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基本功

2021-02-12 河南省豫隴書畫院

一、山水畫的基本功涵蓋

(一)造型能力的鍛鍊

①塑造形體的能力。

②表現空間的能力。

(二)自然規律的研究

包括山、水、樹、石、建築、舟車、煙雲、流水等。

(三)對傳統技法的學習

「傳統、生活、創作三位一體」即「監摹、寫生、創作」。對傳統的學習、

研究是山水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臨摹學習是為了借鑑,決不可在自己的創作中照搬照抄。

臨摹分為整體臨和局部臨。整體臨便於領會精神,局部臨便於掌握技法,

兩方面相互相成,結合進行。

(四)專業工具的運用

主要指筆、墨、紙、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運用。

二、山水畫的基本技法

(一)筆法

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裡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云: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幹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複與描繪複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幹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

三、山水畫的學習步驟

(一)樹法

樹在山水畫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因素,古人云:「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由此可見樹在山水畫的地位。

1、樹的生長規律和表現方法:

(1)初春樹法:枝幹宜蒼勁多枯少葉,墨氣宜澗,山石宜用披麻,少苔點。技有鹿角,魚骨,雀瓜等。

(2)仲春樹法:畫樹幹要遒勁並向上發柔嫩小枝,點以胭脂兼嫩黃綠葉著以深綠,山石宜用小披麻,點宜用小混點或胡椒點。

(3)季春樹法:基本與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長而繁榮,點以嫩綠,山石宜長披麻。苔以橫點。

(4)孟夏樹法:樹葉茂陰濃,設色清翠,忌點紅葉,其間可摻雜一些枯樹(死樹),有枯有潤,更有生氣。

(5)仲夏:萬木陰森,降水較多,故樹葉肥潤,畫山石宜云頭皴或解索皴。

(6)季夏:樹葉宜蒼勁而下垂。

(7)孟秋:草木漸漸蕭殺,樹宜遒勁,小枝點要蒼老,若點葉須筆筆有力,著色以青而黃綠,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黃點之。

(8)仲秋:枝多葉少,枝鞘宜點朱黃,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實。

(9)暮秋:枝幹宜瘦勁,色以青或朱。

(10)孟冬:木葉脫盡,樹多不點葉,枝與幹用筆宜枯而勁,宜著淡赭,枝幹內染淡墨。

(11)仲冬:無葉,枝枯老,用筆宜僵勁而古拙,枝多下垂,幹染淡墨,內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點苔草(或不點)。

(12)季冬:幹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禿遒勁,幹枝均用墨染。

2、畫樹的步驟

樹由四個部分組成:主幹、支幹、細枝和葉

(1)主幹:畫樹一般都從主幹開始,先畫左邊一條線,後畫右邊,這樣便於觀察大小和位置,兩條線要協調。

(2)支幹:畫完主幹就接著畫支幹,要注意樹的生長規律,即上小下大,支幹要四面生長。

(3)細枝:畫細枝是支幹的繼續,秋冬無葉樹和枯樹才畫,如果畫夾葉樹就可以不畫了。細枝的組織形式有多種。

(4)葉:樹葉是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水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叢樹的表現,一方面要求樹的區別和變化以及層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樹葉來區分,樹葉有夾葉和點葉的區別,另一方面得用濃淡來區別。無論是夾葉或者是點葉,組織形式也有多樣。

(二)山石法

畫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組織和穿插,畫山石一般分四個步驟

1、勾:勾輪廓和結構,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

2、皴:使平面的輪廓產生體積感和質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來,各個時代的畫家們承前啟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皴法

(1)短披麻皴:宜表現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時節草木蕭條,樹葉基本脫落山石的坑窪全裸露出來。用此法就表現這種質感。山頭苔點宜以小混點或胡椒點。

(2)長披麻皴法:宜表現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蓋。故表現的是草木一層層的質感。點宜用一字或橫點。

(3)大米點皴:宜表現春天雨景,畫法是先畫輪廓,然後以點代皴,反覆多次,由濃到淡。

(4)小米點:宜表現秋天雨景。

(5)雨點皴:宜表現仲冬之山,筆筆質感。

(6)折帶皴:宜表現河邊山石,點用插針。

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體積感更加凸現的繼續。

4、點:點醒,使平淡的畫面生動起來,近點為苔,遠點為樹。

(三)雲、水的畫法

中國畫講究知白守黑,雲和水在畫中的作用就在於此,它是使畫面生動的重要手段,雲和水一般不用怎麼去畫,加深周圍的山石和樹木就凸現出來了,當然內部也需要加一些動態線來體現。

