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成名的畫家,少有年紀輕輕就斐聲海內者。但是北宋時候的王希孟卻是個例外。古代史上早慧的孩子很多,尤其是文學方面早慧的孩子更多。吳老師給學生講授古詩時,會說到某某幾歲成文,幾歲作詩。但是這種早慧現象在古代繪畫史上卻絕難見到。我想,這可能跟繪畫創作對技法的要求比較高有關係,並不只是簡單的能夠畫就可以了。正因為如此,古代人少有年紀輕輕就頗有畫名者。
中國古代很少有像王希孟這樣的畫家。少年成名,技法不凡;可他成名即逝,相當可惜。
王希孟作為畫家群體中早慧的特例,有一幅名為《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作品傳世。史料對王希孟的記載頗少,不過此圖的題跋卻對王希孟做了簡單的介紹,我們不妨從此下手,了解這個天才少年的一些故事:
「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踰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
下圖為題跋原文
「京」是徽宗朝權臣蔡京。從蔡京的這段題跋中,我們了解到,王希孟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入畫院的少年畫家,儘管在他初入畫院時的繪畫技法並不怎樣。但是,很顯然王希孟是一個天賦極佳的孩子,宋徽宗也是個慧眼獨具的伯樂。在徽宗的指導下,王希孟苦練半年就創作出了這幅《千裡江山圖》。時間如此之短,畫作如此精緻,足以見得王希孟在繪畫上的功力與造詣。只不過,這一年,王希孟只有十八歲。
實際上,歷史對王希孟的記載只停留在了他十八歲這一年,後人對他的敘述,大多是對他英年早逝的惋惜。十八歲的他達到了藝術創作的頂峰,不過很快他便去世了。或許,若上天假年予他,他還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現藏於北京故宮的《千裡江山圖》是王希孟創作的一幅青綠山水長卷,從蔡京收藏開始,至於清代內府收藏結束,流傳有緒。但是,每當大家看到這幅作品時候,一定會充滿疑惑:這麼一幅滿眼儘是藍色的作品,為什麼被稱之為青綠山水?
老實說,我確實被學生問到過這麼個問題。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山水畫根據顏色和用料的不同,分為三種不同類型:水墨、淺絳(又稱為赭石、赭色)和青綠。水墨山水自然很好理解,純水墨用筆,只有濃淡不一的黑白二色;淺絳山水以元代黃公望和王蒙為代表,基本都是藤黃設色;除此之外的,設色濃豔的山水畫大抵都可以歸入青綠山水一類。青綠山水是中國古代山水畫最本源的顏色。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還不成熟的山水畫開始,到唐代山水以青綠為主流的山水繪畫為止。中國古代繪畫早期形態基本都是以青綠山水形態出現。青綠山水設色濃豔,卻並不一定只是簡單的綠色而已。比如這幅《千裡江山圖》便是典型的藍色為主、綠色為輔的作品。
起碼在宋代的時候,人們並不太用青綠山水作畫。宋人的文化與唐代文化有比較大的差距。書法上,宋代不再繼續唐人楷書之路,轉而以行書表達藝術情感;至於繪畫,從五代開始,山水畫風便逐漸轉而走向水墨之路,至於青綠風格的作品,或許因為北宋距離唐代太近的緣故,倒是鮮有畫家去專攻此道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希孟又是一個另類的畫家,他以青綠山水創作長卷山水,確實讓人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復古韻味。(下為 黃庭堅 七言詩《花氣薰人帖》)
當然,這幅《千裡江山圖》中最值得解讀的,還是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內涵話題。這個話題是什麼呢?這麼一幅山水長卷,又能有什麼內涵呢?這裡,還得吳老師慢慢闡述開來。
《千裡江山圖》論其畫科屬於中國古代山水畫,但就其內容來說,又歸屬於「江山圖」範疇。後者不屬於畫科,只是繪畫的內容。「江山圖」顧名思義,所描繪的就是天下江山的景色。古代中國是亞洲大陸上的大國,不論是統一如秦漢、強盛如隋唐的帝國,抑或是並不算太強大的北宋帝國。它們的版圖幅員遼闊,景色壯麗都是畫家筆下時常出現的創作素材。「江山」在漢語中除了其字面意思那樣「山水河流」理解,更有一層延伸意於其中,而這延伸內涵則寓意「天下」和「版圖」。正因為這層文字上關係,「江山圖」這一繪畫內容就具備了某些政治意義。而當王希孟這樣的宮廷畫家創作出這種作品時,這種政治內涵就又被無限放大了。顯然,王希孟要通過這幅作品向宋徽宗表明北宋帝國江山萬裡、版圖遼闊、帝國強盛、一片欣欣向榮之態。
王希孟這種想法並不算什麼創意,因為「江山圖」的畫家們都是這樣畫的。因此,我們可以用《千裡江山圖》做範例,一併了解一下「江山圖」的繪畫內容。
特點一:主峰突起
若細看王希孟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在畫面中部有一座山峰異常高大。它非但海拔高,而且比周圍的山巒都高出許多來。立於山頂,必然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五代末年至於北宋初年,中國古代山水繪畫已經形成了確定的理論。其中荊浩、關仝這一流派的理論認為,作山水畫應當有明確的主峰。一峰突起,其他低矮的群峰環繞。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類似記載:「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蘿草木,為振摯依附之師帥也。」從政治意義上說,這種突出主峰的畫法,被引申為帝王凌駕天下,而群臣圍繞帝王之側,從而形成高下等級之分的意思。王希孟畫面中的孤峰突起,無疑也是這個含義的體現。而主峰周側、遠近的山峰和樹木則是帝國大小不同的官員,畫面中的人物則是帝國子民。他們生活在遼闊的帝國土地之上,成為帝國重要的組成部分。
特點二:全景構圖與小局部共存
「江山圖」類山水作品一般採用全景構圖形式進行創作。全景構圖才足以表現出帝國版圖幅員萬裡的遼闊來。但是,相對全景大構圖來說,畫面更多細節卻是以小構圖拼接而來。以上文中所做的政治理論闡述,這些相對獨立的小區域,正是帝國版圖中獨立的行政區劃,他們對中央負責,聽取中央命令,卻並不相互隸屬。然而,這些小區域卻又是相對獨立的。畫面中的行人、舟楫、瀑布、河流、道路……等要素,成為這些小區域的分界線,也成為這些小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繫。行政上的不相統領,卻又表現在版圖上的統一,王權高高在上,帝國版圖統一而堅固。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正好具備了上述的兩個特點。畫家用恢弘的全景構圖,為我們展現了北宋帝國治下江山一統的繁榮,也展現了中國古代山水繪畫的政治理念。各位讀者在通過本書的閱讀以後,應該已經了解到,中國古代的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是可以反映時人所需的政治內涵的。
值得一題的是,吳老師相信,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並不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江山圖」,但實際上,從現存的「江山圖」作品的年代來看,王希孟此作卻又是「江山圖」現存之最早者。後人「江山圖」基本模仿了王希孟的套路,結合這些政治理念來進行創作。所不同的是,後人的作品更多採用了水墨的形式,比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南宋佚名畫家作品《溪山圖卷》;後者採用了並不是非常精緻用筆,而略帶有寫意風格的形勢,比如元代吳鎮的《中山圖》。
因此,王希孟的這幅作品所帶給我們的並不只是一幅「江山圖」的長卷而已,他的創作,更多的是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繪畫創作理念,以及開創了一個延續幾個世紀的江山流派。從這點上說,王希孟在繪畫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