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怎麼處理質量感和筆墨技法的關係?

2020-12-15 美術研究

編者按:出版於1973年5月的方增先先生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一書,曾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起著指導性作用,當年學中國畫的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時光流逝,經典永恆,今天我們重讀舊文,或許會有新的感受與體會。本報公眾號每周三推出「方增先先生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專欄,歡迎持續關注。

棉花是輕、軟、松的纖維質,鐵塊是堅硬而沉重的金屬體,它們之間不僅外輪廓各有不同,而且在質感和量感上,應有明顯的區別。

在國畫中表現不同的質量感,要依靠不同筆法和墨法的運用。元人有畫梅訣云:「濃寫花枝淡寫梢,鱗皴老乾墨微焦。」表現梅樹的老乾、枝條和嫩梢時,就應運用焦渴、濃淡等等不同的墨色來表現。可見,不同的質量感是用不同的筆墨技法去表現的,是在各種不同的筆墨技法的對比中產生的。物體不同的外形輪廓,也能反映一定的質感。但要豐富它、強調它,就必須藉助於用筆、用墨的多樣對比。用筆的快慢、輕重、粗細……用墨的濃淡、乾濕,以及各種筆法、墨法的混合運用,就使物體的不同質量感,在不同筆墨對比中顯現出來。

古代的人物畫也是如此,如敦煌千佛洞元代壁畫中常常在一個畫面裡同時運用三種以上的線條。用鐵線來描畫頭面、手、腳等,表現肌肉具有彈性的質感。用蘭葉描來畫衣裙、飄帶等,表現綢布質料輕薄的質感。還用遊絲描來表現發、須等。

李公麟 維摩演教圖(局部)

現在的人物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的基礎上,筆墨的表現能力又有了很多的發展。在古畫中衣紋勾勒,大部分只表現寬袍大袖的古代服裝,而在表現衣服質感的能力上,也顯得單調。而今天美術工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穿著單衣或棉衣,毛皮或絨線,都能充分地表現出質量感來。人物畫除了運用長短線的勾勒筆法外,也常用皴法。運用皴法的原理和山水一樣,目的是使勾勒線內的物象具有更強的質量感。如利用它可以表現棉衣的較細皺紋,可以加強皮膚蒼老的質感等。

梁楷 潑墨仙人圖(局部)

這種筆墨對比的運用,舉例說,如畫搬運工人,肩上的麻袋或術箱,草帽或衣服相互都形成了質量感上的對比。假如用粗重的墨線勾勒麻袋或木箱,再皴上幾筆以加重質感,然後以渴筆細線表現草帽,而用挺勁的淡墨線表現布上衣,它們互相間就會因反襯而顯出不同的質量感。其他如農婦的頭巾和棉祆,邊防軍的皮毛帽和呢軍裝,鋼鐵工人石棉衣與汗衫、毛巾等等都可以利用強調質感的特徵,使在對比中更加顯得鮮明、突出。附圖出工的老農,他身上的各種道具,有明顯的質感對比。

梁楷 布袋和尚圖(局部)

既然粗糙與細膩,厚重與輕薄,只能是相對的存在。那末粗厚、乾渴的筆墨雖宜於表現麻袋的粗厚,但如果畫幅中其他物體也畫上同樣的筆墨,就會抵銷了原來的粗厚感。這正象宋人用朱秒畫竹,仍不感到它是長著紅枝紅葉的竹子的道理一樣。因此,不同的質料,最好用不同的筆墨。反過來,相同的質料,一定要用基本上統一的筆墨。但是,又不能把幾種筆法弄得相互毫無聯繫,以致畫面出現相互孤立,整體散亂的現象,這也必然失去畫面筆墨連綿一氣的效果。

