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米江山圖?中國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千裡江山圖》
我的國家很年輕,有多年輕?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以其深厚底蘊著名,而文化作品則是文化的實物化體現。故宮也是一個承載了歷史延續,見證了朝代更替的地方,今天我要說的就是故宮的一幅畫。這幅畫不僅僅是一幅畫,也蘊含著幾個人和一個朝代之間的故事。這幅畫長達11.91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還要長,它在整個青綠山水畫史上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作品。九百多年過去了,這幅畫仍然顏色鮮麗明亮。
王希孟在作畫時年紀不大,只有十八歲,不可否認,在繪畫上,他是一位天才少年。在北宋徽宗年間,眾所周知宋徽宗算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他在畫院幾百名畫工中看中了這個十八歲的少年,名叫王希孟,親自教其繪畫,並令其在半年之內畫出大宋的錦繡山河。然而王希孟不但懶散以對,還接連提出了各種的無理的要求,而徽宗全都答應了。這令權臣蔡京十分嫉妒。一個是藝術全才亡國君,一個是世人唾罵大奸臣,一個神秘天才少年,就發生了神奇的故事。
在徽宗年間,蔡京被稱為北宋第一字,可見當時蔡京的字也是寫的很漂亮的,徽宗本人也是個才人,連他都稱讚蔡京的字,想來一定是很好看。王希孟作畫期間,有過遊山玩水,但更多時間是在自己屋裡作畫。幾千年歷史大大小小畫作,為何只有這一篇被稱為青綠山水畫的巔峰?那是因為只有這一幅大膽地運用靛青色去勾勒山水,在我們的印象裡,其他的山水畫要麼用極細的線條勾勒,要麼濃墨暈染顯得恢弘霸氣,可這幅不同,他不僅脫離這兩樣,甚至用靛青給他上色,鮮麗明亮。
有一位大師,對顏料以及千裡江山圖的畫卷深有研究。他甚至還臨摹了千裡江山圖的一部分畫卷。他說,每一分顏料都要經過很多次的研磨,再經過幾次沉澱,每日研磨八小時整整二十天才能達到作畫的要求,而王希孟作了十二米長卷所需要的顏料又怎麼能是這僅僅二十天就能得到的呢?單單是這顏料的需求量就已經遠超過其他的畫作了。
王希孟的畫作最終由蔡京題字,沒有嫉妒,取而代之的是對成品的喜愛,和由衷的讚賞。北宋第一書法和北宋第一江山圖的完美融合,也給後世留下和很深的參考價值,並且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徽宗並非心中沒有江山,他心中的江山便是這千裡江山圖。
提到宋徽宗便不得不提到他亡國之君的身份。人盡皆知,宋徽宗是北宋的最後一個皇帝,後人評價他是個全才,可單單不適合做皇帝,他是個才子, 且是個不可多得的全才之人,他禮賢下士,重視有才藝之人,而且宋徽宗本人的品性也絕無其他道德問題,可他就是不適合做皇帝,他更適合做一個文人墨客,寫寫詩作作畫,閒下來的時候遊歷山水,歷遍人間春秋,如有來世,希望他能做他自己喜歡的事,而沒有被皇室的身份約束一生。說到底談不上約束,只是,對他來講並不是個適宜的身份罷了。
亡國之時,徽宗和蔡京的處境自是不必多言,末代皇帝和末代臣子,哪會有善終。而王希孟的去處卻成了一個謎。有傳言說,他畫完畫之後便離開了皇宮,也有人說徽宗雖然在他作畫時什麼都依著他,但也心中很不痛快,便賜他一死,而王希孟卻提出要求,最後再看一眼自己的畫作,但再也沒有從收藏畫作的房間裡出來,有人說他是鑽進了千裡江山圖,也許在畫卷的某個角落,那個白衣漁夫便是他,可傳說畢竟是傳說,王希孟究竟去了哪,人們不得而知,但心裡卻更希望王希孟真的鑽進了畫裡,誰知道呢,也許貪玩的少年真的鑽進畫裡了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