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一本天書的痴與憶
科考隊用犛牛等動物來馱運物資。受訪者供圖
藏北分隊在無人區營地發電報與北京聯繫。李明森供圖
科考隊員過藤橋。受訪者供圖
無人機航拍宿營地。新京報記者 王金淼 攝
在營地整理報導素材的記者。新京報記者 黃文佳 攝
孫鴻烈
陳宜瑜
馮祚建
陳鴻昭
文世宣
滕吉文
張以春
張華
郄文昆
羅茂
鄭全鋒
袁東勳
1973年到1976年,第一次青藏科考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區。科考隊員們沿雅魯藏布江2000公裡上溯下行,在喜馬拉雅的崇山峻岭中攀上攀下,東起橫斷山脈的昌都,西至西部高原的阿里,北上岡底斯—念青唐古拉,穿越整個藏北高原腹地……
第二次青藏科考主要是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等,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已完成科考,進入後續室內研究。
在兩代科考隊員眼裡,青藏高原是龐大且複雜的,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記者採訪了部分「老青藏」和「新青藏」,看看他們是如何回憶各自的青藏歲月。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要從低海拔的地方往上爬,就等於從熱帶爬到寒帶,相當於從赤道走到西伯利亞北邊。
當時我們分了4個隊,1973、1974、1975、1976,4年算是把西藏120萬平方公裡跑了一遍。
西藏原來誰都說不清楚有哪些土壤,有什麼植物。第一次科考就是填補空白,好像共發現了一兩百個新種。所謂新種,就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沒發現過。
第二次科考還會有什麼樣的發現?那就要看看經過了這麼多年,西藏植物有沒有新的種產生出來,老的種有沒有消失。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
每天中午溫度比較高,太陽下山馬上結冰,開始還能騎馬,後面根本不能騎,但無人區總得有人進去。進去之前誰也不知道能不能出來。
科學的目標,必須經過艱苦努力腳踏實地去幹。青藏科考精神就是團隊精神,這個團隊是多學科團隊,它帶來一個非常好的部分是學科交叉,一個很大的科學共同體在那裡一起工作,比單打獨鬥要好得多,這是最重要的精神。
第二次青藏科考,我們的科考隊有了更好的科技和物質支撐,這次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馮祚建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在無人區科考最擔心萬一沒有糧食又走不出來。
宿營的時候,那些藏羚羊看著帳篷它也跑過來,在帳篷周圍轉來轉去,還有的在百來米遠的地方趴著休息。
無人區裡就獸類來說,大概有20種,有一半多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科考填補了動物學科的空白,為西藏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整個青藏高原無人區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陳鴻昭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每天出去要看土壤剖面,要挖坑,挖一個新鮮的坑,不受外界人為作用影響的坑。通過挖坑採樣分析土壤的性質及成分信息,反過來推導當時的環境以及大概形成的年代。
在不同的部位看到的土壤價值不一樣,生物的形態特徵也不一樣。對我來講這次科考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自己的責任跟擔當,我覺得我人生就沒白過了。
文世宣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有次我跟孫東立找完化石在休息,幾隻狼走了過來。後來它們自己撤退了,邊走邊往我們這邊看。那時我們還帶了兩匹大紅布,遇到危險,就拉成大十字做標記。
在無人區剛開始考察沒多久就採了很多標本,犛牛有點吃不住了,每天都有三四頭犛牛累垮。我們整個隊伍都走過以後,狼就會撲上去吃。
整個科考下來,我們摸清了這個地方的發展歷史,如果我們把地層看成一本書,化石就是文字,我們沒找到的東西等於是書缺了好多字好多頁。希望第二次科考找到更多的東西,讓這個書完整。
滕吉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當時我在西藏進行重力場、磁力場、電磁波長測量和溫度場測量,還有用人工爆炸的辦法研究地質下面的物質屬性和結構,一共進行了9次爆炸,次次成功。我們通過古地磁的測量知道了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在什麼時間相碰在一起,得到了與外國人完全相反的結果。
Peter Molnar(國際著名學者)見到我的時候說,滕先生我不跟你客套,你先告訴我殼幔邊界的速度是多少,我告訴他的時候,他當場就跳起來,說自己是第一個知道這個數據的外人。
張以春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這次收穫很大,尤其在文布鄉,我們非常幸運地找到了很多化石,對今後研究、解決一些問題可能會有幫助。尤其是沉積學這塊,這次邀請鄭全鋒和羅茂兩位老師過來考察,從他們專業角度解釋一些地質現象,正好可以和採集到的化石有機結合,我覺得非常好。
青藏高原太大了,有很多的科學問題都沒有解決,不僅對我們研究的領域,對整個地球科學來講,它都是一本讀不完的天書。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後想來這裡也不一定能來得了,所以還是趁年輕的時候能幹一點就多幹一點。
張華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青藏高原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實驗室,但來之前還是有點擔心,畢竟有幾個工作點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真正來後也就比較放鬆了。後面看到一些比較好的剖面,包括沉積構造等,就是最早憧憬的那樣,感覺挺好。
