲的背後,都有無數個無人問津的歲月。

獨處沒什麼不好,一個人時也可以享受一個人的清歡。

就像劉同《一個人就一個人》中的那句話:

一個人時,連哭都不用看人臉色,放肆大笑也不會有人罵你神經病,摔倒了只有你才有資格嘲笑自己。一個人,絕不是數量上的孤立,而是人格上的獨立。

許多時候,生活中的美好,需要你用心去體會,用眼去觀察。

不要急於讓生活給你答案,認真活在當下,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願我們都能在獨處中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相信那些獨處的時光,會讓你發光。

與朋友們共勉。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獨處的時光,決定了你的層次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澱。 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學會的,還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 社會心理學:經常獨處的人,有這3種特徵,你的人生正在發光發熱
    獨處是一種人生智慧,但並不是每一種獨處都能導向正能量,真正有意義的獨處,是能給你的人生帶來裨益的。比如,經常獨處的人,有以下三種特徵,你的人生正在發光發熱。可是,當他們獨處的時候,卻如同失去了靈魂一般,無處話悽涼。我們要學會獨處,就是要學會與自己相處,去認識自己,審視自己,這樣的你,哪怕自己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孤單寂寞,而你的人生也會因此而發光發熱。
  • 給自己一個房間,享受恬淡的獨處時光
    走過一段又一段的人生路,心裡有欲望,心裡有厭倦,而你會渴望有一間自己的屋子。你想要開始一段平靜的生活,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看明白,所有的話已經說完。此刻,你面對的自己就是同情。說你這樣,太孤獨了。如果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幾件熟悉又喜歡的物品,有一個可以躺下的沙發,又可以做飯的地方。
  • 流利說英語:真正拉開你與他人差距的,恰恰是獨處時光
    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的獨處變成了另外一種模樣:本想拿起手機看個時間,結果一會兒逛逛淘寶,一會兒刷刷抖音,時間就這樣被消耗掉了,事先想好的計劃也都成了空想。曼迪·赫爾在《安頓一個人的時光》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滯不前,也可以是一場充實、美妙、精彩紛呈的冒險。
  • 真正的自由是直面內心的無聊,直視內心的空無,享受獨處時光
    擁抱無聊,享受獨處的時間,來和自己對話,你會分清哪些是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東西,哪些是附庸潮流,哪些是因為骨子裡愛慕虛榮,哪些是外界粗暴加載在你身上的,只有出去這些不必要的,你才能找回本真,真正找到內心的自由。
  • 周國平:獨處可以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
    周國平認為: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我們在獨處的時光中,學會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去審視你的內心,明白你真正想要什麼東西,真正追求什麼夢想。在獨處的時候,其實那才是生活中最愜意的一段時光,因為此時的你可以成為最真實的你。在人群當中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帶著厚厚的面具,面具下最真實的自己早已疲憊不堪,面具上卻依舊滿臉笑容,動作優雅從容。只有把時間都留給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完完全全成為自己,一個真實的自己。
  • 在沏一杯茶的時光裡,和自己獨處
    仔細想想,你有多久沒有跟家人好好吃一頓飯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獨處。對於在外打拼的遊子而言,媽媽飯菜的味道、爸爸的茶香,成了我們熬過孤獨的念想。如今,學著父輩們的樣子,獨處時斟茶來喝,竟也開始覺得時光尚好。但和以往印象裡,茶的苦澀、濃烈不同,我愛的茶更加溫和醇香。最好茶的口感帶著一股濃鬱的蜜香,一如那些美好的日子。
  • 你在經歷獨處時光嗎67.0%受訪者建議獨處時做好生活規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 山在這段時間,不少人經歷了獨處的時光。獨處的時候,如果能夠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不會覺得煩悶,還能從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抽離出來,和自己好好相處,充實內心。66.5%受訪者覺得獨處的感覺好老家在河北的文玲,二月初就返回了天津,她的室友回來得比較遲,文玲就有了一段獨處時光。「開始一個人的時候,我會有些不適應,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屋子裡靜得嚇人。後來我慢慢調整,現在已經很享受這種感覺了」。文玲說,她最近早睡早起、按時吃飯,每天堅持健身、看書,狀態越來越好,外形也變得更好,自我的認同感增強了。
  • 你獨處的能力,決定了你的思想境界,和人生高度
    後來,易小婉把這些民謠時光收集起來,寫出了《現在我有多愛民謠,過去我就有多愛你》和《今天的孤獨,是明天的祝福》這兩本書。其實,獨處真的是會給人帶來平日裡你無法想像和思考到的一些東西,放棄無效社交,聚焦自我增值,不受外界打擾,遵從本心的生活,那些獨處的時光,會讓你與這個複雜的世界短暫剝離,遠離喧囂回歸寧靜,直面自己心底最柔軟最真實的想法。
