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這幾位鮮為人知的畫家嗎?這才是宋代青綠山水畫風!

2020-12-22 百家號

高度發達的採礦業以及精細的手工加工業,為宋代青綠山水的復興提供了色料的物質基礎。北宋晚期的王詵、王希孟到南宋的趙伯駒、趙伯驌兄弟,都是青綠山水畫名家。北宋末期出現的《江山秋色圖》(趙伯駒作品)和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分別是小、大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

王詵(約1048—1104),字晉卿,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開封,為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後,娶英宗女,官至駙馬都尉。能文,性喜書畫,家築寶繪堂,收藏書畫名跡甚富。與蘇軾、黃庭堅等交遊,後因蘇軾牽連一度遭貶逐。擅畫山水,師法李成,又能作設色山水,不古不今,自成一家。

《漁村小雪圖》北宋,王詵,絹本青綠設色,縱44.4釐米,橫219.7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寫雪後漁村清幽景象。畫家在水墨山水中適當融入了金碧重彩設色,以泥金及蛤粉勾染山嶺樹木,表現出雪後陽光閃耀的效果,顯得十分和諧。此畫行筆尖利,墨法秀潤,畫風清麗,顯示出王詵的獨特藝術風貌。

王希孟(宋,1069—?年),北宋政和年間,他不到18歲已經是一位畫院的畫家了。後得到宋徽宗的親自指教,傳授畫法。18歲時,花了近半年的時間,創作《千裡江山圖》,獻給皇上。不久便辭世。使人聯想起才華橫溢的唐代詩人王勃。王希孟從畫技不堪到繪製出近11米的恢宏巨作,其間不過四年,可見其聰慧才智和刻苦精神。

《千裡江山圖》北宋,王希孟,絹本青綠設色,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大致分為六段,每段以水面、遊船、沙諸、橋梁相銜接或呼應。開卷首段是近山遠水。第二段以山景為主,間有瀑布峽谷,舟橋院落。第三段描繪許多港灣、綠田,其中有捕魚、泛舟、村居、行旅等場景,生動精彩。第四段描繪山勢逐漸趨向高峻、突兀而起的峰巒,環境僻靜。一座橫跨山溪的攔水壩上,有一間水磨房,增添了一些生活的氣息。第五段布局以坦蕩的平遠景為主,有四面環水的小島,植滿綠樹的土坡,沙諸片片、村舍林立,亭閣中有高士在賞景,水面上有漁民在撒網,一派繁華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最後一段山勢漸高,從平緩坡岸到起伏丘陵,至最後孤峰陡起,中遠景一片江水浩渺。縱觀全卷,連綿起伏的山嶽和浩渺無際的江河,將南北山川融於一體,兼有壯闊和秀麗之美。特別是整個畫面統一於大青綠的基調之中,色彩凝重,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之美。

趙伯駒,生年不詳,卒於約1173年,南宋畫家。字千裡,宗室,太祖七世孫,伯驌兄。高宗趙構朝官浙東兵馬鈐轄。擅畫金碧山水,取法唐李思訓父子,並精人物,承襲周文矩、李公麟畫法,線條綿密,造型古雅,兼工花木、禽獸、舟車、樓閣,界畫盡工細之妙。

《江山秋色圖》南宋,趙伯駒,絹本青綠設色,縱56.6釐米,橫323.2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一畫卷以極為豐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所畫重巒疊嶂,奔騰起伏,嶙峋醒目,懸崖間行雲繚繞,瀑布飛濺,山下河川迴環,碧水漣漪,峰間水畔,穿插安排樓觀屋宇,棧道迴廊,水閣長橋,配襯以蒼松古柏,茂林修竹,錯落有致,聚散得宜。其間還展現了眾多的人物活動,有三三兩兩閒步於竹徑者,遊人拾級登高,還有人居山頂高樓侃侃而談。江上小舟蕩漾,車馬行旅正翻山越嶺而來。人物比例雖極小,但鬚眉表情清晰可見,極為生動傳神。全圖布局嚴謹,勾勒精細,設色絢爛,以石青石綠為主,兼用朱、赭、白等色,色調明快和諧。

