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2年,即萬曆十年,首輔張居正去世。但這似乎並沒有對大明朝產生什麼過分的影響,萬曆還是那個萬曆,臣子還是那些臣子。但是在這一年的歐洲,卻變得詭異起來:因為,在歐洲,1582年10月4日的第二天,並非5日,而是15日。換句話說,從5日開始,一直到14日,這整整十天,居然消失了。
這一詭異情況不得不讓人大吃一驚,那麼,這其中原因何在?其實,從哲學角度來說,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生物學家也認為,人類是唯一擁有時間概念的生物。因為時間的計量,其實都是人為規定的。因此單就這個角度來說,時空穿越也只能是一個夢。而1582年的這樁懸案,其實就和時間計量有關。歐洲的曆法,自古以來都奉行「太陽曆」。所謂「太陽曆」,即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來確定一年的長短。
這一計量方式的優勢在於每年的天數基本上固定。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其實就是太陽曆。而這種計量方式的劣勢就是:人們對於月份的規定實在太過任性:比如2月只有28天,就完全是人為規定的結果。甚至到了近代,法國制定共和曆的時候,還出現了很多無法安置的日期。在1582年之前,歐洲當時的曆法計量,每年都會出現11分開外的誤差。當然,這套曆法的謬誤,在幾百年時間裡彰顯不出來。
而在1582年的時候,這套曆法已經整整使用了1600多年,而誤差也隨著這1600多年的積累變得越來越大,最終,這套曆法已經發展到嚴重耽誤社會生產的地步了——比如歐洲傳統,是在每年3月的時候(相當於夏曆的春分)開始種田,但是由於曆法誤差的緣故,到16世紀,歐洲農民如果繼續按照3月才種田的傳統,無疑會耽誤了農耕。因此,當時的羅馬教廷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改變這個問題:
如果重新編制一套曆法,無疑需要很多年的時間,因此,羅馬教廷採取了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直接從1582年10月4日以後,刪除10天。而刪除這10天的誤差以後,曆法和農耕生產,就會再度契合,變得正常。並且,羅馬教皇為了避免再過一千多年以後,再度出現曆法和農耕活動衝突的情況,在原本的曆法進行一番修訂以後,還設計了四年一閏的思路:
即每四年,2月都會出現一次29天的情況。這一曆法,沿用至今。其實曆法出現日期空缺的情況,不止出現在歐洲曆法上,在我國的西藏地區,藏民同胞使用的藏曆,也會出現日期重疊(即兩天用同一個日期)和日期缺位的情況,畢竟,曆法都是人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