  • 人為什麼需要獨處?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有時候,獨處反倒是一種享受。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酒局、K歌、聚會,夜深之後人群散去,心裡只剩下無限的空虛和冷清。處在一群人的狂歡中卻倍感寂寞,一個人獨處時反倒獲益良多。《安頓一個人的時光》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滯不前,也可以是一場充實、美妙、精彩紛呈的冒險。有時候,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作家李尚龍說過: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獨處的時間,終究會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減少。
  • 越能「善用獨處時光」的人 心理越健康
    所以能否享受於獨處時光,關係到一個人是否能形成自足的內心世界,而他的眼界及心態也會影響到他與外界的關係。因為總是扮演不像自己的角色,漸感人生空虛,他會使用「個性化過程」的方案,讓個案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喜歡獨處!(深度好文)
    懂得獨處的人,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喜歡獨處!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害怕獨處,他們認定獨處就等於孤獨,總覺得獨處就等於自己是一無可取的,就等於被人排斥在外。他們更喜歡喜歡和別人在一起,可結果呢?
  • 《精緻的獨處》:一本優雅的旅行筆記,教你感知獨處的幸福
    可見獨處是一個人的常態,哪怕你是一個極度喜歡熱鬧的人,你也無法真正擺脫獨處。那麼獨處的時間裡,你在做什麼?刷朋友圈?逛淘寶?看網頁?你可能很忙碌,也可能很無聊。但時間是公平的,無論你如何度過一天的24小時,它都會以同樣的速度流逝掉。
  • 享受、珍惜我的獨處時光
    總是抱怨工作太忙家裡太吵,沒有一個人的獨處時光。當單獨面對自己的時候,我並不覺得忙裡偷閒自在快樂,反而不知何去何從。短暫而寶貴的自由,到頭來還是用來刷手機。就像現在,到家了卻不上樓,家人不在家,不知道一個人回去可以幹什麼。索性熄了火,坐在車裡,密閉的小環境給了我極大的舒適感和安全感。窗外有車駛過,有人路過,不吵不鬧剛剛好。
  • 喜歡獨處、不交朋友就是有問題?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
    有網友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是有病嗎?其實,獨處不但沒有病,反而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通常我們會把獨處和社交恐懼、抑鬱等聯繫在一起。但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獨處有時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一、 獨處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當我們僅僅暫停社交活動15分鐘,就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我們也會變得更加隨和。其實,這也相當於給我們大腦放假了休息了。
  • 找一段獨處的時光,吃茶去
    世界很鬧騰,人心很不安,總讓人嚮往一段獨處的時光。獨處不是寂寞,獨來獨往也不是孤獨;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形單影隻是一個人的愜意生活。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越來越喜歡獨處,就像有酒癮一樣,如果很久不喝酒,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好像生命中缺少了一點什麼,具體缺什麼,又說不出來。
  • 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就是他獨處的時光,加速成長
    獨處的時光,對於我們來說,尤其重要。現代人每天生活都忙忙碌碌,周圍都是人,因此,一個人的時光,就顯得格外珍貴。 你如何對待獨處的時光,就是在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長期以來,我都是一個特別享受獨處的人。
  • 你看不懂的《當你學會獨處》
    」社交恐懼症」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一個名詞,與之對應的我們稱之「獨處恐懼症」。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在社交場合或者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會顯得十分侷促、害怕、焦慮;而有「獨處恐懼症」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會變得格外焦慮,無法忍受孤獨、不知所措,會不停地通過聯繫他人來尋求依賴和安全感。
  •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01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獨來獨往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說:你買的東西80%都是無用的,你的80%社交都是無效的。可是那些真正強大的人,其實都是獨來獨往的,他們從不浪費時間在這些無聊的社交上,而是將時間都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比如他們會一個人安靜地學習,他們會一個人安靜地鍛鍊,會一個人提升自己,從不會總是和他人在一起去玩。對他們來說重要的社會,才會去,剩餘的社交,都不會去參加。
  • 層次越高的人,越習慣獨處
    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光中,往往能看清自己,實現自我增值。縱觀當下,有太多的人為了積累人脈,時常混入到不同的圈子中,總以為這會是自己的人脈,殊不知,這樣的人脈恰恰會給予你傷害。雖然有老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這句話固然沒錯,但是呢,你一昧的往不屬於的圈子強融,對於他人來說,你對他人沒有利益的價值。試問,別人日後會幫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