(四)建築的畫法

建築是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因勢而定。

點景的人物和動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四、山水畫寫生

(一)山水畫寫生的意義

「師造化」是歷代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畫發展創新的前提條件。「生活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寫生是山水畫基本或訓練中最關鍵的訓練。

(二)山水畫寫生的方法步驟

1、方法:(1)速寫 ( 2)憶寫 (3)慢寫

2、步驟:

(1)選景 :自然界不是什麼都能入畫的,要有選擇。

(2)靜心觀察:選取生活中最生動、最有代表性的東西。

(3)凝神構思:對事物有選擇的表現。

(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誇張 ③組織(經營位置)

(5)落墨作畫:①起稿、②鉤線、③皴察、④點染、⑤收拾整體、⑥著色。根據季節和畫面需要而隨類縛彩

注意事項:

①樹只需畫樹幹、支幹、小枝即成。

②忠實於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

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實於自然,後部分即十分三忠實於畫理。

④注意對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線條的運用,線條用好了山水會很有味道的。

五、中國畫的筆法

筆法,是運用毛筆的方法,包括執筆法、筆鋒的運用和各種用筆的技法。執筆法和筆鋒的運用是只談用筆,而各種用筆的技法,則是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墨、水三者是魚水關係,不沾水、不沾墨的淨筆不會出形,純水、純墨不用筆也難上畫面,潑墨、潑彩也要用筆因勢利導。為講述方便則將筆法與墨法分開講。

執筆法

古人把執筆方法歸納為擫、押、鉤、格、抵五個字。

「擫」是用大指肚緊貼筆管的內側。「押」是用食指第一節貼住筆骨外側和大指內外配合。「鉤」是用中指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的外側。「格」是無名指第一、二節之間的骨節緊貼筆管用力把中指向內的筆管擋住並向外推。「抵」是用小指託在無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鉤。

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後,再學運腕,用五字執筆法還要做到「指實掌虛」,掌不僅要虛還要豎起來,「掌豎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懸肘」。懸腕是把手腕離開桌面,懸腕的運動軸心在肘。其旋轉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畫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畫,還必須懸肘,懸肘的運動軸心在肩,旋轉的幅度大於懸腕,但畫工筆人物面部五官的細微處,必須枕腕來畫,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這樣指頭也得以穩定,便於描繪其精細處。

筆鋒的運用

毛筆的筆頭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筆尖,中部是筆腹與筆管相接處為筆根。筆鋒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的區別。

中鋒是將筆管垂直,筆尖正好留在墨線中間,畫出的線條挺拔流暢,中鋒也叫正鋒,或叫正用筆。用中鋒畫的線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畫時提、按用力比較均勻,行筆較穩。若用力不勻,有輕有重,則線條會有粗細變化。

側鋒是筆管與紙面不垂直,筆管傾斜,行筆時筆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畫的線條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筆尖不在墨線中間,筆尖的一邊光,筆腹的一邊毛,並有飛白的效果,側鋒線條一邊輕、一邊重,有一種切削感。

順鋒是指筆從懷內至懷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這樣的筆鋒呈順勢,叫順鋒用筆。

逆鋒則與順鋒向相反的方向行筆,筆鋒也採用逆勢。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筆,於筆鋒推進中,受阻散開自然形成飛白效果。按筆的輕重,行筆的快慢,畫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筆鋒的運用還有:「提按」、「轉折」、「虛實」、「滑澀」、「頓」、「戳」、「揉」等方法。

用筆通常容易有三種毛病,即「版」、「刻」、「結」。「版」,缺少腕力,下筆猶豫不定,勾畫出的形狀不準確、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體感。

「刻」,筆跡顯露,運筆呆滯,轉折的地方出現不應有的稜角。

「結」,筆跡遲頓,該散的地方散不開,運筆不流暢。

筆法必須服從為客觀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時必須接受畫家思想感情的指揮,所以由於描繪對象和畫家個性感情的不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筆法和藝術效果。

(1) 立意

立意是美術作品的靈魂,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立意的高低,決定了繪畫的寓意深度以及藝術魅力。倘若無立意而構圖,必然隨筆填湊,胸無主宰。構圖隨「意」而立,才能產生相適應的構圖來完成作者的繪畫意圖。