6個字總結,那就是艱苦、團結、順利。我們沒經歷過第一次科考,但聽過一些老專家的故事。他們那時候比現在困難,現在我們一個車隊,還有卡車拉著補給物資,當時他們騎著馬或者一些牲口就去無人區。雖然時代不同、困難也不一樣,但當時那種探索精神、科研態度,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傳承弘揚得挺好的。
郄文昆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是我第三次來西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波三折。我的剖面最開始說因為保護區的問題可能去不了,然後等我們到那裡又有野犛牛非常危險,最後經過兩次踏勘,發現它實際上不是泥盆紀,是三疊紀的。但是並不是說沒有收穫,其實就是證明了北羌塘熱覺茶卡地區可能是沒有泥盆紀地層的,這對我們本身而言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新的認知。另外一個遺憾就是不能跟著大隊伍把整個行程走完。我的願望是看遠方更美的風景,看不同的山、不同的水和不同的人。
羅茂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覺得做這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還有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要勤奮。其實地質學不需要太多天賦,都是拼勤奮的水平,所以只要你足夠勤奮,對這個行業不排斥、有興趣,你就能夠做出你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成果。
這是我第一次來西藏,最大的收穫是青藏高原接納了我,通過這次野外科考之後,也可以把自己稱為一個青藏人,因為我也來青藏科考過。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團隊合作的默契度很高,以及成員之間這種互相幫助的氛圍,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好的。
鄭全鋒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要研究的兩個很重要的剖面剛好也在這次考察計劃中,一個是在熱覺茶卡晚二疊到早三疊那一段,發現腐殖煤,第二個在文布鄉那裡,發現了冰海沉積相巖石。我覺得不太好的基本上就忽略了,把工作重點放在一些好的重要的剖面。
這次還有科普任務。要把自己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出來,我覺得還是缺乏鍛鍊,以後要重視起來,科普對提升大眾這方面的水平還是很重要的。
對野外科考來說,最重要的是健康,然後就是要認真工作,尤其是做學術、做科研,要實事求是,否則對科學發展是一種傷害。
袁東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西藏這十幾年發展挺快的,拋開專業不講,覺得現在無論是拉薩還是我們去的一些剖面附近地區,發展很快,明顯不一樣。
這次科考也確實比較艱苦,但我們從來沒有打退堂鼓。來了就要把這個剖面幹好,不然你來幹嗎呢。做地質一手材料就是標本,你不可能等別人把標本送過來,你只有到野外自己去採,自己去爬山、測剖面、記錄、採樣,回實驗室處理,必須得吃苦。然後根據自己擁有的材料來寫文章、給別人講道理,不能誇大,這是做科研的誠信,實事求是。
科考隊用犛牛等動物來馱運物資。受訪者供圖
藏北分隊在無人區營地發電報與北京聯繫。李明森供圖
科考隊員過藤橋。受訪者供圖
無人機航拍宿營地。新京報記者 王金淼 攝
在營地整理報導素材的記者。新京報記者 黃文佳 攝
孫鴻烈
陳宜瑜
馮祚建
陳鴻昭
文世宣
滕吉文
張以春
張華
郄文昆
羅茂
鄭全鋒
袁東勳
1973年到1976年,第一次青藏科考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區。科考隊員們沿雅魯藏布江2000公裡上溯下行,在喜馬拉雅的崇山峻岭中攀上攀下,東起橫斷山脈的昌都,西至西部高原的阿里,北上岡底斯—念青唐古拉,穿越整個藏北高原腹地……
第二次青藏科考主要是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等,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已完成科考,進入後續室內研究。
在兩代科考隊員眼裡,青藏高原是龐大且複雜的,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記者採訪了部分「老青藏」和「新青藏」,看看他們是如何回憶各自的青藏歲月。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要從低海拔的地方往上爬,就等於從熱帶爬到寒帶,相當於從赤道走到西伯利亞北邊。
當時我們分了4個隊,1973、1974、1975、1976,4年算是把西藏120萬平方公裡跑了一遍。
西藏原來誰都說不清楚有哪些土壤,有什麼植物。第一次科考就是填補空白,好像共發現了一兩百個新種。所謂新種,就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沒發現過。
第二次科考還會有什麼樣的發現?那就要看看經過了這麼多年,西藏植物有沒有新的種產生出來,老的種有沒有消失。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
每天中午溫度比較高,太陽下山馬上結冰,開始還能騎馬,後面根本不能騎,但無人區總得有人進去。進去之前誰也不知道能不能出來。
科學的目標,必須經過艱苦努力腳踏實地去幹。青藏科考精神就是團隊精神,這個團隊是多學科團隊,它帶來一個非常好的部分是學科交叉,一個很大的科學共同體在那裡一起工作,比單打獨鬥要好得多,這是最重要的精神。
第二次青藏科考,我們的科考隊有了更好的科技和物質支撐,這次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馮祚建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在無人區科考最擔心萬一沒有糧食又走不出來。
宿營的時候,那些藏羚羊看著帳篷它也跑過來,在帳篷周圍轉來轉去,還有的在百來米遠的地方趴著休息。
無人區裡就獸類來說,大概有20種,有一半多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科考填補了動物學科的空白,為西藏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整個青藏高原無人區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陳鴻昭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每天出去要看土壤剖面,要挖坑,挖一個新鮮的坑,不受外界人為作用影響的坑。通過挖坑採樣分析土壤的性質及成分信息,反過來推導當時的環境以及大概形成的年代。
