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一本天書的痴與憶

2021-01-11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一本天書的痴與憶

科考隊用犛牛等動物來馱運物資。受訪者供圖

藏北分隊在無人區營地發電報與北京聯繫。李明森供圖

科考隊員過藤橋。受訪者供圖

無人機航拍宿營地。新京報記者 王金淼 攝

在營地整理報導素材的記者。新京報記者 黃文佳 攝

 

孫鴻烈

陳宜瑜

馮祚建

陳鴻昭

文世宣

滕吉文

張以春

張華

郄文昆

羅茂

鄭全鋒

 

袁東勳

1973年到1976年,第一次青藏科考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區。科考隊員們沿雅魯藏布江2000公裡上溯下行,在喜馬拉雅的崇山峻岭中攀上攀下,東起橫斷山脈的昌都,西至西部高原的阿里,北上岡底斯—念青唐古拉,穿越整個藏北高原腹地……

第二次青藏科考主要是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等,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已完成科考,進入後續室內研究。

在兩代科考隊員眼裡,青藏高原是龐大且複雜的,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記者採訪了部分「老青藏」和「新青藏」,看看他們是如何回憶各自的青藏歲月。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要從低海拔的地方往上爬,就等於從熱帶爬到寒帶,相當於從赤道走到西伯利亞北邊。

當時我們分了4個隊,1973、1974、1975、1976,4年算是把西藏120萬平方公裡跑了一遍。 

西藏原來誰都說不清楚有哪些土壤,有什麼植物。第一次科考就是填補空白,好像共發現了一兩百個新種。所謂新種,就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沒發現過。

第二次科考還會有什麼樣的發現?那就要看看經過了這麼多年,西藏植物有沒有新的種產生出來,老的種有沒有消失。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

每天中午溫度比較高,太陽下山馬上結冰,開始還能騎馬,後面根本不能騎,但無人區總得有人進去。進去之前誰也不知道能不能出來。

科學的目標,必須經過艱苦努力腳踏實地去幹。青藏科考精神就是團隊精神,這個團隊是多學科團隊,它帶來一個非常好的部分是學科交叉,一個很大的科學共同體在那裡一起工作,比單打獨鬥要好得多,這是最重要的精神。 

第二次青藏科考,我們的科考隊有了更好的科技和物質支撐,這次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馮祚建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在無人區科考最擔心萬一沒有糧食又走不出來。

宿營的時候,那些藏羚羊看著帳篷它也跑過來,在帳篷周圍轉來轉去,還有的在百來米遠的地方趴著休息。

無人區裡就獸類來說,大概有20種,有一半多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科考填補了動物學科的空白,為西藏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整個青藏高原無人區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陳鴻昭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每天出去要看土壤剖面,要挖坑,挖一個新鮮的坑,不受外界人為作用影響的坑。通過挖坑採樣分析土壤的性質及成分信息,反過來推導當時的環境以及大概形成的年代。

在不同的部位看到的土壤價值不一樣,生物的形態特徵也不一樣。對我來講這次科考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自己的責任跟擔當,我覺得我人生就沒白過了。

文世宣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有次我跟孫東立找完化石在休息,幾隻狼走了過來。後來它們自己撤退了,邊走邊往我們這邊看。那時我們還帶了兩匹大紅布,遇到危險,就拉成大十字做標記。

在無人區剛開始考察沒多久就採了很多標本,犛牛有點吃不住了,每天都有三四頭犛牛累垮。我們整個隊伍都走過以後,狼就會撲上去吃。 

整個科考下來,我們摸清了這個地方的發展歷史,如果我們把地層看成一本書,化石就是文字,我們沒找到的東西等於是書缺了好多字好多頁。希望第二次科考找到更多的東西,讓這個書完整。

滕吉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當時我在西藏進行重力場、磁力場、電磁波長測量和溫度場測量,還有用人工爆炸的辦法研究地質下面的物質屬性和結構,一共進行了9次爆炸,次次成功。我們通過古地磁的測量知道了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在什麼時間相碰在一起,得到了與外國人完全相反的結果。

Peter Molnar(國際著名學者)見到我的時候說,滕先生我不跟你客套,你先告訴我殼幔邊界的速度是多少,我告訴他的時候,他當場就跳起來,說自己是第一個知道這個數據的外人。

張以春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這次收穫很大,尤其在文布鄉,我們非常幸運地找到了很多化石,對今後研究、解決一些問題可能會有幫助。尤其是沉積學這塊,這次邀請鄭全鋒和羅茂兩位老師過來考察,從他們專業角度解釋一些地質現象,正好可以和採集到的化石有機結合,我覺得非常好。

