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家、時代、節奏、運勢,解讀青綠山水畫《千裡江山圖》

2020-12-12 仁仁閱

今天的主角是一幅畫,書畫史上頂頂有名的《千裡江山圖》,出自北宋,到現在整整九百年。

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重寶,只要一拿出來展出,成群成群的人把臉抵在玻璃上,瞪大眼睛看,生怕錯過一個細節。

但仍然有不少人說,你們看得起勁兒,怎麼我就看不出好!不就是一堆泛黃的紙,畫些山呀水呀的,你倒是跟我說說,我要怎麼看,才能看出道道來?

別急,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單單講了《千裡江山圖》一幅畫,只要了解透這幅畫,我們面對其他的作品,應該能有一點底氣了。

這本書的書名同樣叫做《千裡江山》,作者王中旭在故宮研究了多年的書畫,算得上是《千裡江山圖》的老朋友了。

這幅畫寬半米,長將近十二米,名副其實的長卷。話說回來,大,並不意味著好,巨作,不一定是佳作。那一幅山水畫,怎麼算得上佳作呢?

第一步,畫上如果有字,先看看字吧,題跋之類的,畢竟文字更容易懂。《千裡江山圖》的題跋,有七十多個字,蔡京題上去的。

寫了些什麼內容?大意是:作畫的人叫希孟,年僅十八歲,以前在畫學當生徒,給皇帝獻了好幾次畫,但畫得都不夠好。

不過徽宗看他有才氣,親自教授他作畫。不到半年,希孟畫出《千裡江山圖》,獻給皇帝。

徽宗很高興,嘉獎了他,政和三年閏四月初一,又把這幅畫賜給了蔡京。

看過題跋,這幅畫的淵源基本上就清楚了。希孟獻出這幅畫的時候,只有十八歲!

按今天的標準,十八歲剛剛成年而已,但他就有一幅流傳後世的佳作,真是天才。

一位當代畫家說:「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他是忙著做加法。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耐心,一點不亂。」

按題跋所說,希孟在朝堂任職,獻畫給徽宗,那麼同時代還有一位著名畫家,理應是他的同事,就是畫《清明上河圖》的那位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也是長卷,單單論名氣,似乎還要比《千裡江山圖》高上一些。

這兩幅畫,一幅江山勝景,一幅市井俗世,正好完整描繪了那個還在盛世的北宋。

說句題外話,僅僅十五年之後,金兵攻進了東京,北宋滅亡了,畫中的千裡江山,起碼有一半淪喪於敵人的鐵蹄之下。

希孟倒是沒有吃這個苦,據說他英年早逝,在北宋覆滅前幾年就死了。傳世的作品,也只有《千裡江山圖》這一件。

你看,從一個題跋,我們就能聊出這許多事情。文化是相通的,如果你對那段歷史感興趣,了解那時的風土人情,就越能從中找到樂趣。

希望大家都能站在門裡邊,不當門外漢。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轉回《千裡江山圖》本身,看希孟究竟天才在什麼地方。

這是一幅青綠山水畫,顧名思義,看上去就是青綠色,山和水,該青的青,該綠的綠。同時期還有水墨山水,不上色;金碧山水,上的是金色。

《千裡江山圖》為什麼是青綠山水中的珍品?經過九百年,青綠顏色依然鮮豔漂亮,這非常難得。

古人看長卷畫,並不是整個兒攤開來看,再說十二米全部伸展開,也太費事兒了。

他們是一點一點兒看,這裡攤開一點兒,那邊就收回去一點兒,就這樣從頭看到尾。

這是一個長時間的觀看過程,因此作畫像寫文章一樣,必須講究節奏。有起落,有起承轉合,才好看。

《千裡江山圖》可以粗略地分成六段,每兩段之間,有江水把它們隔開。

據考證,它融合了福建沿海、廬山、鄱陽湖、江蘇以及開封一帶的景致。所謂千裡江山,其實沒有誇張。

第一段是序曲,開篇是一座隱向遠處的高山,延伸下來,引出畫面主體一群低矮的小山,小山腳下有村莊、有木橋,有參天的大樹。

仔細看的話,還會發現小山的山頂微微向右傾斜,朝著遠處高山的方向,似乎在作揖行禮。山勢雖然雜,卻不亂。

第二段是漸起,雖然還是淺山為主,但是挺拔多了,中間的山勢最高,周圍的小山簇擁著它,形成眾星捧月的態勢。

在群山之間的平地,還有低緩的水邊,點綴著村莊、寺廟,還有靠岸的漁船。

跨過一座長橋,來到了第三段,這是雄壯的發展階段了,山勢繼續增高,最高峰佔畫面的五分之四,這部分山體最多,還能看到流動的瀑布。

接下來第四段,終於是高潮了,高山聳立到畫面頂端,而且著色最重,鶴立雞群的味道很濃。

山雖然多,但最高峰並不突兀,尖圓的山頂勾連在一起,上下連成山嶺,左右也有山峰和它呼應。好像看見一個高高大大的人,他的肩膀是張開的,腰背是挺直的,腿腳是有力的。看上去比較和諧,這才高大得有道理。

