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山水畫,很多人能夠想到沈周、張大千,但是在宋代的畫壇上有一個18歲的少年,畫了一幅《千裡江山圖》,堪稱山水畫的典範之作,很難想像一位18歲的少年有如此手筆,所表達的山水氣韻是一般畫家難以企及的。
這個人就是王希孟,當時的王希孟在十多歲的時候進宮學習繪畫,被宋徽宗發現了他的才能,並且加以指導,在十八歲的時候創作出山水畫的精品之作《千裡江山圖》。繪畫到了宋代,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因為宋徽宗注重書畫發展,培養書畫人才,這時候各種書畫風格、主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但是在山水畫上,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難以逾越的高度。關於王希孟的記載很少,甚至連他的生卒年也沒有詳細的記載,唯一讓後人記住的是他的這幅畫。這幅畫長度12米左右,畫面中山峰高松雲霄,氣勢連綿不絕,將浩渺的山川河流融入到方寸之間,顯示出王希孟精湛的書畫技藝。
整幅畫可以分為五個部分,每一個部分既可以單獨成畫又可以前後銜接,成為一個整體,凝練概括,很難想像這位18歲少年的審美高度。其實這幅畫的美不僅僅體現在表面形式上,更體現在王希孟的美學思想上。
在繪畫上有著這麼一個說法,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王希孟真的見過這些真實的景象嗎?王希孟是不是有過遊歷山川的經歷呢?這些都是後人的疑問,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為什麼能畫出這麼一幅傳世之作呢?
首先,這與當時的書畫氛圍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各種畫法得到了發展,相互融合,這使王希孟從各家汲取精華,受到了趙伯駒、董源的影響,所以他對山水畫有著十足的了解,對畫中的美感傳達有著自己的見解,所以說王希孟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壯闊的山水景象。
在創作上,王希孟沒有拘泥於古人,而是有著自己的藝術標準,雖然王希孟不一定走遍山川河山,但是他對自然中的山水應該有過寫生經驗,所以才能夠把自然中的景象與心中的美學標準結合的恰到好處。
筆下所畫的景象,從頭至尾連綿不絕,波瀾壯闊,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王希孟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因為筆下的景象是一個人內心修養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一個人胸懷和品格的表現,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畫出這麼大氣磅礴的畫作。
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些畫家在創作的時候,往往只注重繪畫的表面形式,不論工筆還是寫意,追求一種表面的瀟灑順暢,忽略了畫中的境界和內涵,和王希孟相比起來,要遜色很多。
這位十八歲的少年,在創作完《千裡江山圖》之後不久離開了人世,這也是發現唯一的一幅王希孟繪畫作品,這足以讓王希孟立足於畫壇,並且受到後人的稱讚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