青藏高原太大了,有很多的科學問題都沒有解決,不僅對我們研究的領域,對整個地球科學來講,它都是一本讀不完的天書。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後想來這裡也不一定能來得了,所以還是趁年輕的時候能幹一點就多幹一點。

張華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青藏高原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實驗室,但來之前還是有點擔心,畢竟有幾個工作點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真正來後也就比較放鬆了。後面看到一些比較好的剖面,包括沉積構造等,就是最早憧憬的那樣,感覺挺好。

6個字總結,那就是艱苦、團結、順利。我們沒經歷過第一次科考,但聽過一些老專家的故事。他們那時候比現在困難,現在我們一個車隊,還有卡車拉著補給物資,當時他們騎著馬或者一些牲口就去無人區。雖然時代不同、困難也不一樣,但當時那種探索精神、科研態度,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傳承弘揚得挺好的。

郄文昆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是我第三次來西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波三折。我的剖面最開始說因為保護區的問題可能去不了,然後等我們到那裡又有野犛牛非常危險,最後經過兩次踏勘,發現它實際上不是泥盆紀,是三疊紀的。但是並不是說沒有收穫,其實就是證明了北羌塘熱覺茶卡地區可能是沒有泥盆紀地層的,這對我們本身而言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新的認知。另外一個遺憾就是不能跟著大隊伍把整個行程走完。我的願望是看遠方更美的風景,看不同的山、不同的水和不同的人。

羅茂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覺得做這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還有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要勤奮。其實地質學不需要太多天賦,都是拼勤奮的水平,所以只要你足夠勤奮,對這個行業不排斥、有興趣,你就能夠做出你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成果。

這是我第一次來西藏,最大的收穫是青藏高原接納了我,通過這次野外科考之後,也可以把自己稱為一個青藏人,因為我也來青藏科考過。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團隊合作的默契度很高,以及成員之間這種互相幫助的氛圍,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好的。

鄭全鋒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要研究的兩個很重要的剖面剛好也在這次考察計劃中,一個是在熱覺茶卡晚二疊到早三疊那一段,發現腐殖煤,第二個在文布鄉那裡,發現了冰海沉積相巖石。我覺得不太好的基本上就忽略了,把工作重點放在一些好的重要的剖面。

這次還有科普任務。要把自己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出來,我覺得還是缺乏鍛鍊,以後要重視起來,科普對提升大眾這方面的水平還是很重要的。

對野外科考來說,最重要的是健康,然後就是要認真工作,尤其是做學術、做科研,要實事求是,否則對科學發展是一種傷害。

袁東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西藏這十幾年發展挺快的,拋開專業不講,覺得現在無論是拉薩還是我們去的一些剖面附近地區,發展很快,明顯不一樣。

這次科考也確實比較艱苦,但我們從來沒有打退堂鼓。來了就要把這個剖面幹好,不然你來幹嗎呢。做地質一手材料就是標本,你不可能等別人把標本送過來,你只有到野外自己去採,自己去爬山、測剖面、記錄、採樣,回實驗室處理,必須得吃苦。然後根據自己擁有的材料來寫文章、給別人講道理,不能誇大,這是做科研的誠信,實事求是。

科考隊用犛牛等動物來馱運物資。受訪者供圖

藏北分隊在無人區營地發電報與北京聯繫。李明森供圖

科考隊員過藤橋。受訪者供圖

無人機航拍宿營地。新京報記者 王金淼 攝

在營地整理報導素材的記者。新京報記者 黃文佳 攝

 

孫鴻烈

陳宜瑜

馮祚建

陳鴻昭

文世宣

滕吉文

張以春

張華

郄文昆

羅茂

鄭全鋒

 

袁東勳

1973年到1976年,第一次青藏科考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區。科考隊員們沿雅魯藏布江2000公裡上溯下行,在喜馬拉雅的崇山峻岭中攀上攀下,東起橫斷山脈的昌都,西至西部高原的阿里,北上岡底斯—念青唐古拉,穿越整個藏北高原腹地……

第二次青藏科考主要是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等,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已完成科考,進入後續室內研究。

在兩代科考隊員眼裡,青藏高原是龐大且複雜的,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記者採訪了部分「老青藏」和「新青藏」,看看他們是如何回憶各自的青藏歲月。

孫鴻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要從低海拔的地方往上爬,就等於從熱帶爬到寒帶,相當於從赤道走到西伯利亞北邊。

