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異獸圖鑑
008-九尾狐
原文: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譯文:
山裡有一種動物,外形就像是狐狸卻有著九條尾巴,它發出的聲音就像是嬰兒的啼哭聲,會將人引誘過去然後吃掉,傳說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再受毒氣侵襲。
形象:
九尾狐應該算是《山海經》中被拿來進行藝術創作(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最多的一隻異獸了。比方說下面這張圖就是百度搜索九尾狐之後的結果。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為九尾狐是我們東亞神話故事中所共有的一種異獸(比方說島國的玉藻前)。其次可能是因為九尾狐通體銀白、鬼魅妖瞳的形象實在是過於美的攝人心魄,所以青丘山九尾狐也因此廣為流傳而被用於各種藝術創作之中。
但其實九尾狐的形象在最初是一種瑞獸,直到宋時期才逐漸被人妖化,最終成了現在大眾認知中的一種妖獸。
傳說:
「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敦煌漢魏《瑞應圖》「白狐,王者仁智則至」——《宋書·符瑞志》「德至鳥獸,則狐九尾」——《孝經》援神契
九尾狐的形象始見於先秦,到漢時已被廣傳為瑞祥之獸,象徵著王者的興盛,這一點在很多的古籍中都有提及。
比如在《吳越春秋》中將其與大禹治水時娶塗山女嬌聯繫在一起,可見其不僅祥瑞而且貞貴。此外漢畫像石中也將九尾狐與兔、 蟾蜍以及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以呈示祥瑞與子孫興旺。
但是在同時期即便是象徵著諸多祥瑞的九尾狐也有著其負面寓意,比如↓
「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將作妖,求髑髏而戴之」——《鬱離子》「性奸詐,號九尾狐」——《歷代通鑑》
在北宋初期九尾狐已經徹底被妖化。田況在《儒林公議》中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奸猾,善於「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彼時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不再是什麼瑞狐、神狐,而變成了狐媚的妖獸。
而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遠古史上的一個著名女人也被說成是九尾狐而傳到了日本,這便是商紂王的妃子妲己。
「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八
日本《本朝繼文粹》卷中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寫的《狐媚記》,其中說「殷之妲己為九尾狐」。《狐媚記》是記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當於宋徽宗時期,所以可見在此前中國已經就有這種說法了。
考證:
無論是從「狀如狐」還是「音如嬰兒」進行考證,九尾狐指的都是狐狸。
狐狸,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動物。又叫紅狐、赤狐和草狐。聽覺、嗅覺靈敏,修長的腿能夠快速奔跑,最高時速可達50km/h左右。主要以魚、蚌、蝦、蟹、鼠類、鳥類、昆蟲類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採食一些植物。
實際上狐狸是民間對這一類動物的統稱。狐狸性格機敏膽小,常在古代神話中以"狐狸精"的形象出現,雖在遠古也曾作為圖騰,但從不出現於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與狡詐鬼祟相關聯。多年來,狐妖狐仙,在各種小說及趣聞中形成一種獨有的妖精文化。
結合九尾狐的古代傳說和今考證,故而給出如下能力值。
能力值:
戰鬥→50
體型→50
靈性→70
生命→65
速度→40
技能→攝魄:離場時,隨機獲得對方一隻生物的控制權
分布:
青丘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可以用做青色顏料的礦物。一說指今福建西北的武夷山。
小結:
到底是妖媚還是祥瑞,你覺得呢?
另註:文中所用圖片皆為百度所得,如有侵權,請原作者聯繫我,我會刪除。文字內容除引用部分大體為原創,小部分為再創作。能力值及技能設計為原創。
關注我,帶你走遍千山萬水,看盡世間奇珍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