在不同的部位看到的土壤價值不一樣,生物的形態特徵也不一樣。對我來講這次科考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自己的責任跟擔當,我覺得我人生就沒白過了。
文世宣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有次我跟孫東立找完化石在休息,幾隻狼走了過來。後來它們自己撤退了,邊走邊往我們這邊看。那時我們還帶了兩匹大紅布,遇到危險,就拉成大十字做標記。
在無人區剛開始考察沒多久就採了很多標本,犛牛有點吃不住了,每天都有三四頭犛牛累垮。我們整個隊伍都走過以後,狼就會撲上去吃。
整個科考下來,我們摸清了這個地方的發展歷史,如果我們把地層看成一本書,化石就是文字,我們沒找到的東西等於是書缺了好多字好多頁。希望第二次科考找到更多的東西,讓這個書完整。
滕吉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當時我在西藏進行重力場、磁力場、電磁波長測量和溫度場測量,還有用人工爆炸的辦法研究地質下面的物質屬性和結構,一共進行了9次爆炸,次次成功。我們通過古地磁的測量知道了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在什麼時間相碰在一起,得到了與外國人完全相反的結果。
Peter Molnar(國際著名學者)見到我的時候說,滕先生我不跟你客套,你先告訴我殼幔邊界的速度是多少,我告訴他的時候,他當場就跳起來,說自己是第一個知道這個數據的外人。
張以春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這次收穫很大,尤其在文布鄉,我們非常幸運地找到了很多化石,對今後研究、解決一些問題可能會有幫助。尤其是沉積學這塊,這次邀請鄭全鋒和羅茂兩位老師過來考察,從他們專業角度解釋一些地質現象,正好可以和採集到的化石有機結合,我覺得非常好。
青藏高原太大了,有很多的科學問題都沒有解決,不僅對我們研究的領域,對整個地球科學來講,它都是一本讀不完的天書。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後想來這裡也不一定能來得了,所以還是趁年輕的時候能幹一點就多幹一點。
張華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青藏高原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實驗室,但來之前還是有點擔心,畢竟有幾個工作點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真正來後也就比較放鬆了。後面看到一些比較好的剖面,包括沉積構造等,就是最早憧憬的那樣,感覺挺好。
6個字總結,那就是艱苦、團結、順利。我們沒經歷過第一次科考,但聽過一些老專家的故事。他們那時候比現在困難,現在我們一個車隊,還有卡車拉著補給物資,當時他們騎著馬或者一些牲口就去無人區。雖然時代不同、困難也不一樣,但當時那種探索精神、科研態度,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傳承弘揚得挺好的。
郄文昆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是我第三次來西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波三折。我的剖面最開始說因為保護區的問題可能去不了,然後等我們到那裡又有野犛牛非常危險,最後經過兩次踏勘,發現它實際上不是泥盆紀,是三疊紀的。但是並不是說沒有收穫,其實就是證明了北羌塘熱覺茶卡地區可能是沒有泥盆紀地層的,這對我們本身而言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新的認知。另外一個遺憾就是不能跟著大隊伍把整個行程走完。我的願望是看遠方更美的風景,看不同的山、不同的水和不同的人。
羅茂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覺得做這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還有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要勤奮。其實地質學不需要太多天賦,都是拼勤奮的水平,所以只要你足夠勤奮,對這個行業不排斥、有興趣,你就能夠做出你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成果。
這是我第一次來西藏,最大的收穫是青藏高原接納了我,通過這次野外科考之後,也可以把自己稱為一個青藏人,因為我也來青藏科考過。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團隊合作的默契度很高,以及成員之間這種互相幫助的氛圍,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好的。
鄭全鋒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要研究的兩個很重要的剖面剛好也在這次考察計劃中,一個是在熱覺茶卡晚二疊到早三疊那一段,發現腐殖煤,第二個在文布鄉那裡,發現了冰海沉積相巖石。我覺得不太好的基本上就忽略了,把工作重點放在一些好的重要的剖面。
這次還有科普任務。要把自己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出來,我覺得還是缺乏鍛鍊,以後要重視起來,科普對提升大眾這方面的水平還是很重要的。
對野外科考來說,最重要的是健康,然後就是要認真工作,尤其是做學術、做科研,要實事求是,否則對科學發展是一種傷害。
袁東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西藏這十幾年發展挺快的,拋開專業不講,覺得現在無論是拉薩還是我們去的一些剖面附近地區,發展很快,明顯不一樣。
這次科考也確實比較艱苦,但我們從來沒有打退堂鼓。來了就要把這個剖面幹好,不然你來幹嗎呢。做地質一手材料就是標本,你不可能等別人把標本送過來,你只有到野外自己去採,自己去爬山、測剖面、記錄、採樣,回實驗室處理,必須得吃苦。然後根據自己擁有的材料來寫文章、給別人講道理,不能誇大,這是做科研的誠信,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