(2) 取勢

山水畫的構圖,首要是取勢。所謂「勢」是一種形象的動感。古代山水畫論中,早就提到:「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為主。山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串,林木得勢,雖參著相背不同,而各自通暢。水得勢,雖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為庸。山坡得勢,雖交錯而不繁亂。何則?以其理然也。」優秀的山水畫作品,總使人感到有氣魄。而有些畫卻使人感覺像園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樣,主要就是沒有畫出大山應有的氣勢。「勢」與透視的處理有關,有些景物,通過透視的處理,就可以表現出它的氣勢來。

(3)賓主關係

一幅畫要有一個主題,要突出它的重點所在。切忌零散支離,平均對待,沒有一個主要支點。畫中的主題便是主,陪襯便是賓。確定賓主,不僅要賓主分明,而且還要互相呼應,不能各自獨立。有賓無主就散亂,有主無賓就單調乏味。只有賓主安排合適,畫面才感到舒服。

(4)虛實、疏密、輕重的處理

就表現對象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樹木是密處,山石是疏處。樹石是實處,雲水是虛處。但有時畫面需要,也有把山石處理為厚重堅實,而樹卻處理得簡淡。在一般情況下,山石、建築物、樹木是重,而雲彩等為輕。但有時在畫面上靜止的東西雖大卻輕,運動的東西雖小卻重,就涉及到輕重均衡的處理問題,中國山水畫對輕重、大小的適當配置,要取得像中國杆式秤有變化的平衡,絕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畫在考慮這些方面時,重要的是虛、實二字。而在虛實處理中,畫面的四條邊及四個角的處理極為重要,因為它關係畫面的遠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覺。一般應禁忌畫面圖像與四條邊成平行態勢,以及圖像動態間成對角線形。並特別注意禁忌對四條邊及四個角的虛實處理雷同,要注意變化。所謂「計白當黑」,即是這個道理。如山石本實,可是用雲煙一遮就虛了。又如水是空明虛處,可添上舟楫島嶼、倒影之類的東西就實了。我們所說的虛並不是不畫,而是有計劃地不畫,不畫之處仍然感覺有畫。往往畫虛的地方用淡墨或乾枯的濃墨,用筆也要簡略一些,寥寥幾筆便要意足。

(5)透視與光暗

山水畫採用散點透視法,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用移動視點的辦法來觀察景物。也就是說把視點逐步向前移,向後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從這座山到那座山,一邊看,一邊畫,面面觀,前顧後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視域的限制,集中在一個畫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謂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觀照方式。這種移動視點的透視就是山水畫的傳統透視一一散點透視。在實際運用時,也不能違背焦點透視的規律,一根線應該是向上的,絕不能向下,近距離的物體應該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話會感覺不舒服。

另外,西畫強調光,其光源也是從單一方向而來,所以是統一的。而山水畫一般不強調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統一,可以從多方面來。大多數山水畫的光照,也採取自上而下,或者偏於上。

(6)三疊兩段與開合

古人提到山水畫時,說畫面可作「三疊兩段」的處理。所謂「三疊」,就是「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所謂「兩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雲在中,分明隔做兩段」。「三疊兩段」是古代山水畫中的一種構圖程式,但它不是必須遵守的法則,所以畫家還是要根據自己對自然景觀的審美體會,靈活運用,不可硬套。

所謂開合,「開」一般是指把景物鋪開。而為了防止景開得亂而散,就要把過散的點聚起來,然後突出主體,使其集中,這就是「合」。實際上開是製造矛盾,合是統一矛盾,小開合包含在大開合之中。矛盾製造得尖銳而又統一得好,畫就越有氣勢,藝術感染力就越強。總之,要在考慮構圖時,取勢避免平,要突出重點;實際處理時,繁簡、輕重、虛實都要注意。

