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提到唐代張彥遠對其的評論,其中有一句「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說明了當時在山水畫技法上尚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幅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則代表著中國山水畫進入了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
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隋朝在公元581到618年完成了統一。
隋朝初期,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國家經濟發展,國力強盛,並制定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三省六部制,制定了完整的科舉制度等。
這樣的局面為隋朝的文化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當時文學、音樂、宗教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而隋煬帝楊廣後期過度消耗國力,勞民傷財,最終導致隋朝滅亡。由於隋朝存在的時間較短,很多方面的發展都還不夠成熟。就藝術方面來說,繪畫受到重視,山水畫出現獨立畫作,展子虔的《遊春圖》即是代表。
展子虔,約生於550年,604去世,渤海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河間縣人,歷經北齊、北周和隋朝三個朝代,與東晉顧愷之,南朝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為「唐前四大畫家」。展子虔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位置不言而喻,《遊春圖》是其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畫卷。
《遊春圖》描繪的是人們春遊時的場景。畫中以自然山水景色為主,人物比例縮小點綴其中。畫中的山石、樹木皆細線勾勒,未見皴擦,人物則直接敷色渲染。全畫的主色以青綠為主,鮮明濃麗,後人稱之為「青綠法」。在構圖方面,畫面左半部分描繪厚重的山石樹木,與右半部分稀疏、低矮的山石形成對比,使畫面在視覺感官方面更顯穩重。
雖然《遊春圖》以細線勾勒山石樹木的輪廓,但觀者仍能感覺到畫家行筆輕重、頓挫的變化,人物雖小但卻形態畢露。這也展現出山水畫風格的變化,結束了早期「人大於山和水不容泛、樹木若伸臂布指」的幼稚階段,使山水畫逐漸進入青綠山水的初期階段。
《遊春圖》獨立成幅,擺脫了此前山水只是作為背景的地位,畫面中的青綠色與其他顏色相呼應,有強烈的藝術效果,代表著早期山水畫的面貌特點。歷代鑑賞家對《遊春圖》都格外重視,根據畫卷上宋徽宗的題籤認定是展子虔的作品,但後來也有人根據建築的特點等細節,對《遊春圖》出現的時代、作者提出異議。
唐畫之祖
展子虔在山水畫上所達到的成就及其繪畫方法,直接開啟了唐代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後世譽為「唐畫之祖」。
在《遊春圖》之前,山水在畫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襯,雖然勾畫已經較前細緻,但在比例上還遠不能相稱,水面狹小不能泛舟,峰巒低矮似是土堆。畫面平鋪直陳,富裝飾感然而缺乏空間感。但展子虔的《遊春圖》則大有改善,因此畫史上有稱展子虔的《遊春圖》為最古的捲軸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