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畫家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幅員遼闊的帝國版圖

2020-12-16 書畫相約

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成名的畫家,少有年紀輕輕就斐聲海內者。但是北宋時候的王希孟卻是個例外。古代史上早慧的孩子很多,尤其是文學方面早慧的孩子更多。吳老師給學生講授古詩時,會說到某某幾歲成文,幾歲作詩。但是這種早慧現象在古代繪畫史上卻絕難見到。我想,這可能跟繪畫創作對技法的要求比較高有關係,並不只是簡單的能夠畫就可以了。正因為如此,古代人少有年紀輕輕就頗有畫名者。

中國古代很少有像王希孟這樣的畫家。少年成名,技法不凡;可他成名即逝,相當可惜。

王希孟作為畫家群體中早慧的特例,有一幅名為《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作品傳世。史料對王希孟的記載頗少,不過此圖的題跋卻對王希孟做了簡單的介紹,我們不妨從此下手,了解這個天才少年的一些故事:

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踰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

下圖為題跋原文

「京」是徽宗朝權臣蔡京。從蔡京的這段題跋中,我們了解到,王希孟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入畫院的少年畫家,儘管在他初入畫院時的繪畫技法並不怎樣。但是,很顯然王希孟是一個天賦極佳的孩子,宋徽宗也是個慧眼獨具的伯樂。在徽宗的指導下,王希孟苦練半年就創作出了這幅《千裡江山圖》。時間如此之短,畫作如此精緻,足以見得王希孟在繪畫上的功力與造詣。只不過,這一年,王希孟只有十八歲。

實際上,歷史對王希孟的記載只停留在了他十八歲這一年,後人對他的敘述,大多是對他英年早逝的惋惜。十八歲的他達到了藝術創作的頂峰,不過很快他便去世了。或許,若上天假年予他,他還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千裡江山圖》局部

現藏於北京故宮的《千裡江山圖》是王希孟創作的一幅青綠山水長卷,從蔡京收藏開始,至於清代內府收藏結束,流傳有緒。但是,每當大家看到這幅作品時候,一定會充滿疑惑:這麼一幅滿眼儘是藍色的作品,為什麼被稱之為青綠山水?

老實說,我確實被學生問到過這麼個問題。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山水畫根據顏色和用料的不同,分為三種不同類型:水墨、淺絳(又稱為赭石、赭色)和青綠。水墨山水自然很好理解,純水墨用筆,只有濃淡不一的黑白二色;淺絳山水以元代黃公望和王蒙為代表,基本都是藤黃設色;除此之外的,設色濃豔的山水畫大抵都可以歸入青綠山水一類。青綠山水是中國古代山水畫最本源的顏色。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還不成熟的山水畫開始,到唐代山水以青綠為主流的山水繪畫為止。中國古代繪畫早期形態基本都是以青綠山水形態出現。青綠山水設色濃豔,卻並不一定只是簡單的綠色而已。比如這幅《千裡江山圖》便是典型的藍色為主、綠色為輔的作品。

王蒙 層巒蕭寺圖 淺絳山水代表

起碼在宋代的時候,人們並不太用青綠山水作畫。宋人的文化與唐代文化有比較大的差距。書法上,宋代不再繼續唐人楷書之路,轉而以行書表達藝術情感;至於繪畫,從五代開始,山水畫風便逐漸轉而走向水墨之路,至於青綠風格的作品,或許因為北宋距離唐代太近的緣故,倒是鮮有畫家去專攻此道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希孟又是一個另類的畫家,他以青綠山水創作長卷山水,確實讓人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復古韻味。(下為 黃庭堅 七言詩《花氣薰人帖》)

當然,這幅《千裡江山圖》中最值得解讀的,還是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內涵話題。這個話題是什麼呢?這麼一幅山水長卷,又能有什麼內涵呢?這裡,還得吳老師慢慢闡述開來。