當時我們分了4個隊,1973、1974、1975、1976,4年算是把西藏120萬平方公裡跑了一遍。 

西藏原來誰都說不清楚有哪些土壤,有什麼植物。第一次科考就是填補空白,好像共發現了一兩百個新種。所謂新種,就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沒發現過。

第二次科考還會有什麼樣的發現?那就要看看經過了這麼多年,西藏植物有沒有新的種產生出來,老的種有沒有消失。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

每天中午溫度比較高,太陽下山馬上結冰,開始還能騎馬,後面根本不能騎,但無人區總得有人進去。進去之前誰也不知道能不能出來。

科學的目標,必須經過艱苦努力腳踏實地去幹。青藏科考精神就是團隊精神,這個團隊是多學科團隊,它帶來一個非常好的部分是學科交叉,一個很大的科學共同體在那裡一起工作,比單打獨鬥要好得多,這是最重要的精神。 

第二次青藏科考,我們的科考隊有了更好的科技和物質支撐,這次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馮祚建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在無人區科考最擔心萬一沒有糧食又走不出來。

宿營的時候,那些藏羚羊看著帳篷它也跑過來,在帳篷周圍轉來轉去,還有的在百來米遠的地方趴著休息。

無人區裡就獸類來說,大概有20種,有一半多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科考填補了動物學科的空白,為西藏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整個青藏高原無人區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陳鴻昭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每天出去要看土壤剖面,要挖坑,挖一個新鮮的坑,不受外界人為作用影響的坑。通過挖坑採樣分析土壤的性質及成分信息,反過來推導當時的環境以及大概形成的年代。

在不同的部位看到的土壤價值不一樣,生物的形態特徵也不一樣。對我來講這次科考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自己的責任跟擔當,我覺得我人生就沒白過了。

文世宣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有次我跟孫東立找完化石在休息,幾隻狼走了過來。後來它們自己撤退了,邊走邊往我們這邊看。那時我們還帶了兩匹大紅布,遇到危險,就拉成大十字做標記。

在無人區剛開始考察沒多久就採了很多標本,犛牛有點吃不住了,每天都有三四頭犛牛累垮。我們整個隊伍都走過以後,狼就會撲上去吃。 

整個科考下來,我們摸清了這個地方的發展歷史,如果我們把地層看成一本書,化石就是文字,我們沒找到的東西等於是書缺了好多字好多頁。希望第二次科考找到更多的東西,讓這個書完整。

滕吉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當時我在西藏進行重力場、磁力場、電磁波長測量和溫度場測量,還有用人工爆炸的辦法研究地質下面的物質屬性和結構,一共進行了9次爆炸,次次成功。我們通過古地磁的測量知道了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在什麼時間相碰在一起,得到了與外國人完全相反的結果。

Peter Molnar(國際著名學者)見到我的時候說,滕先生我不跟你客套,你先告訴我殼幔邊界的速度是多少,我告訴他的時候,他當場就跳起來,說自己是第一個知道這個數據的外人。

張以春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這次收穫很大,尤其在文布鄉,我們非常幸運地找到了很多化石,對今後研究、解決一些問題可能會有幫助。尤其是沉積學這塊,這次邀請鄭全鋒和羅茂兩位老師過來考察,從他們專業角度解釋一些地質現象,正好可以和採集到的化石有機結合,我覺得非常好。

青藏高原太大了,有很多的科學問題都沒有解決,不僅對我們研究的領域,對整個地球科學來講,它都是一本讀不完的天書。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後想來這裡也不一定能來得了,所以還是趁年輕的時候能幹一點就多幹一點。

張華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青藏高原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實驗室,但來之前還是有點擔心,畢竟有幾個工作點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真正來後也就比較放鬆了。後面看到一些比較好的剖面,包括沉積構造等,就是最早憧憬的那樣,感覺挺好。

6個字總結,那就是艱苦、團結、順利。我們沒經歷過第一次科考,但聽過一些老專家的故事。他們那時候比現在困難,現在我們一個車隊,還有卡車拉著補給物資,當時他們騎著馬或者一些牲口就去無人區。雖然時代不同、困難也不一樣,但當時那種探索精神、科研態度,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傳承弘揚得挺好的。

郄文昆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是我第三次來西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波三折。我的剖面最開始說因為保護區的問題可能去不了,然後等我們到那裡又有野犛牛非常危險,最後經過兩次踏勘,發現它實際上不是泥盆紀,是三疊紀的。但是並不是說沒有收穫,其實就是證明了北羌塘熱覺茶卡地區可能是沒有泥盆紀地層的,這對我們本身而言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新的認知。另外一個遺憾就是不能跟著大隊伍把整個行程走完。我的願望是看遠方更美的風景,看不同的山、不同的水和不同的人。