衣服的式樣和衣服的質料品種非常多樣,質料上明顯區別的如綢、布、呢絨及棉衣、皮革等。而式樣都是適身的短衣,寬大的只有圍裙、長衫及大衣等。

綢、呢、皮革等質料的一個共同點是彈力強,在勾勒中要注意含有弧形的彈力感,線條要韌而挺。它們各自的特點是表面光滑或粗糙,厚與薄,輕與重等。所以勾勒線在表現它們時也要注意輕、薄、厚、糙等特徵。質輕的東西,總是與墨的較淡,線的較細較軟聯繫在一起;粗糙的感覺常與毛的、渴的,或顫筆相聯繫;厚重的東西常與重墨、粗線相聯繫。

但這只是說的一般概念,決不可當作死的框框。用公式去套,不但會把畫弄壞,筆墨的表現力也決不會生動。筆墨在表現物體的技巧時並不是簡單化的直接套用,線的粗、細、濃、淡,可以變化出多種多樣,所以作畫時完全可以而且也完全應該以自己的觀察分析所得為基礎,別出意匠地組織筆墨來更鮮明地表現對象。

質量感有時還要藉助色彩渲染或著色的用筆去加強,這將在下面敷色一節中談。

有一些好的水墨人物畫中,可以看到吸收了其它畫種技法的新嘗試,他們在線描中,或在渲染中,很好地按中國畫特點吸收一定的明暗技法,很有助於物體質感的表達。

皮革

總之,筆墨表現物體的體積和質量感的技法,也是在反映生活的反覆實踐中不斷創造發展的。所以,真正的有表現力的筆墨技法,只能在寫生和創作實踐中去不斷豐富。

畫面上物體空間的距離,也常利用墨色對比來完成。在白色的宣紙上,濃黑的墨色,能產生最強的對比。臂如在山水畫中,海面上靠近的桅檣,總是用最濃的墨色來畫,而桅後的天涯島影,卻用一片很清淡的水墨,於是產生咫尺千裡的效果。

郭熙 早春圖(局部)

如果要畫一枝樹幹橫在人的前面,也往往用焦墨作橫枝,以淡墨寫衣紋,就容易分出前後距離。再如畫一農民,扛著鋤頭,鋤頭柄向胸前伸過來,那只有把鋤頭畫成濃墨,而且越靠前越濃,衣服用稍淡墨畫,才能使畫成的鋤柄,向前突出來。反之,鋤柄就可能陷進衣服裡去。