千裡江山圖 局部

《千裡江山圖》論其畫科屬於中國古代山水畫,但就其內容來說,又歸屬於「江山圖」範疇。後者不屬於畫科,只是繪畫的內容。「江山圖」顧名思義,所描繪的就是天下江山的景色。古代中國是亞洲大陸上的大國,不論是統一如秦漢、強盛如隋唐的帝國,抑或是並不算太強大的北宋帝國。它們的版圖幅員遼闊,景色壯麗都是畫家筆下時常出現的創作素材。「江山」在漢語中除了其字面意思那樣「山水河流」理解,更有一層延伸意於其中,而這延伸內涵則寓意「天下」和「版圖」。正因為這層文字上關係,「江山圖」這一繪畫內容就具備了某些政治意義。而當王希孟這樣的宮廷畫家創作出這種作品時,這種政治內涵就又被無限放大了。顯然,王希孟要通過這幅作品向宋徽宗表明北宋帝國江山萬裡、版圖遼闊、帝國強盛、一片欣欣向榮之態。

王希孟這種想法並不算什麼創意,因為「江山圖」的畫家們都是這樣畫的。因此,我們可以用《千裡江山圖》做範例,一併了解一下「江山圖」的繪畫內容。

千裡江山圖 局部

特點一:主峰突起

若細看王希孟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在畫面中部有一座山峰異常高大。它非但海拔高,而且比周圍的山巒都高出許多來。立於山頂,必然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五代末年至於北宋初年,中國古代山水繪畫已經形成了確定的理論。其中荊浩、關仝這一流派的理論認為,作山水畫應當有明確的主峰。一峰突起,其他低矮的群峰環繞。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類似記載:「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蘿草木,為振摯依附之師帥也。」從政治意義上說,這種突出主峰的畫法,被引申為帝王凌駕天下,而群臣圍繞帝王之側,從而形成高下等級之分的意思。王希孟畫面中的孤峰突起,無疑也是這個含義的體現。而主峰周側、遠近的山峰和樹木則是帝國大小不同的官員,畫面中的人物則是帝國子民。他們生活在遼闊的帝國土地之上,成為帝國重要的組成部分。

特點二:全景構圖與小局部共存

「江山圖」類山水作品一般採用全景構圖形式進行創作。全景構圖才足以表現出帝國版圖幅員萬裡的遼闊來。但是,相對全景大構圖來說,畫面更多細節卻是以小構圖拼接而來。以上文中所做的政治理論闡述,這些相對獨立的小區域,正是帝國版圖中獨立的行政區劃,他們對中央負責,聽取中央命令,卻並不相互隸屬。然而,這些小區域卻又是相對獨立的。畫面中的行人、舟楫、瀑布、河流、道路……等要素,成為這些小區域的分界線,也成為這些小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繫。行政上的不相統領,卻又表現在版圖上的統一,王權高高在上,帝國版圖統一而堅固。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正好具備了上述的兩個特點。畫家用恢弘的全景構圖,為我們展現了北宋帝國治下江山一統的繁榮,也展現了中國古代山水繪畫的政治理念。各位讀者在通過本書的閱讀以後,應該已經了解到,中國古代的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是可以反映時人所需的政治內涵的。

值得一題的是,吳老師相信,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並不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江山圖」,但實際上,從現存的「江山圖」作品的年代來看,王希孟此作卻又是「江山圖」現存之最早者。後人「江山圖」基本模仿了王希孟的套路,結合這些政治理念來進行創作。所不同的是,後人的作品更多採用了水墨的形式,比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南宋佚名畫家作品《溪山圖卷》;後者採用了並不是非常精緻用筆,而略帶有寫意風格的形勢,比如元代吳鎮的《中山圖》。

上為吳鎮 中山圖

因此,王希孟的這幅作品所帶給我們的並不只是一幅「江山圖」的長卷而已,他的創作,更多的是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繪畫創作理念,以及開創了一個延續幾個世紀的江山流派。從這點上說,王希孟在繪畫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相關焦點

