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在歷朝歷代,不斷創造新高峰

2020-12-22 文藏書畫
宋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五代宋初,有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以及李成、範寬,共同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高峰。荊浩總結唐人「水暈墨章」之法,繼承吳道子和項容山水理路,採二人之所長,有筆有墨,成一家之體;關仝學荊浩,後出藍,創「釘頭皴」,成自家山水;董源學李思訓、王維、鄭虔諸家,創「蜷曲皴」,畫面渾厚華滋;巨然創「披麻皴」,有「淡墨輕嵐」一體,筆墨朗潤。李成學荊、關,創「捲雲皴」,筆墨蒼潤;範寬師荊、李,筆墨沉著,氣象雄闊。另有米芾父子,創「橫店集墨法」,號稱「米家山」。

宋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至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所謂「南宋四大家」。他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各有發揮,獨創出自己的山水樣式。李唐畫樹如「點漆」,創「大斧劈皴」;劉松年學李唐,變「全景山水」為「小景山水」;馬遠比李唐的「大斧劈皴」更方勁,善畫活水,且只畫全景的一個角落,故稱「馬一角」;夏圭學範寬,善畫雪景與長卷,構圖常偏側一邊,故稱「夏半邊」。

溥儒 秋山泛舟 立軸 設色紙本

至「元四家」,中國山水畫又抵達一個新高峰。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他們的山水作品各具面目,而且更加注重文人畫氣質,尤其是提出了一個富有時代特徵的審美概念 ——「逸」。黃公望說:「畫當以天趣為妙,畫一窠一石,當逸墨撇脫,有士人家風,不同畫工之流」。倪瓚說:「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惟寫胸中逸氣耳」。

宋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明清之際的山水畫創作,很少開拓之功,雖然有董其昌等人極力鼓吹「復古」,然而已無濟於一味模仿與臨摹的時風。至清「四王」,山水畫徹底趨於程式化。

王翬 仿大年水村圖

「筆墨當隨時代」。在沉寂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後,至20世紀,湧現出一批極富創造力的山水畫家,比如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李可染、陸儼少,他們集前人之大成,吐故納新,繼往開來,把中國山水畫重新推舉至一個新高峰。

張大千 仿巨然晴峰圖

中國山水畫,之所以延綿不絕而歷久彌新,是與中國獨到的山水文化不可分割的。原始的陶片刻畫中,即有山水形象,那或許是一種天生的自然崇拜。至於後代的畫家們,寄樂荒野,優遊林泉,與山水精神相往來,已然超脫了山水物象之本身;至於石濤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於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則是完全與自然山水融合一體了。即便在家中的書齋,賞讀著一幅山水畫,也是可以臥遊,可以坐忘,甚而仰天長嘯的。

宋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希望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的和諧,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完成浪漫與現實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代山水畫家的終極追求。純真而經典的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生活,其存在價值,並不僅僅是針對畫家或者欣賞者本身,而在於為整個人群服務,提供一種物質生活之外的詩意生存的可能,這,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新世紀,應該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相關焦點