圖5 人物與背景的濃淡處理

用墨前濃後淡,只是一般的規律,有時也可用倒過來反襯的手法,就是前淡後濃。這種方法常用在兩個物體前後緊靠,並且後大前小的情況下出現(如圖5)。

相關焦點

  • 方增先先生千古——北京紫苑書院沉痛悼念
    方增先先生是紫苑書院的顧問和資深導師,先生與紫苑書院的淵源頗深。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張立辰先生在浙江美院讀書時,方增先先生是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師,曾為張立辰先生授課。在此後長達60多年的歲月裡,方先生一直是張先生的良師益友,兩人談藝論道、互相關心,結下深厚的情誼。方增先先生非常支持張立辰先生的藝術教育事業,專程為紫苑書院博士課程班、高研班的學生授課。
  • 方增先:畫畫要按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特長,畫出自己的個性!
    出版畫集《方增先人物畫》《方增先水墨畫詩意畫》《方增先古裝人物畫集》《方增先人物畫四十年》等,專著有《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結構素描》《人物畫的造型問題》等。2013年1月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方增先丨尋張逸人山居 (嘉德拍賣)99cm × 57cm年代:1991年 作鈐印:「增先 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
  • 中國人物畫打動人心是如何做到的
    為此,我們既要研究古代水墨寫意畫,又要繼承楊之光、方增先、周思聰等前輩的水墨經驗,結合自己的創作方法和觀念,描繪出屬於這個時代的作品。 補上筆墨缺失的短板 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畫學會副會長程大利 藝無古今,中國人物畫的繼承和創新都遵從中國畫的藝術規律。
  • 徐弘雯立-水墨人物畫創作隨感
    形神兼備,是水墨人物畫的靈魂——水墨人物畫創作隨感作者:徐弘雯立中國畫各種品類中,人物畫最難。難在何處?難在造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不朽的畫論,出自唐代畫家張璪之手,堪稱顛簸不破的美學名言。自二十世紀以來,以徐悲鴻、蔣兆和、林風眠為代表的水墨人物畫家,吸收借鑑西方嚴謹的造型、透視和比例關係,將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與其融匯貫通,使寫意水墨人物畫不僅在思想情感內涵上,還是在筆墨語言風格境界上,大大增強了水墨人物畫的豐富性和表現力,開創了中國美術全新的畫風。
  • 原上海美術館館長、知名人物畫家方增先辭世,享年88歲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對澎湃新聞表示,在新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中,方增先先生是一位作出傑出貢獻的藝術大家與教育名師。他堅持繼承和弘揚中國畫藝術優秀傳統,探索中國畫特別是水墨人物畫的時代發展,以深入生活、關切現實和表達人文情懷的藝術理念創作了大批精品力作,推動了水墨人物畫的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和形式語言的創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畫風清雅 筆精墨妙——王經春人物畫作品賞析
    王經春的人物畫,師從方增先、吳山明先生等浙派人物畫的風格,清秀靈動,筆墨揮灑自如,水墨沐漓酣暢,讀其畫,如沐江南春雨,清新神怡。王經春,1952年生於山東章丘。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 女性的人體有多美 浙派人物畫帶來驚豔感
    油畫、版畫、中國畫,不同年代不同技法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個空間裡延伸。而有一個人的作品,數量佔了整個展覽的四分之一,是已故的浙派人物畫創始人之一——李震堅先生。這次展出的李震堅先生作品,都是未著衣物的女性人體,或坐或臥,無形不美。傳統筆墨中,有西畫技法,卻依然是傳統之美。人物色彩渾厚,細微處極其生動。
  • 研討會|太湖之春·2019全國當代現實題材水墨人物畫作品展
    今天我們會議主要集中在這樣一個主題上,集中討論現代人物畫視覺資源的來源、語言及系統的變遷,中國國家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關係,以及現代水墨畫現代化的可能性與途徑。水墨人物畫作為一個現代概念,實際上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既然是這樣,我們知道所有畫科中人物畫在現實社會的影響力最大,集結了很多焦點的問題。第一個是素描的問題,素描和筆墨的關係問題,從新中國以後的學院教學以來,是個老問題。我覺得這些不僅僅是從趣味上,也是對人物造型和表現手法,實際上呈現的是一個新老交界時期的態度。
  • 【愛藝課堂】水墨人物畫的造形方法
    第三,對於造形中的形狀和形狀關係的審美訓練。不僅造出準確的形狀,更要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品質的形狀和形狀關係,正如畫色彩,我們不僅要畫出正確的色彩和色彩關係,還要畫出色價高的色彩和優美的色彩關係。第四,在工具的選用上實現由硬筆向軟筆(毛筆)的逐步過渡,以期順利進入水墨人物寫生。
  • 怎麼畫水墨人物畫更寫實造型更生動?
