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出版於1973年5月的方增先先生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一書,曾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起著指導性作用,當年學中國畫的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時光流逝,經典永恆,今天我們重讀舊文,或許會有新的感受與體會。本報公眾號每周三推出「方增先先生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專欄,歡迎持續關注。
棉花是輕、軟、松的纖維質,鐵塊是堅硬而沉重的金屬體,它們之間不僅外輪廓各有不同,而且在質感和量感上,應有明顯的區別。
在國畫中表現不同的質量感,要依靠不同筆法和墨法的運用。元人有畫梅訣云:「濃寫花枝淡寫梢,鱗皴老乾墨微焦。」表現梅樹的老乾、枝條和嫩梢時,就應運用焦渴、濃淡等等不同的墨色來表現。可見,不同的質量感是用不同的筆墨技法去表現的,是在各種不同的筆墨技法的對比中產生的。物體不同的外形輪廓,也能反映一定的質感。但要豐富它、強調它,就必須藉助於用筆、用墨的多樣對比。用筆的快慢、輕重、粗細……用墨的濃淡、乾濕,以及各種筆法、墨法的混合運用,就使物體的不同質量感,在不同筆墨對比中顯現出來。
古代的人物畫也是如此,如敦煌千佛洞元代壁畫中常常在一個畫面裡同時運用三種以上的線條。用鐵線來描畫頭面、手、腳等,表現肌肉具有彈性的質感。用蘭葉描來畫衣裙、飄帶等,表現綢布質料輕薄的質感。還用遊絲描來表現發、須等。
李公麟 維摩演教圖(局部)
現在的人物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的基礎上,筆墨的表現能力又有了很多的發展。在古畫中衣紋勾勒,大部分只表現寬袍大袖的古代服裝,而在表現衣服質感的能力上,也顯得單調。而今天美術工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穿著單衣或棉衣,毛皮或絨線,都能充分地表現出質量感來。人物畫除了運用長短線的勾勒筆法外,也常用皴法。運用皴法的原理和山水一樣,目的是使勾勒線內的物象具有更強的質量感。如利用它可以表現棉衣的較細皺紋,可以加強皮膚蒼老的質感等。
梁楷 潑墨仙人圖(局部)
這種筆墨對比的運用,舉例說,如畫搬運工人,肩上的麻袋或術箱,草帽或衣服相互都形成了質量感上的對比。假如用粗重的墨線勾勒麻袋或木箱,再皴上幾筆以加重質感,然後以渴筆細線表現草帽,而用挺勁的淡墨線表現布上衣,它們互相間就會因反襯而顯出不同的質量感。其他如農婦的頭巾和棉祆,邊防軍的皮毛帽和呢軍裝,鋼鐵工人石棉衣與汗衫、毛巾等等都可以利用強調質感的特徵,使在對比中更加顯得鮮明、突出。附圖出工的老農,他身上的各種道具,有明顯的質感對比。
梁楷 布袋和尚圖(局部)
既然粗糙與細膩,厚重與輕薄,只能是相對的存在。那末粗厚、乾渴的筆墨雖宜於表現麻袋的粗厚,但如果畫幅中其他物體也畫上同樣的筆墨,就會抵銷了原來的粗厚感。這正象宋人用朱秒畫竹,仍不感到它是長著紅枝紅葉的竹子的道理一樣。因此,不同的質料,最好用不同的筆墨。反過來,相同的質料,一定要用基本上統一的筆墨。但是,又不能把幾種筆法弄得相互毫無聯繫,以致畫面出現相互孤立,整體散亂的現象,這也必然失去畫面筆墨連綿一氣的效果。
綢
衣服的式樣和衣服的質料品種非常多樣,質料上明顯區別的如綢、布、呢絨及棉衣、皮革等。而式樣都是適身的短衣,寬大的只有圍裙、長衫及大衣等。
綢、呢、皮革等質料的一個共同點是彈力強,在勾勒中要注意含有弧形的彈力感,線條要韌而挺。它們各自的特點是表面光滑或粗糙,厚與薄,輕與重等。所以勾勒線在表現它們時也要注意輕、薄、厚、糙等特徵。質輕的東西,總是與墨的較淡,線的較細較軟聯繫在一起;粗糙的感覺常與毛的、渴的,或顫筆相聯繫;厚重的東西常與重墨、粗線相聯繫。
呢
但這只是說的一般概念,決不可當作死的框框。用公式去套,不但會把畫弄壞,筆墨的表現力也決不會生動。筆墨在表現物體的技巧時並不是簡單化的直接套用,線的粗、細、濃、淡,可以變化出多種多樣,所以作畫時完全可以而且也完全應該以自己的觀察分析所得為基礎,別出意匠地組織筆墨來更鮮明地表現對象。
質量感有時還要藉助色彩渲染或著色的用筆去加強,這將在下面敷色一節中談。
有一些好的水墨人物畫中,可以看到吸收了其它畫種技法的新嘗試,他們在線描中,或在渲染中,很好地按中國畫特點吸收一定的明暗技法,很有助於物體質感的表達。
皮革
總之,筆墨表現物體的體積和質量感的技法,也是在反映生活的反覆實踐中不斷創造發展的。所以,真正的有表現力的筆墨技法,只能在寫生和創作實踐中去不斷豐富。
畫面上物體空間的距離,也常利用墨色對比來完成。在白色的宣紙上,濃黑的墨色,能產生最強的對比。臂如在山水畫中,海面上靠近的桅檣,總是用最濃的墨色來畫,而桅後的天涯島影,卻用一片很清淡的水墨,於是產生咫尺千裡的效果。
郭熙 早春圖(局部)
如果要畫一枝樹幹橫在人的前面,也往往用焦墨作橫枝,以淡墨寫衣紋,就容易分出前後距離。再如畫一農民,扛著鋤頭,鋤頭柄向胸前伸過來,那只有把鋤頭畫成濃墨,而且越靠前越濃,衣服用稍淡墨畫,才能使畫成的鋤柄,向前突出來。反之,鋤柄就可能陷進衣服裡去。
圖5 人物與背景的濃淡處理
用墨前濃後淡,只是一般的規律,有時也可用倒過來反襯的手法,就是前淡後濃。這種方法常用在兩個物體前後緊靠,並且後大前小的情況下出現(如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