相關焦點

  • 山水畫的基本功,講得太詳細了!
    山水畫的基本功 (一)、造型能力的鍛鍊由此可見樹在山水畫的地位。 劉松巖山水畫技法2: 1、樹的生長規律和表現方法: (1)初春樹法:枝幹宜蒼勁多枯少葉,墨氣宜澗,山石宜用披麻,少苔點。技有鹿角,魚骨,雀瓜等。
  • 美術學科知識點-隋代山水畫
    你的美術基本功過關麼?中公教師網整理了美術學科知識點-隋代山水畫,希望助你備考一臂之力。隋代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時代。隋朝歷時雖不長,但繪畫創作已向新的高峰發展的跡象。繪畫上以石青、石綠為主要色相描繪自然景物的青綠山水畫為主,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
  • 我的山水畫教學觀
    二、加強對山水畫主體精神的把握和創作規律的認知,著重解決,臨摹,寫生,創作基礎性問題。三、加強對山水精神的認識和把握,加強基本功著重用筆用墨的規範訓練,強化個性、鞏固完善個人的繪畫語言。讓每一個人根據不同的個性去發揮,通過兩年的努力,在繪畫風格上要有所區別,而不是像老師、學老師。著力打造個人面貌。
  • 宋代: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期
    中國山水畫是指通過對山川自然景觀的描繪,使我們可以體會到有獨特中國韻味的意境和格調。它是中國人對美、對自然、對自我修養、對人生感悟的具象化藝術形態。是中國文化最為深厚的積澱之一。今天主要說下宋代的山水畫作品。
  •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如下:隋代山水畫,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獨立出來。其中展子虔的《遊春圖》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以青綠山水的風貌,開創了我國山水畫的端倪。並且初步探討了「咫尺千裡」的透視觀。唐代山水畫出現了青綠和水墨兩種不同風格。
  • 初中美術《中國山水畫》教案
    中國山水畫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能感受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樹木的畫法,學習畫山水畫的方法步驟。【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討論等途徑,學習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感受歷代畫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發情感、表現意境的,通過動手實踐,學習和體驗山水畫的基礎畫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傳統繪畫的魅力,樂於學習與傳承傳統繪畫,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體會藝術與自然的關係,學習用藝術和自然愉悅心靈、豐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 我終於學會了山水畫的「點彩」!
    (張際才現場指導訓練營學員,右2為趙建偉)參加張際才山水畫訓練營,終於學會了如何「點彩」,一不小心還成了「大畫家」!從第一期張際才中國寫意山水畫訓練營結業已經三個多月了。從肇慶回來後,由於從張老師那裡得到真傳,加上自己堅持每日一畫,不斷練習,我的山水畫水平感覺有了一個質的提升,目前的作品發到朋友圈和書畫群裡的已經有五十多幅了,有的還被收藏。親朋好友見到我,有的驚訝地伸出大拇指對我說:「沒想到你退休後,一不小心成了大畫家!」
  • 中國山水畫:峰巒渾厚 巧奪天工
    中國山水畫是一種人生的美學藝術。人在快樂時,會呈現笑臉,藝術也是一樣,也能夠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比如,倪瓚的藝術是自信的,倪瓚的筆墨是高超的。他的這種筆墨符合文人畫的審美,同時也達到了山水畫「氣正高超」「質有而趣靈」之意。
  • 中國山水畫在歷朝歷代,不斷創造新高峰
    溥儒 秋山泛舟 立軸 設色紙本至「元四家」,中國山水畫又抵達一個新高峰。宋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明清之際的山水畫創作,很少開拓之功,雖然有董其昌等人極力鼓吹「復古」,然而已無濟於一味模仿與臨摹的時風。至清「四王」,山水畫徹底趨於程式化。
  • 中國山水畫論對園林假山設計的影響分析
    中國園林網5月25日消息:中國傳統山水畫歷來對中國園林設計有著源遠的影響,景即是畫,畫即是景,景畫合一,意境深遠,方為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所在。中外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郭明闡釋中國山水畫論對園林假山設計的影響分析。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上一篇我們講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提到唐代張彥遠對其的評論,其中有一句「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說明了當時在山水畫技法上尚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幅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則代表著中國山水畫進入了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