羅茂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覺得做這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還有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要勤奮。其實地質學不需要太多天賦,都是拼勤奮的水平,所以只要你足夠勤奮,對這個行業不排斥、有興趣,你就能夠做出你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成果。

這是我第一次來西藏,最大的收穫是青藏高原接納了我,通過這次野外科考之後,也可以把自己稱為一個青藏人,因為我也來青藏科考過。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團隊合作的默契度很高,以及成員之間這種互相幫助的氛圍,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好的。

鄭全鋒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要研究的兩個很重要的剖面剛好也在這次考察計劃中,一個是在熱覺茶卡晚二疊到早三疊那一段,發現腐殖煤,第二個在文布鄉那裡,發現了冰海沉積相巖石。我覺得不太好的基本上就忽略了,把工作重點放在一些好的重要的剖面。

這次還有科普任務。要把自己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出來,我覺得還是缺乏鍛鍊,以後要重視起來,科普對提升大眾這方面的水平還是很重要的。

對野外科考來說,最重要的是健康,然後就是要認真工作,尤其是做學術、做科研,要實事求是,否則對科學發展是一種傷害。

袁東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西藏這十幾年發展挺快的,拋開專業不講,覺得現在無論是拉薩還是我們去的一些剖面附近地區,發展很快,明顯不一樣。

這次科考也確實比較艱苦,但我們從來沒有打退堂鼓。來了就要把這個剖面幹好,不然你來幹嗎呢。做地質一手材料就是標本,你不可能等別人把標本送過來,你只有到野外自己去採,自己去爬山、測剖面、記錄、採樣,回實驗室處理,必須得吃苦。然後根據自己擁有的材料來寫文章、給別人講道理,不能誇大,這是做科研的誠信,實事求是。