相關焦點

  • 汪採白:對傳統青綠山水的再創造
    由此可見,山水畫在創立初期是以色彩表現的,後來隨著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開始介入山水畫的創作,才出現了水墨為主的山水畫,青綠山水到唐代為極盛,李思訓直接繼承並發展了展子虔的畫法,用筆工致嚴整,著色華麗沉穩,布局氣勢宏偉,極富裝飾性,他的兒子李昭道又繼承了他的畫風,又能 「變父之勢,妙又過之」,青綠山水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 宋代畫家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幅員遼闊的帝國版圖
    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成名的畫家,少有年紀輕輕就斐聲海內者。但是北宋時候的王希孟卻是個例外。古代史上早慧的孩子很多,尤其是文學方面早慧的孩子更多。吳老師給學生講授古詩時,會說到某某幾歲成文,幾歲作詩。但是這種早慧現象在古代繪畫史上卻絕難見到。我想,這可能跟繪畫創作對技法的要求比較高有關係,並不只是簡單的能夠畫就可以了。正因為如此,古代人少有年紀輕輕就頗有畫名者。
  • 中國古代青綠山水形態流變的審美體現
    從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史來看,青綠山水是最先成熟的表現形式,也通常被認為是需要精工細作的一種繪畫形式,無論是從畫家的理性布局到細緻表現,亦或是嚴謹富有層次的賦色都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箏哥藝述丨宋國良之青綠山水:一幅三尺小畫也需耗七日!
    師從著名畫家郭汝愚先生,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筆畫會理事,四川省意象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成都工筆畫院副院長,成都二酉山房書畫研究會秘書長。擅畫水墨及青綠山水。注重傳統中創新,重意境,畫風清雅。
  • 中國繪畫縱橫導覽|李思訓:中國青綠山水第一人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傑出畫家,字健,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戰功聞名於時。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稱為「小李將軍」。其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
  • 你知道的《千裡江山圖》和你不知道的「青綠山水畫」
    「二李」把展子虔的青綠山水推向了一個高潮,形成了盛唐最具影響的山水畫派。五代 荊浩 《雪景山水圖》 五代時期,是水墨山水畫發展最重要的時期,產生了以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山水畫家。隱居太行山洪谷的荊浩也曾用白色以濃重設色之法作《雪景山水圖》(絹本),山形屈曲,氣勢磅礴,蒼古雄渾。
  • 盧禹舜|法備藝臻 百代標程——談宋代山水
    北宋前期的山水畫家在藝術上多遵循李成傳派,經百餘年的演變,實踐與理論上又有新的發展和提高,他們非常注意觀察體悟自然,師法造化,郭熙即突出地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成就。郭熙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在李成畫派的繼承者中成就最大,但其能博採眾長,對山川自然有著敏銳的感受,筆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曠遠,構圖多變,重「三遠」之法,對後世影響很大,院內院外的追隨者不可勝數。
  • 美術研究│西樂群:傳統入復出,畫風開古今
    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明代有仇英、張宏以實景青綠山水聞名畫壇,開創了青綠山水畫的新格局。青綠山水至明代形成了一個發展高峰,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山水畫家,畫法不斷推陳出新,使青綠山水這一傳統題材南宋時期,青綠山水畫風復興。
  • 李科宏工筆青綠山水設色公益視頻
  • 色彩明豔:脫離儒家崇尚的黑白正色,隋代《遊春圖》中的青綠山水
    引言中國山水畫發展到隋唐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而「金碧輝映」的青綠風格成為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主流樣式。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開端,以及山水畫青綠樣式的形成,是傳統青綠山水畫的基石。
  • 這組潑墨山水,這構圖,這用色,真的絕了!
    宋文治 潑墨山水宋文治 潑墨山水他以典雅獨致的審美觀念和筆觸生動地描繪黃山、廬山、長江等,作品構思精巧嚴謹,筆墨蒼勁凝練,畫風清新秀潤,氣勢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雋美。特別是他的江南風情畫作因為清麗典雅、個性秀逸明快而獨標一格。
  • 明代:「米點山水」,對藍瑛的畫風,有何種影響?
    在宋代的山水畫中,主流面貌有兩種,其一是繼承唐、五代以來的水墨山水,主要是通過線條及墨法的運用來完成,通常以淡彩或淡墨暈染;另一種是始白唐代「大小李將軍」的重彩青綠山水畫。而「米氏雲山」於這兩種面貌皆不相同,它重意不重形,以溼筆水墨進行沒骨表現,用以突出江南煙雲變幻雲霧繚繞的山水景色。
  • 青綠山水國畫,怎能讓人不愛
    山水美景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家居景色,所以說山水畫可謂是家中掛畫的百搭之選。家中掛山水畫不僅經典耐看,山水國畫之韻作為家居裝飾還更上檔次。青綠的山水國畫裝飾在家居客廳中意蘊充盈,高雅不凡。徐坤連青綠六尺橫幅山水畫新品《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品來源:易從網這是徐坤連老師最新創作的寫意山水畫,作品中山峰巍峨,山上的瀑布飛流直下源源不斷的匯入到山間的河流中,河面上三兩艘帆船順流而下揚帆起航,一片輕快之意,使人不禁想起了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描繪的場景,觀此美景仿佛身臨其境
  • 淺紅色的春天顏色青綠山水淺絳彩,詩書畫印鋪其中之一
    直到上世紀代,這些「大路貨」才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而這朵絢麗的藝術花朵受到了應有的禮遇。淺深紅的顏色必須樸素典雅,首先,用適當的墨線勾勒出輪廓,然後用草綠色和淺蘭將巖石、樹木和亭臺樓閣染成綠色,有一點紅色,他改變了同治的豔俗、風清和書味濃。
  • 畫好青綠山水,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但其實說起來,中國山水畫卻是從彩色開始的,而青綠山水就是其中之一。發展回溯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開端。在這幅畫裡面,開始出現了山和水的形象。只不過這一時期的山水還只是人物畫的襯景,並且還帶有稚拙的痕跡。
  • 為什麼「千裡江山圖」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代表,它的魅力何在?
    比如明四家中有三家如「沈周、仇英、文徴明」和後浙派領軍人物「藍瑛」這些明代畫家又把青綠山水推上了高峰,他們都創作了不少青綠山水畫傳世。尤其是仇英和文徵明他們的傳世作品有很多青綠山水,尤其是仇英的青綠設色的蘇州版《清明上河圖》更是驚豔。
  • 雲煙籠罩青山,令人嚮往畫中遊,清代畫家文點繪《萬松雲霜》
    青綠山水畫的歷史十分悠久,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已經有了青綠山水畫的標誌特徵,唐代李思訓將青綠山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了全景的視野,宋代名作《千裡江山圖》更是讓世人領略了青綠山水的無窮魅力。在此之後,青綠山水畫的發展就逐漸沒落。
  • 從畫家、時代、節奏、運勢,解讀青綠山水畫《千裡江山圖》
    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重寶,只要一拿出來展出,成群成群的人把臉抵在玻璃上,瞪大眼睛看,生怕錯過一個細節。但仍然有不少人說,你們看得起勁兒,怎麼我就看不出好!不就是一堆泛黃的紙,畫些山呀水呀的,你倒是跟我說說,我要怎麼看,才能看出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