  • 中國山水畫南北分宗說新考
    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兩宗之說,自明以後,只要是略懂繪畫的人無不知道。在中國懷疑山水畫「南北宗」之說最早的人,據我個人所知,當推先師王季歡先生(修)。一九二五年,我開始從先師習畫,先師就對我說,「山水畫南北宗之說是不可信的,他們所謂南宗,多是北人;所謂北宗,多是南人」。我當時便很以師說為然。在一九二七年時,我曾在《鼎臠畫報》發表過一篇畫論(題目已忘),開首一段就說:「畫分南北二宗之說始自董其昌,今沿用之,從世習也。」這已表示懷疑的意思了。
  • 「中國綠都獻給地球的山水畫」刷屏了
    「中國綠都獻給地球的山水畫」刷屏了 2020-12-16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今天我們如何欣賞山水畫:談山水畫的筆墨、程式、自然
    他出色地傳承了中國古典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將他個人的感悟和時代的氣息融入創作之中。他不僅精於創作,而且學養深厚。最近,他在中華藝術宮做了《今天我們如何欣賞山水畫》的精彩演講,結合自己的創作和研究,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史、藝術特點、欣賞路徑做了獨出新裁的解讀,得到了聽眾尤其是諸多青年聽眾的歡迎和好評。
  • 用AI論證中國山水畫的「紋理再現」?白慎謙等批駁
    >中國山水畫10-17世紀的特點在於紋理描繪 理工科背景、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博士的楊崇和,他對10-17世紀中國山水畫特點的解析,運用理科思維的控制變量。楊崇和認為,這是因為山石紋理本身的二維特性更適合中國筆墨山水畫這種平面藝術,也更容易用書寫的技法來呈現。因此受到文人的關注和追捧。最終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流。 由此,楊崇和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關注如何再現自然景物的立體感,中國畫家則關注山石表面的紋理,將看到的自然紋理呈現在畫作中。山水畫中的皴法、點苔等就是再現的手法。」
  • 雲田畫論: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
    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夏紹毅【摘要】:縱觀中國繪畫史,為什麼在隋唐以後山水畫藝術獨立成科,經過五代的發展,到宋代走向成熟並出現繁榮。至此,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科而長盛不衰。其箇中原因,一方面,由於繪畫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與人們的審美趣味有關;而更重要的一面是由於山水畫中,其樹木寄情寓意的特殊功用,使之與個人的志向喜好相結合,從形成有別其他畫家的獨特筆墨語言,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完善。本文就山水畫的樹木寓意性作一粗淺的探索,以求教於行家。關鍵詞:山水畫;寄情寓意;蒼松;枯木寒林;一、中國山水畫的發源。
  • 美術觀察|中國山水畫的美學內涵——以山為德、以水為性!
    都市山水畫之我見文/楊鋒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表徵載體,體現出了中國農耕時代獨特的生命觀照方式和價值實現途徑,其以「悟」的方式表達著人們對「淡遠與虛無境界」的皈依和對自然天性的回歸。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美學觀是一種詩性美學觀,也是人們對宇宙、自然在融合人生感悟情境下的一種特有的理解表達方式,是中華民族美學的精神需求,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呈現出的一種內在精神表達與審美理想相結合的視覺圖式,最終使精神追求和審美性的社會觀得以清晰地承載與表達成為可能。
  • 時錦平:山水畫寫生是……塑造!創新!山水畫意境美的必經之路
    山水畫寫生——是山水畫塑造、創新意境美的必經之路。山水畫傳承、發展、創新,寫生山水是前提條件。歷代有創造性的畫家,在山水畫寫生上必經之路。時錦平:在寫生中我們可以消化傳統,讓傳統結合生活醞釀創作,在個個環節緊緊相扣一起後,我們可讓遊歷山水時的感受在記憶中塑造山水畫意境美。寫生山水,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是一種手段,是山水畫傳承的發展和創新的提煉。寫生山水,是筆墨的醞釀和創作。寫生,可提煉墨色濃淡相互滲透的墨法,讓以後的創作畫面更顯滋潤和鮮明。
  • 樹寫神元  山水之道——著名山水畫大家大土三陽
    可以說,山水畫中樹 木的表現已超出山體雲水的境界表達,而成為中國山水畫造境的最重要元素。而用生動自然的 樹木形態來表達自然之境,也即寓中國山水畫之意境遂成為歷來中國傑出畫家們的終極追求。
  • 中國美院|山水畫博導張捷:無病呻吟的筆墨肯定是死的
    山水畫之所以有著不同的筆墨指向,是因為山水畫家各自有著不同的「行旅」的態度,是主觀願望促使他們遊走於理想的精神家園,故自信而堅決。山水畫如果只是「行旅」的記錄而「快人意」,不能夠做到精神上的「臥遊」而「實獲我心」的話,它就失去了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也難以實現寄樂林泉而「苟潔一身」的境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