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傳世名畫,大家可以說出來很多,但是有一幅畫被稱為傳世之寶,被歷代文人雅士稱讚不已,並且出自一位十八歲的少年之手,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疑問呢?其實大家不用質疑,這幅畫就是《千裡江山圖》,是王希孟在十八歲的時候所作。
王希孟在十多歲的時候進宮做學徒,當時宋徽宗慧眼識珠,發現王希孟是一位可塑之才,於是親自傳授繪畫技法,讓王希孟在繪畫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王希孟這個人在史書上記載很少,唯一能讓後人記住他的就是這幅畫卷。
這幅畫不僅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作,也是宋朝風景的一個縮寫。畫面中的細節,也令人嘆為觀止,不論是遠處的山川河流還是近處的松樹都進行了逐一的刻畫,遠近分明,此畫中的石橋、水磨、亭子、瀑布,都是精緻非凡,沒有細微的觀察,是達不到這種藝術境界的。
在這幅近十二米長的畫卷之中,描繪了層巒疊嶂的青山,各種亭臺樓閣,畫中的花草樹木井然有序,是王希孟歷時半年之久才創作完成,也是王希孟的代表之作。畫中的江河刻畫也是用色分明,層次感很強,畫中的水波渺渺,帶來一種獨有的美感,誰一些水紋的刻畫比較精細,煙波浩渺之感躍然紙上。
這幅畫被後世畫家稱為山水畫的典範之作,雖然是巨幅製作,但是構圖精心。從開頭到結尾,整幅畫既緊密又疏落有致,欣賞此畫的時候就像聽一首美妙的曲子,富有節奏感和很強的韻律,給人回味無窮。
王希孟把對生活場景的觀察和自己詩意的想像融為一體,表達在這幅畫上。《千裡江山圖》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筆墨深遠。雖然王希孟沒有學過當代美學中的透視原理,但是他深深掌握了這種表達技巧,遠處的虛和近處的實形成了一種山水畫中獨有的透視感。
在水面上的舟船、樓閣與水面的比例恰到好處,近處的船隻比遠處的船隻大而清晰,符合視覺審美的習慣。雖然這幅畫近十二米長,但是每處的景色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可以練成一個整體,形成連綿不絕的畫面感,這也是王希孟的過人之處。
只是王希孟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不多,這讓後人感到惋惜。他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可以完成這幅傳世之作,實在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