相關焦點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青藏科考  尋找生命演化奧秘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  今年9月,新京報我們視頻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的獨家報導團隊,跟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的專家們一起見證了科考的整個過程,為科考系列科學傳播打造示範效應。這是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科考和新媒體融合報導傳播方式的首次探索創新。
  • 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原標題: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1991年深秋,在老一輩青藏科學家的帶領下,我有幸第一次踏上去西藏的路,開始了我20年的青藏科考與研究生涯。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多則一年七八次,少則一二次;最長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屈指粗算,至今去了近四十次,計約五百餘天。
  • 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蘭州辦公室昨成立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蘭州辦公室』在蘭州大學成立,既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蘭州大學攜手共同發展的見證,也是以姚檀棟院士為代表的傑出校友向母校110周年華誕的賀禮,更是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甘肅省委省政府和各兄弟單位對蘭州大學的信任與支持。蘭大校長嚴純華說。
  • 青藏土壤科考前線報導
    可是,你可曾想像,在那遍布雪山的青藏高原,也有這樣一塊號稱「西藏江南」的風水寶地,可以在「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020年8月16-17日,我們西線科考分隊一行9人,在分隊長劉峰老師和楊飛博士帶領下,深入藏東南林芝地區的墨脫縣城,探訪了一片「水稻土」。
  • 自主飛行機器人「雲雀」助力青藏科考,能抵禦7級大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穿越無人區,地質學家36天科考紀實:西藏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天書
    全文1300字,閱讀約需2.5分鐘 2020年9月,經過歷時一年的準備,時隔40年的青藏科考再度啟程,南京大學和中科院南古所地質古生物科考團隊穿越青藏高原無人區,進行了為期36天的青藏科考活動,從世界第三極獨特的人文與自然風光中
  • 青藏科考觀雲記丨觀天測地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地勢東低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青藏高原對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過去的50年中,高原氣溫平均上升速率約為每10年0.3℃,約為全球變暖速率的3倍。
  • 用心做到極致——青海土壤類型調查科考有感|青藏土壤科考前線報導
    」專題研究任務,從事土壤微生物學研究多年的我一直愧疚於在土壤分類學知識方面的欠缺,於是決定趁今年青藏科考之機,跟隨項目組張甘霖老師團隊一起開展青藏高原土壤類型調查科學考察,惡補土壤學知識。文/張麗梅來源:土壤時空公號(2020年8月11日)8月4日一大早,各小組的科考人員對預先郵寄到青海師大的科考物資進行了清點和分裝,看著擺滿一地的各式採樣工具、標本盒、樣品袋、記錄本、口罩、各種地圖和文件資料等物資,年輕的小夥子們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李老師和趙老師親自監督檢查確保各個小組物資配備齊全
  • 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西藏阿里8月28日電 題: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記者呂諾 王軍  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目前正在這裡進行。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人員承擔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任務圓滿完成
    為綜合評估區域土壤質量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青藏高原地區土壤-植被系統穩定發展及區域生態安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和諮詢建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任務「土壤質量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專題科考分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考察分隊於7月29日至8月14日,對藏西和藏南地區土壤理化性質進行了全面考察和樣品採集。
  • 青藏土壤科考前線報導(二):首個剖面,盡在掌握之中
    自湟源縣向南,經日月山再向龍羊峽方向前進,到達此次科考本小組預計觀測的第一個剖面。沿途自山坡底部爬升至高原面,又降至山坡中上部。景觀由亞高山草甸變為半固定沙丘又變為塔頭草甸,直至剖面處,景觀再次變為亞高山草甸。土壤類型也隨海拔變化,依次出現簡育幹潤雛形土(慄鈣土)、新成土(風沙土)、暗沃幹潤雛形土和幹潤均腐土(棕黑氈土和暗慄鈣土)。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陷過車也遇到過狼群2019年7月到8月,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歷時一個月,對青藏高原的色林錯流域和羊卓雍錯流域的多個湖泊進行了水質、湖泊沉積物等多項科學考察。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對這些湖泊進行全面探測,獲得了10個中大型湖泊的全面水深和水質數據,以及水樣和沉積物樣品。《高原測湖隊》短視頻的畫面,就拍攝於這次科考現場。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青海南-川西高山冰緣帶植物科考日誌五
    :2019年7月19日(星期五)科考地點:西藏昌都市路過類烏齊縣前往囊謙縣 今天我們的計劃是從昌都穿過類烏齊,打算夜宿囊謙。路上經過一段非常難走的盤山路,又窄又急全是土,且轉彎一個接著一個,真可謂驚心動魄,甚至有的路邊塌方後,狹窄的路直接消失了三分之一。更可怕的是,每一個轉彎處百米下的溝底都躺著歷經風雨形形色色的各種車輛殘骸(嚇得沒敢拍,慘不忍睹)。鏟車就在路邊,好像隨時準備清理滑下來的土石。這才相信以前老師們講青藏線多險多險,車禍多麼常見,看來以前這種舊土路更多。
  • 【文匯報】土壤學家,俯首傾聽青藏高原的喃喃低語
    確切地說,他們只是青藏高原上自帶氧氣、能量和光芒的一大群人中的一部分——來自中科院的消息說,從2017年8月19日開始,我國正式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2年來,10大科考任務漸次展開,涉及5大綜合考察區域,共有包括南京土壤所在內的60多個專題科考分隊為此奔走在青藏高原的冰川、湖泊、荒漠和草甸之間。
  • 亞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在一系列的「板塊運動」和隨之而來的「喜馬拉雅運動」中,以「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滄海桑田,蔚藍浩渺的大海成為了「世界屋脊」。其間,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叢林茂盛,但青藏高原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其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 孫鴻烈:青藏科考情未了—新聞—科學網
    1960年中科院組織的西藏綜合考察隊就是按照這一規劃開展的,1961年,孫鴻烈開始參與考察。出發前查閱了一些資料,孫鴻烈發現新中國成立前僅有的一些文章幾乎都是外國人所寫,這些人有探險家,也有科學家,所寫文章大多是記述式的,沒有系統的學術科研成果,更沒有什麼專著。
  • (科技)三江源國家公園冬季科考今日啟動
    新華社西寧12月21日電(記者王金金)記者從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了解到,由這家研究院牽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冬季科考21日啟動,科考將首次利用直升機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內長江源園區開展調查。據了解,在為期9天的科考中,科研人員將利用直升機搭載熱紅外成像儀、雷射雷達等設備,重點調查長江源頭、可可西裡等地冬季有蹄類動物活動、地區植被分布、水資源狀況,並採集糞便等地面生物樣本,為微生物單種測序和探索微生物資源的工業化應用提供數據支撐。目前,42名科考隊員及工作人員已抵達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
  • 武漢巖土所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2020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武漢巖土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同濟大學、四川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及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共7家單位聯合組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地質災害科考隊」,在四川省境內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地考察。武漢巖土所巖體工程多場耦合效應組張傳慶、朱勇、張寧、沈貽歡、葉金萍參加了此次科考活動。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流域中部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綜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