    葉淺予先生在中央美術學院長期主持國畫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多次重申:「長期素描作業,對中國畫學習的必要性不是很大,有的情況倒是素描畫得很好,拿起毛筆卻如有千斤之重。」不贊成素描過多介入。如何看待素描與國畫的關係,至今在畫學理論上、在繪畫實踐中仍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然而,歸納起來看,不贊成國畫領域引進素描和對素描介入國畫持質疑態度的一方卻大多不反對速寫。
  • 石恪《二祖調心圖》,狂草的筆法粗筆畫出,開寫意人物畫先河
    強勁飛動和毫不經意的草草逸筆表現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禪境。石恪的藝術生涯裡,雖善水墨山水禽魚,但尤以水墨簡筆人物畫的藝術成就最高,題材廣泛, 佛教、道教、神鬼、歷史及社會生活均有涉獵,尤工道釋人物,筆墨縱逸不拘成法,以強勁狂放的筆勢,簡練誇張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現主觀感情、意趣作為繪畫的主要目的。
  • 古元美術館:滿益國水墨人物畫珠海展開展
    10月13日上午,滿益國水墨人物畫珠海展在珠海市古元美術館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共展出約30幅滿益國水墨人物畫精品。來自湖南省、廣東省、珠海市書畫界人士出席開幕式並參觀展覽。
  • 中國畫的顏色、筆墨、空白的關係
    先後從溥心畲(溥儒)、劉子久學畫,山水構圖新奇,筆墨老辣,別具一格。摘錄自《中國畫技法述要》,王頌餘編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出版。 把一塊濃墨塗在白紙上,如墨的邊緣湮出一些水墨 ,則黑白的對比可因湮出的水墨而發生變化,顯得協調。一幅畫的色彩經常錯綜在這種關係中間。把兩個對立的顏色平塗鄰接在一起,一般是不好看的,如用墨把它們劃開,則強烈的對比關係就會發生變化。又如把石綠、硃砂一類不透明色塗在濃墨當中,厚重有光澤,塗在淡墨當中效果就不同了,如四周是白紙,就會顯著灰暗。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1]水墨工筆是伴隨著宋代文人花鳥水墨形態的出現而出現,水墨工筆在元代曾經興盛一時,元代文人水墨工筆花鳥畫以王淵、邊魯等為代表,他們的作品大多先用筆勾線,然後再以墨進行渲染,並用點、絲、破等技法,加以濃淡表現,以體現質感,產生枯溼濃淡的用筆,使畫面具有了「寫」的味道。隨著歷史的發展,水墨工筆畫進一步發展,由花鳥題材蔓延到人物題材。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筆要點與設色方式
    水墨畫的用筆要點在五代時期荊浩首次提出中國畫的"筆墨"概念,自此之後,基本上它都被後來的畫家或者是理論家討論和論證過。想要透徹的理解水墨畫的審美構造,自然就少不了對它的研究。水墨畫家和美術理論家以為,人的情感和性格以筆墨為寄巧,因此筆墨不僅有雅、俗,還有正、邪之分。
  • 中國人物畫教學與連環畫
    我國的美術教育方法現在仍然沿用蘇式的奧斯契可夫斯基的素描體系,雖然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針對中國人物畫的特殊表現形式,中國美術學院率先提出了結構素描的新體系,並已在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與中國人物畫的造型觀念仍然有一段距離。當代中國人物畫壇的名家,早期都從事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連環畫創作,打下了很渾厚的人物畫的造型基礎。怎樣在教學中貫穿連環畫的訓練,是當代的中國人物畫教學的一個新課題。
  • 袁武:水墨人物寫生概要
    它既可以提高造型能力又可以提高筆墨技巧。寫生課可有臨場即興發揮的筆情墨趣,作品亦會生動感人。應當說一幅好的寫生畫可以成為一件獨立的藝術品。水墨人物寫生時要注意把握正確合理的結構、注重形象的特徵。同工筆人物畫相同的是水墨寫生亦非常注重線的表現力。
  • 現當代著名畫家方增先,國畫人物作品欣賞!
    方增先先生,是我國現當代著名人物國畫家,20世紀後半葉現實主義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畫壇具有影響力的「新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與推動者。上海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學院榮譽教授、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指導老師葉淺予、鄧白、史巖、金浪帶,多年潛心學習,得到了以上大師的真傳,水平線條老辣,有獨特風格和個人創作風格。下面我們來欣賞方增先先生作品。方增先先生,這幅非常形象,寥寥幾筆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 筆墨記取的時代風景——畫家莫建文作品賞析
    看到不少尚未從板子上取下的山水畫、人物畫,問裱工是誰的大作,答為一位青年畫家送來將要辦展的畫,我走近看落款上的題名是:莫建文。藝術創作是要張揚個性的,是不可重複的,一個年級有幾十個學生,所學的課程完全一樣,教師的教學重點也一樣,很難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創作方向的引導和技法的訓練。目前在美術院校,導師帶研究生還延用著類似「師徒傳授」的教學方式,然而考研要過外語關,能畫得好的在外語上不行,過得外語關的在繪畫上不一定優秀。所以這種教學成功與否,本人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