  • 孤篇橫絕——評王希孟和《千裡江山圖》
    孤 篇 橫 絕——王希孟《千裡江山圖》文|韋羲初見展子虔《遊春圖》、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王希孟《千裡江山圖》,便想起舊小說裡好漢出來打抱不平說的話: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北宋王希孟的青綠山水卷《千裡江山圖》可比《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兩宋,而論設色之明豔,布局的宏遠,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不為過。《千裡江山圖》卷後有元人李溥光的跋,云:「使王晉卿、趙千裡見之,亦當氣短。」王晉卿就是北宋王詵,趙千裡就是南宋趙伯駒,自唐李思訓以後,青綠山水畫家以此二人最著名。王希孟早夭,作品極少,而且長期藏在宮廷,聲名不傳。
  • 中年人的附庸風雅,復刻版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這幅畫來在宋朝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由藝術家的禮物公司進行專業復刻製作的。之前沒聽說過王希孟這位古人,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於是網上搜了一下,好傢夥,這夥計來頭不小而且神秘,算是宋徽宗的親傳弟子吧。總所周知,不想當書法家的皇帝不是好畫家,說的就是宋徽宗這位渾身長滿藝術細菌的皇帝老兒,他親自點撥王希孟,可謂孜孜不倦。
  • 你認識這幾位鮮為人知的畫家嗎?這才是宋代青綠山水畫風!
    高度發達的採礦業以及精細的手工加工業,為宋代青綠山水的復興提供了色料的物質基礎。北宋晚期的王詵、王希孟到南宋的趙伯駒、趙伯驌兄弟,都是青綠山水畫名家。北宋末期出現的《江山秋色圖》(趙伯駒作品)和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分別是小、大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
  • 為什麼「千裡江山圖」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代表,它的魅力何在?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從右到左-1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從右到左-2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從右到左-4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大右到左5-8圖局部: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從右到左-8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大右到左9-12圖局部:
  • 王希孟:一位十八歲少年與心中的山水,表達出寬廣的胸襟
    說到山水畫,很多人能夠想到沈周、張大千,但是在宋代的畫壇上有一個18歲的少年,畫了一幅《千裡江山圖》,堪稱山水畫的典範之作,很難想像一位18歲的少年有如此手筆,所表達的山水氣韻是一般畫家難以企及的。這個人就是王希孟,當時的王希孟在十多歲的時候進宮學習繪畫,被宋徽宗發現了他的才能,並且加以指導,在十八歲的時候創作出山水畫的精品之作《千裡江山圖》。繪畫到了宋代,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因為宋徽宗注重書畫發展,培養書畫人才,這時候各種書畫風格、主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 故宮限量絲絹材質《千裡江山圖》,998元
    畫卷中青山綿延起伏,水波浩淼開闊,布置著錯落有序的林木村野、舟船橋梁、樓臺殿閣、各種人物,咫尺之間便有千裡姿態,可謂氣象萬千,雄渾壯闊。這幅畫就是名震千古的——《千裡江山圖》,開幕式裡展示的唯一國畫。也許你聽說過《千裡江山圖》,但鮮有人知的是,這幅巨作竟出自一位18歲少年之手。
  • 從畫家、時代、節奏、運勢,解讀青綠山水畫《千裡江山圖》
    別急,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單單講了《千裡江山圖》一幅畫,只要了解透這幅畫,我們面對其他的作品,應該能有一點底氣了。這本書的書名同樣叫做《千裡江山》,作者王中旭在故宮研究了多年的書畫,算得上是《千裡江山圖》的老朋友了。這幅畫寬半米,長將近十二米,名副其實的長卷。
  • 你知道的《千裡江山圖》和你不知道的「青綠山水畫」
    五代 荊浩 《雪景山水圖》 五代時期,是水墨山水畫發展最重要的時期,產生了以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山水畫家。隱居太行山洪谷的荊浩也曾用白色以濃重設色之法作《雪景山水圖》(絹本),山形屈曲,氣勢磅礴,蒼古雄渾。從整體上看,雖然五代時期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處於低谷,但水墨山水畫技法的不斷豐富,使宋時青綠山水畫的再次興盛成為可能。
  • 《千裡江山圖》?NO !是《千裡礦山圖》!!
    我好久,好久沒有更新了因為我在複習考研很多事情都被我放下了因為馬上就要考試了《千裡江山圖》已經被無數的文章,說了無數遍,那麼問題來了,有江,有山,就是江山???於是我去查了查漢語詞典,啊,好吧,是在下文盲了,有江有山,還真是江山。
  • 《千裡江山圖》絹質殘印接受科技檢測 結果出來了
    去年在故宮展出的宋代《千裡江山圖》一直極受文化界關注,同時伴之的也有部分質疑的聲音。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餘輝近日在北京大學人文論壇「《千裡江山圖》研討會」上首次公布了故宮近期通過科技手段對《千裡江山圖》修補部分、絹本質地、殘印、跋文受損原因等的檢測。
  • 來方特飛越千裡江山 感受3D青綠山水美妙意境