  • 名家課堂·張捷講解中國山水畫課徒教學①丨範式與接納
    今天,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思考和挑戰。新穎而有效的教學理念,科學而務實的教學實踐,以及教學模式的不斷改良、重構與推進,我們的文化傳統在不斷地放大,還是在逐漸地消減?傳統山水畫的筆墨師承和口口相傳的教學方式,是否完全可以被新觀念所取代?
  • 宋代: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期
    中國山水畫是指通過對山川自然景觀的描繪,使我們可以體會到有獨特中國韻味的意境和格調。它是中國人對美、對自然、對自我修養、對人生感悟的具象化藝術形態。是中國文化最為深厚的積澱之一。今天主要說下宋代的山水畫作品。
  • 山水畫分支的背景與理論意義
    「田園山水畫」命題的提出,有著積極的美術學意義。調查證明田園山水古已有之,歷朝歷代逐漸積累,至當代成熟壯大。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發生許多變化,觀念、視角的轉型,催化了田園題材和表現技法的衍生。田園山水畫的濫觴是自然衍生的結果,是必然產生的藝術現象。
  • 中國曆朝歷代是怎麼維護中央集權制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它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朝開始走了兩千多年,那麼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又是怎麼維護這個悠久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呢?今天小編就帶小夥伴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關於封建制度的維護。
  • 大興安嶺與冰雪山水畫(組圖)
    他以一位北方藝術家獨立的眼光,連續不斷地在大小興安嶺對北國冰雪物象進行認真仔細地觀察,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著手探索黑土地冰雪自然狀貌。他從宏觀上整體把握北方和南方地貌特徵的不同。尤其在大興安嶺,他多次和拉吉米在零下三、四十度嚴寒下度過了和冰雪相依相偎的日子,收集了大量的冰雪物象的狀貌特徵,獲得了很多能夠錘鍊冰雪藝術語言的寶貴資料和素材,為創造冰雪山水畫技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研究冰雪山水畫語言奠定了一個強有力的基礎。
  • 今天我們如何欣賞山水畫:談山水畫的筆墨、程式、自然
    他出色地傳承了中國古典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將他個人的感悟和時代的氣息融入創作之中。他不僅精於創作,而且學養深厚。最近,他在中華藝術宮做了《今天我們如何欣賞山水畫》的精彩演講,結合自己的創作和研究,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史、藝術特點、欣賞路徑做了獨出新裁的解讀,得到了聽眾尤其是諸多青年聽眾的歡迎和好評。
  • 中國美院|山水畫博導張捷:無病呻吟的筆墨肯定是死的
    有的人認為寫生是為了積累素材,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寫生本身就是對自然的一種感悟,就是一種創造。山水畫之所以有著不同的筆墨指向,是因為山水畫家各自有著不同的「行旅」的態度,是主觀願望促使他們遊走於理想的精神家園,故自信而堅決。
  • 北京豐臺火車站迎建設新高峰 計劃明年底通車
    北京豐臺火車站迎建設新高峰 計劃明年底通車 2020-09-25 20:35:55 其中,豐臺火車站站房二期工程9月初已正式啟動,預計10月豐臺火車站將迎來建設新高峰。目前因疫情影響的工期已經全部搶回,豐臺站預計明年10月開始聯調聯試,11月試運行,12月正式運行。  截至目前,豐臺區13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8個規模以上建設工地、718棟商務樓宇、1075家商超企業以及320家規模以上餐飲企業全部復工。
  •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如下:隋代山水畫,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獨立出來。其中展子虔的《遊春圖》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以青綠山水的風貌,開創了我國山水畫的端倪。並且初步探討了「咫尺千裡」的透視觀。唐代山水畫出現了青綠和水墨兩種不同風格。
  • 陶瓷青花藝術中的山水畫
    隨著陶瓷山水畫藝術的不斷發展,其技法更加充實、完善、科學,使得享譽世界的青花藝術有著瓷上國畫之稱。一、一脈相承,融會貫通當你在賞析一幅陶瓷山水畫時,總會有種感覺,好像是在欣賞中國畫。確實如此,陶瓷山水畫從問世直至如今,與中國畫有著不解之緣,一眼望去青花藝術與水墨國畫藝術簡直是一脈相承。
  • 初中美術《中國山水畫》教案
    中國山水畫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能感受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樹木的畫法,學習畫山水畫的方法步驟。【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討論等途徑,學習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感受歷代畫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發情感、表現意境的,通過動手實踐,學習和體驗山水畫的基礎畫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傳統繪畫的魅力,樂於學習與傳承傳統繪畫,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體會藝術與自然的關係,學習用藝術和自然愉悅心靈、豐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 用AI論證中國山水畫的「紋理再現」?白慎謙等批駁