第五段是回落,山勢漸漸退卻,水面第一次佔據了畫面大部分。

第六段尾聲,雖然水面依然佔了主體,但是山勢陡然升了起來,似乎和最開始的那座遠山遙相呼應,閉合到了一起。

《千裡江山圖》的大線條,我們算是看過了,裡面的小細節,也不能錯過。

有一支驢隊,從山後轉到山前來,一邊高山,一邊大河,有漂亮的景致相伴,這些驢應該心情不錯。

連接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那座長橋,透著一股秀氣,中間還有一座雙層的廊亭,應該是供人休息或者賞景用的。裡面圍坐著幾個人,神態緊張,像是下棋下到了緊要之處。

此外,畫中大大小小的橋,大大小小的船,不計其數。

有趣的是,還能看到兩艘船並列在一起,似乎在進行規模不小的捕魚任務,另外一艘船兩側綁滿了毛竹,看來是一艘專業的運輸船。

這些東西,歷史學家或許也有興趣推敲一番。

關於這幅傑作,我們只用幾分鐘,當然說不完、講不透。還是需要大家去讀這本書,去看原作。

《千裡江山圖》,裡面是希孟噴薄而出的才情,也是鼎盛北宋的太平勝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千裡江山圖」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代表,它的魅力何在?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從右到左-4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大右到左5-8圖局部: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從右到左-8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大右到左9-12圖局部:而且青綠山水對於畫家要求比較高,會水墨畫的不一定畫好青綠山水,而且按照發展脈絡來看,青綠山水從官方畫院發展起來,承隋唐之前的工筆畫像風格,著色主要用的石青石綠等顏色來表現山水,也是唐代水墨畫興起的時代,經王維開創水墨畫之後,青綠畫只能算做中國山水畫的分支了。中國山水畫主要還是工筆和水墨畫。
  • 你知道的《千裡江山圖》和你不知道的「青綠山水畫」
    從整體上看,雖然五代時期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處於低谷,但水墨山水畫技法的不斷豐富,使宋時青綠山水畫的再次興盛成為可能。北宋 王希孟 《千裡江山圖》(局部) 北宋初期,以水墨為主的山水畫派仍然起主導作用,這種與「青綠巧整」顯著不同的「水墨蒼勁」的畫風,盛極一時。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絹本)是現存北宋青綠山水中的重要作品。畫中主體山川,重巒起伏,綿延千裡,水波浩渺,雄渾壯闊。
  • 青綠山水畫傳統 如何成時代表達的創新
    作為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經典之作,長達11.9米的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咫尺而有千裡之趣」,而且用色厚重而蒼翠,2017年9月在故宮博物院「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亮相時,曾引發觀眾對中國青綠山水之美的「震撼」。這是一種「青綠閃爍、金彩輝煌」令人驚訝的青綠,猶如藍綠寶石交相輝映。
  • 宋代畫家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幅員遼闊的帝國版圖
    中國古代很少有像王希孟這樣的畫家。少年成名,技法不凡;可他成名即逝,相當可惜。王希孟作為畫家群體中早慧的特例,有一幅名為《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作品傳世。《千裡江山圖》局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千裡江山圖》是王希孟創作的一幅青綠山水長卷,從蔡京收藏開始,至於清代內府收藏結束,流傳有緒。
  • 中國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千裡江山圖》
    中國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千裡江山圖》我的國家很年輕,有多年輕?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以其深厚底蘊著名,而文化作品則是文化的實物化體現。故宮也是一個承載了歷史延續,見證了朝代更替的地方,今天我要說的就是故宮的一幅畫。這幅畫不僅僅是一幅畫,也蘊含著幾個人和一個朝代之間的故事。
  • 孤篇橫絕——評王希孟和《千裡江山圖》
    北宋王希孟的青綠山水卷《千裡江山圖》可比《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兩宋,而論設色之明豔,布局的宏遠,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不為過。《千裡江山圖》卷後有元人李溥光的跋,云:「使王晉卿、趙千裡見之,亦當氣短。」王晉卿就是北宋王詵,趙千裡就是南宋趙伯駒,自唐李思訓以後,青綠山水畫家以此二人最著名。王希孟早夭,作品極少,而且長期藏在宮廷,聲名不傳。
  • 國寶《千裡江山圖》亮相方特演繹3D《飛越千裡江山》視頻
    昨日上午9:28,由華強方特集團匠心打造的國內首個中國畫球幕影院遊樂項目——《飛越千裡江山》在蕪湖方特歡樂世界舉辦了盛大的首映儀式活動。古典長袖開場舞給整個活動,增添了一份中國山水畫獨有的靚麗色彩,在蕪湖方特旅遊區常務副總經理佟興先生致辭後,相關領導一同上臺參與流沙啟動儀式,宣布蕪湖方特歡樂世界《飛越千裡江山》項目正式開放納客!
  • 《千裡江山圖》明年8月將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搬上舞臺
    北宋青綠山水代表畫作《千裡江山圖》,明年8月將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搬上舞臺——11月26日,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新聞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
