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一幅畫,書畫史上頂頂有名的《千裡江山圖》,出自北宋,到現在整整九百年。
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重寶,只要一拿出來展出,成群成群的人把臉抵在玻璃上,瞪大眼睛看,生怕錯過一個細節。
但仍然有不少人說,你們看得起勁兒,怎麼我就看不出好!不就是一堆泛黃的紙,畫些山呀水呀的,你倒是跟我說說,我要怎麼看,才能看出道道來?
別急,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單單講了《千裡江山圖》一幅畫,只要了解透這幅畫,我們面對其他的作品,應該能有一點底氣了。
這本書的書名同樣叫做《千裡江山》,作者王中旭在故宮研究了多年的書畫,算得上是《千裡江山圖》的老朋友了。
這幅畫寬半米,長將近十二米,名副其實的長卷。話說回來,大,並不意味著好,巨作,不一定是佳作。那一幅山水畫,怎麼算得上佳作呢?
第一步,畫上如果有字,先看看字吧,題跋之類的,畢竟文字更容易懂。《千裡江山圖》的題跋,有七十多個字,蔡京題上去的。
寫了些什麼內容?大意是:作畫的人叫希孟,年僅十八歲,以前在畫學當生徒,給皇帝獻了好幾次畫,但畫得都不夠好。
不過徽宗看他有才氣,親自教授他作畫。不到半年,希孟畫出《千裡江山圖》,獻給皇帝。
徽宗很高興,嘉獎了他,政和三年閏四月初一,又把這幅畫賜給了蔡京。
看過題跋,這幅畫的淵源基本上就清楚了。希孟獻出這幅畫的時候,只有十八歲!
按今天的標準,十八歲剛剛成年而已,但他就有一幅流傳後世的佳作,真是天才。
一位當代畫家說:「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他是忙著做加法。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耐心,一點不亂。」
按題跋所說,希孟在朝堂任職,獻畫給徽宗,那麼同時代還有一位著名畫家,理應是他的同事,就是畫《清明上河圖》的那位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也是長卷,單單論名氣,似乎還要比《千裡江山圖》高上一些。
這兩幅畫,一幅江山勝景,一幅市井俗世,正好完整描繪了那個還在盛世的北宋。
說句題外話,僅僅十五年之後,金兵攻進了東京,北宋滅亡了,畫中的千裡江山,起碼有一半淪喪於敵人的鐵蹄之下。
希孟倒是沒有吃這個苦,據說他英年早逝,在北宋覆滅前幾年就死了。傳世的作品,也只有《千裡江山圖》這一件。
你看,從一個題跋,我們就能聊出這許多事情。文化是相通的,如果你對那段歷史感興趣,了解那時的風土人情,就越能從中找到樂趣。
希望大家都能站在門裡邊,不當門外漢。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轉回《千裡江山圖》本身,看希孟究竟天才在什麼地方。
這是一幅青綠山水畫,顧名思義,看上去就是青綠色,山和水,該青的青,該綠的綠。同時期還有水墨山水,不上色;金碧山水,上的是金色。
《千裡江山圖》為什麼是青綠山水中的珍品?經過九百年,青綠顏色依然鮮豔漂亮,這非常難得。
古人看長卷畫,並不是整個兒攤開來看,再說十二米全部伸展開,也太費事兒了。
他們是一點一點兒看,這裡攤開一點兒,那邊就收回去一點兒,就這樣從頭看到尾。
這是一個長時間的觀看過程,因此作畫像寫文章一樣,必須講究節奏。有起落,有起承轉合,才好看。
《千裡江山圖》可以粗略地分成六段,每兩段之間,有江水把它們隔開。
據考證,它融合了福建沿海、廬山、鄱陽湖、江蘇以及開封一帶的景致。所謂千裡江山,其實沒有誇張。
第一段是序曲,開篇是一座隱向遠處的高山,延伸下來,引出畫面主體一群低矮的小山,小山腳下有村莊、有木橋,有參天的大樹。
仔細看的話,還會發現小山的山頂微微向右傾斜,朝著遠處高山的方向,似乎在作揖行禮。山勢雖然雜,卻不亂。
第二段是漸起,雖然還是淺山為主,但是挺拔多了,中間的山勢最高,周圍的小山簇擁著它,形成眾星捧月的態勢。
在群山之間的平地,還有低緩的水邊,點綴著村莊、寺廟,還有靠岸的漁船。
跨過一座長橋,來到了第三段,這是雄壯的發展階段了,山勢繼續增高,最高峰佔畫面的五分之四,這部分山體最多,還能看到流動的瀑布。
接下來第四段,終於是高潮了,高山聳立到畫面頂端,而且著色最重,鶴立雞群的味道很濃。
山雖然多,但最高峰並不突兀,尖圓的山頂勾連在一起,上下連成山嶺,左右也有山峰和它呼應。好像看見一個高高大大的人,他的肩膀是張開的,腰背是挺直的,腿腳是有力的。看上去比較和諧,這才高大得有道理。
第五段是回落,山勢漸漸退卻,水面第一次佔據了畫面大部分。
第六段尾聲,雖然水面依然佔了主體,但是山勢陡然升了起來,似乎和最開始的那座遠山遙相呼應,閉合到了一起。
《千裡江山圖》的大線條,我們算是看過了,裡面的小細節,也不能錯過。
有一支驢隊,從山後轉到山前來,一邊高山,一邊大河,有漂亮的景致相伴,這些驢應該心情不錯。
連接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那座長橋,透著一股秀氣,中間還有一座雙層的廊亭,應該是供人休息或者賞景用的。裡面圍坐著幾個人,神態緊張,像是下棋下到了緊要之處。
此外,畫中大大小小的橋,大大小小的船,不計其數。
有趣的是,還能看到兩艘船並列在一起,似乎在進行規模不小的捕魚任務,另外一艘船兩側綁滿了毛竹,看來是一艘專業的運輸船。
這些東西,歷史學家或許也有興趣推敲一番。
關於這幅傑作,我們只用幾分鐘,當然說不完、講不透。還是需要大家去讀這本書,去看原作。
《千裡江山圖》,裡面是希孟噴薄而出的才情,也是鼎盛北宋的太平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