    >中國山水畫10-17世紀的特點在於紋理描繪 理工科背景、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博士的楊崇和,他對10-17世紀中國山水畫特點的解析,運用理科思維的控制變量。 山水畫中的紋理再現是為了擬真自然 將紋理再現作為中國山水畫的典型特點。楊崇和提出了另外兩個假設。首先,中國山水畫對自然山石紋理的再現,其書畫手法的運用是以真實性為基礎的。這一假設,楊崇和通過人工智慧資料庫對比自然界真實存在的山石照片和中國山水畫進行了驗證。
  • 中國現代著名山水畫大師傅抱石兒子作品欣賞!
    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院副院長愣嚴山人所作,本著弘揚中國繪畫藝術,搜集並整理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上有所造詣的書畫大家為宗旨而努力奮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著名畫家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傅二石,現代著名山水畫家,中國現代著名山水畫大師傅抱石先生之子,曾經的傅抱石紀念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山水畫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尤其擅長畫雲。
  • 中國山水畫空間美學觀念演變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人的精神追求,山水成為這一理想的寄託。登山臨水,是古代士人觀照宇宙世界的方式,也是歸返自我本心的方式。六朝時,伴隨著中國士文化的興起,山水繪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山水畫空間成為中國美學精神的重要載體。
  • 他給山水一點「顏色」,中國美術館開幕牛克誠山水畫作品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景·色——牛克誠山水畫作品展」,今天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以「景·色」為題,展出牛克誠作品近50件(套),展現他10年來的山水探索,綜括出牛克誠山水作品的特色。
  • 雲田畫論: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
    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夏紹毅【摘要】:縱觀中國繪畫史,為什麼在隋唐以後山水畫藝術獨立成科,經過五代的發展,到宋代走向成熟並出現繁榮。至此,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科而長盛不衰。其箇中原因,一方面,由於繪畫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與人們的審美趣味有關;而更重要的一面是由於山水畫中,其樹木寄情寓意的特殊功用,使之與個人的志向喜好相結合,從形成有別其他畫家的獨特筆墨語言,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完善。本文就山水畫的樹木寓意性作一粗淺的探索,以求教於行家。關鍵詞:山水畫;寄情寓意;蒼松;枯木寒林;一、中國山水畫的發源。
  • 中國山水畫基本功
    三、山水畫的學習步驟(一)樹法樹在山水畫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古人云:「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由此可見樹在山水畫的地位。四、山水畫寫生(一)山水畫寫生的意義「師造化」是歷代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畫發展創新的前提條件。「生活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寫生是山水畫基本或訓練中最關鍵的訓練。
  • 中國山水畫南北分宗說新考
    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兩宗之說,自明以後,只要是略懂繪畫的人無不知道。一九三六年,我在百忙之中草成一篇《中國山水畫南北分宗說辨偽》,發表於北平《考古社刊》第四期。這篇論文發表之後,頗蒙畫界同志讚許,反對的人竟極居少數。一九三九年,有一位啟功先生從北平輔仁大學寄示一文,題為《山水畫南北宗說考》(下引啟先生語皆見此文),發表於《輔仁學志》第七卷第一、第二合期。我讀了這篇大作,才知道滕固先生也懷疑畫分「南北宗」說。
  • 思睿集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第七屆中新高峰對話會成功舉辦
    ,並隨著技術不斷突破不斷延展可能性。  本屆中新高峰對話會中,思睿集團與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NTU NCPA)致力於探討企業如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利用中國和東南亞這兩個世界經濟體的機遇。
  • 中國山水畫:峰巒渾厚 巧奪天工
    中國山水畫是一種人生的美學藝術。人在快樂時,會呈現笑臉,藝術也是一樣,也能夠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比如,倪瓚的藝術是自信的,倪瓚的筆墨是高超的。他的這種筆墨符合文人畫的審美,同時也達到了山水畫「氣正高超」「質有而趣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