  • 故宮進入展覽「黃金期」 趙孟頫書畫、《千裡江山圖》相繼亮相
    9月11日,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將《千裡江山圖》布置到展櫃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施雨岑、王思北)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進入展覽「黃金期」。9月內,《趙孟頫書畫特展》和《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多項臨時展覽、專題展覽以及引進展覽將相繼開展,帶領觀眾領略大批藝術珍品和寶貴文物的風採。  作為故宮博物院2017年的年度大展,備受關注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將於15日在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開展。展覽以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為中心,旨在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
  • 來方特飛越千裡江山 感受3D青綠山水美妙意境
    《千裡江山圖》特展。《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畫卷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傳世名畫曾被北宋畫家郭熙稱為「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如今,《飛越千裡江山》則憑藉三維技術,將原畫的橫向構圖轉化為豎向構圖,突出雄偉壯觀的形態,使畫卷的空間結構更加栩栩如生。
  • 故宮限量絲絹材質《千裡江山圖》,998元
    畫卷中青山綿延起伏,水波浩淼開闊,布置著錯落有序的林木村野、舟船橋梁、樓臺殿閣、各種人物,咫尺之間便有千裡姿態,可謂氣象萬千,雄渾壯闊。這幅畫就是名震千古的——《千裡江山圖》,開幕式裡展示的唯一國畫。也許你聽說過《千裡江山圖》,但鮮有人知的是,這幅巨作竟出自一位18歲少年之手。
  • 華強方特新突破 數字3D創意重現《千裡江山圖》
    201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了文物《千裡江山圖》,華強方特集團高級副總裁丁亮觀賞了這一畫作後深受震撼:他認為華強方特集團,應再現文化瑰寶。隨即,華強方特組織數位技術團隊,致力於打造中國畫球幕影院遊樂項目《飛越千裡江山》,預計在今年8月份正式投入到方特主題樂園中,與廣大遊客見面。
  • 丁亮:向古典致敬,飛翔中體驗千裡江山_新華訪談_新華網
    今年,華強方特首次採用飛翔球幕影院的方式展現中國古典畫作《千裡江山圖》,讓遊客身臨其境,體驗一次真正的「畫中遊」。近日,華強方特高級副總裁、《飛越千裡江山》總導演、《熊出沒》總導演丁亮接受新華網採訪,介紹了「飛越千裡江山」項目設計和製作的過程。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你認識這幾位鮮為人知的畫家嗎?這才是宋代青綠山水畫風!
    高度發達的採礦業以及精細的手工加工業,為宋代青綠山水的復興提供了色料的物質基礎。北宋晚期的王詵、王希孟到南宋的趙伯駒、趙伯驌兄弟,都是青綠山水畫名家。北宋末期出現的《江山秋色圖》(趙伯駒作品)和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分別是小、大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
  • 廣外學生筆下的「千裡江山圖」太逼真了!
    在廣外大亞灣外校的繪畫課堂裡,柒柱坦老師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再創造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一的《千裡江山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震撼的古風長卷!視頻 | 龐凱元觀察畫面,你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有漁村野市、有水榭亭臺等靜景,還穿插捕魚、駛船等動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是同學們審美的體現。
  • 中國繪畫縱橫導覽|李思訓:中國青綠山水第一人
    法度謹嚴、意境高超、筆力剛勁、色彩繁富,顯現出從小青綠到大青綠的山水畫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它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其作品均散佚。《宣和書譜》記載尚有《山屆四皓》《春山圖》《海天落照圖》《江山漁樂》《群山茂林》等十七幅,現在僅見《江帆樓閣圖》和《九成宮紈扇圖》。 李思訓善畫山水、樓閣、佛道、花木、鳥獸,尤以金碧山水著稱。
  • 《國家寶藏》有千裡江山圖,超級物種有萬裡美食圖
    最近很火的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展示了故宮博物館的一件珍品——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
  • 臺灣花藝師「復活」《千裡江山圖》,「醉美四月天」在廈展出
    北宋名畫《千裡江山圖》被列為十大傳世名畫,青綠山水畫風的江南,意境悠遠。日前,臺灣中華花藝花藝常定華教授在廈門舉辦了一場出彩的花藝裝置藝術展,以《千裡江山圖》為背景映襯,用多種插花作品呈現青綠山水的意境,仿佛名畫裡的山水「復活」。
  • 《千裡江山圖》?NO !是《千裡礦山圖》!!
    我好久,好久沒有更新了因為我在複習考研很多事情都被我放下了因為馬上就要考試了《千裡江山圖》已經被無數的文章,說了無數遍,那麼問題來了,有江,有山,就是江山???於是我去查了查漢語詞典,啊,好吧,是在下文盲了,有江有山,還真是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