    《千裡江山圖》特展。《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畫卷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傳世名畫曾被北宋畫家郭熙稱為「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如今,《飛越千裡江山》則憑藉三維技術,將原畫的橫向構圖轉化為豎向構圖,突出雄偉壯觀的形態,使畫卷的空間結構更加栩栩如生。
  • 中國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千裡江山圖》
    中國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千裡江山圖》我的國家很年輕,有多年輕?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以其深厚底蘊著名,而文化作品則是文化的實物化體現。故宮也是一個承載了歷史延續,見證了朝代更替的地方,今天我要說的就是故宮的一幅畫。這幅畫不僅僅是一幅畫,也蘊含著幾個人和一個朝代之間的故事。
  • 《千裡江山圖》貴為十大傳世名畫,有兩大不可忽視的原因
    《千裡江山圖》貴為十大傳世名畫,有兩大不可忽視的原因文·段宏剛《千裡江山圖》是宋徽宗時期,天才少年畫家王孟希於其一,《千裡江山圖》延續了中國畫喜好顏色的傳統,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到了宋代,水墨畫發展迅猛,經過北宋蘇軾、文同等一批擁有詩人身份的文人大力發展,讓水墨畫開始與彩色畫並駕齊驅,甚至大有後來居上的架勢。宋徽宗趙佶喜歡五彩繽紛的國畫,他命令宮廷畫師王希孟創作一幅歌頌江南水鄉大好河山的作品。
  • 國寶《千裡江山圖》亮相方特演繹3D《飛越千裡江山》視頻
    昨日上午9:28,由華強方特集團匠心打造的國內首個中國畫球幕影院遊樂項目——《飛越千裡江山》在蕪湖方特歡樂世界舉辦了盛大的首映儀式活動。古典長袖開場舞給整個活動,增添了一份中國山水畫獨有的靚麗色彩,在蕪湖方特旅遊區常務副總經理佟興先生致辭後,相關領導一同上臺參與流沙啟動儀式,宣布蕪湖方特歡樂世界《飛越千裡江山》項目正式開放納客!
  • 《千裡江山圖》明年8月將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搬上舞臺
    北宋青綠山水代表畫作《千裡江山圖》,明年8月將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搬上舞臺——11月26日,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新聞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
  • 丁亮:向古典致敬,飛翔中體驗千裡江山_新華訪談_新華網
    今年,華強方特首次採用飛翔球幕影院的方式展現中國古典畫作《千裡江山圖》,讓遊客身臨其境,體驗一次真正的「畫中遊」。近日,華強方特高級副總裁、《飛越千裡江山》總導演、《熊出沒》總導演丁亮接受新華網採訪,介紹了「飛越千裡江山」項目設計和製作的過程。
  • 《國家寶藏》有千裡江山圖,超級物種有萬裡美食圖
    最近很火的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展示了故宮博物館的一件珍品——北宋王希孟的
  • 廣外學生筆下的「千裡江山圖」太逼真了!
    在廣外大亞灣外校的繪畫課堂裡,柒柱坦老師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再創造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一的《千裡江山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震撼的古風長卷!視頻 | 龐凱元觀察畫面,你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有漁村野市、有水榭亭臺等靜景,還穿插捕魚、駛船等動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是同學們審美的體現。
  • 故宮進入展覽「黃金期」 趙孟頫書畫、《千裡江山圖》相繼亮相
    9月11日,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將《千裡江山圖》布置到展櫃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施雨岑、王思北)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進入展覽「黃金期」。9月內,《趙孟頫書畫特展》和《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多項臨時展覽、專題展覽以及引進展覽將相繼開展,帶領觀眾領略大批藝術珍品和寶貴文物的風採。  作為故宮博物院2017年的年度大展,備受關注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將於15日在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開展。展覽以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為中心,旨在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
  • 盧禹舜|法備藝臻 百代標程——談宋代山水
    他的畫「近視如千裡之遠」,用墨明潤,以水墨生動地畫出「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雪霧之狀」,構圖呈平遠式,運筆清瘦,惜墨如金,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尤以畫寒林平遠著稱。當時深受李成影響的畫家有很多,如範寬、郭熙、王詵、燕文貴、許道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