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有幸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項目「土壤質量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影響」專題研究任務,從事土壤微生物學研究多年的我一直愧疚於在土壤分類學知識方面的欠缺,於是決定趁今年青藏科考之機,跟隨項目組張甘霖老師團隊一起開展青藏高原土壤類型調查科學考察,惡補土壤學知識。8月3日,我和同事與張老師帶領的大團隊在青海師範大學匯合,進行了出徵前的籌備會和培訓會。會上,張老師對今年的科考目標和任務進行了總體安排,並著重強調了科考過程中的交通安全、人、財物和數據安全問題。趙玉國老師則從樣點布設、路線規劃、任務分配、數據和樣品採集要求、紀律要求、生活和工作經驗等進行了詳細說明。宋效東和多位年輕老師對小組分配、樣點分布和物資準備情況進行詳細介紹。李德成老師作了題為「土壤調查與採樣」報告,從土壤調查的內涵、調查方法、土壤系統分類和土層劃分的依據等方面進行了培訓。一下午的會議乾貨滿滿,我收穫良多,看著各位老師的精心策劃和事無巨細的交待以及整個團隊的高效組織,我不禁肅然起敬,暗自感嘆這不愧是國內最權威,也是唯一一支專業從事土壤分類和製圖研究團隊。
文/張麗梅
來源:土壤時空公號(2020年8月11日)
8月4日一大早,各小組的科考人員對預先郵寄到青海師大的科考物資進行了清點和分裝,看著擺滿一地的各式採樣工具、標本盒、樣品袋、記錄本、口罩、各種地圖和文件資料等物資,年輕的小夥子們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李老師和趙老師親自監督檢查確保各個小組物資配備齊全,我驚訝地瞪大了眼睛,暗想這些需要多麼精心的籌備和多麼密切的協作才能做得到。經過2個多小時的緊張裝車和簡短的出徵儀式後,張甘霖老師再三叮囑大家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規劃好樣點做好考察工作,並依依不捨地送別了科考車隊。圖1 科考隊出徵前的準備
充滿激情的科考隊員隨即踏上徵程,我們一行共11輛車迅速分頭駛向6個不同方向的樣點。當日下午,我跟隨李德成老師的車隊到達西寧湟源縣和平鄉的一個河谷地段,打頭陣的李老師觀察路邊情況並果斷選好一個斷面,判斷為具有石灰性的黑鈣土。很快,李老師和我們小隊的年輕小夥一起修出一個1.2米深的土壤剖面,李老師一邊進行石灰反應檢測和感觀檢驗,一邊給我們娓娓道來:「該地區為半乾潤氣候,植被生長良好具根系穿透較深,有機質豐富故顏色較深;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中為幹潤均腐土」。聽完李老師一番講解,從未系統學習過土壤學課程的我如醍醐灌頂,無數次在土壤學書本上看到過的母質、地形、氣候、生物幾大成土因素原來是這樣解讀的,如此活靈活現,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真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隨後,在我還在回味李老師的講解內容之際,訓練有素的小夥子們已快速地完成了剖面拍照、信息記錄和取樣工作,我們驅車繼續前行。車隊行駛到海南州共和縣境內的一個自然斷面時,李老師再次叫停讓我們下車,在我們走到斷面前時,李老師已經從坡上觀察返回,邊指揮著剖面挖掘邊向我們耐心講解:「這是典型的粟鈣土,母質同樣為黃土,地形為山前臺地(山下平坦似臺狀的地貌);此地屬於半乾旱氣候,降雨量小,水分不足以下滲,故表層和亞表層較溼潤,下層較幹;土壤粉粒多,土質硬實,植物根系扎入不深,有機質含量較低;這一段路途均為這一類型土壤」。看著此時的李老師,好像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望聞問切瞬間診斷出病因,更像一位慧眼識金的尋寶人。確實,在土壤人的眼中,這些泥巴何嘗不是寶貝呢。我又是一翻知識惡補,聽到和看到青藏高原也受黃土沉降影響徹底顛覆了我從前的認知。圖2 李老師在石灰性黑鈣土前講解(左)和慄鈣土剖面(右)
當我們取完慄鈣土剖面樣品繼續趕路到興海縣城時,已是傍晚時分,分頭考察的6支小分隊也圓滿完成當天的任務,滿載而歸匯集在賓館住宿。翌日一早,當我吃完早餐來到賓館大廳時,只見趙玉國老師、李老師及一群年輕老師圍著一堆地圖,激烈地討論著如何到達和覆蓋到這次科考預定的400多個樣點,各小隊該走哪路線覆蓋哪些點,研究生們則在認真清點著每個車上的裝備。看著他們認真投入的樣子,我禁不住感概,一支出色的研究隊伍原來是這樣開展工作的。討論結束後,我們的隊伍分成3條路線分別向青海東部-川西方向,青海中部-橫斷山方向和玉樹-林芝方向出發。我也隨吳華勇老師的車隊前往興海縣東邊的同德縣進行考察,沿黃河岸邊行走一段後徑直向陡峭的深山行駛。和前一日一樣,每駛到一定距離或看到典型的土壤類型,華勇果斷叫停車隊,帶著車隊裡的年輕夥伴幹練地挖掘剖面、劃分層次,大家分工明確,密切配合,緊張有序地進行剖面特徵描述、樣品採集、裝袋、貼標籤、環刀取樣、樣品分類裝車等流程,每個動作都那麼嫻熟和一絲不苟。由於環刀取樣不能破壞土壤結構,加上剖面堅硬,通常是最難的一個環節,看著小夥子們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個動作,感動之餘我不禁教育起同行的研究生:看他們在野外都能把每個一個細節都那麼認真對待,甚至比我們做分子生物學實驗還仔細,能做到這麼認真,沒有什麼是做不好的。當日我們順利完成了同德縣深山中草氈土和黃河岸邊慄鈣土的剖面調查和取樣,返程途中我和同事不禁感慨原來黃河水在這裡已經變混濁了,看來青藏高原也得為黃河的泥沙「負責」,並一路討論著黃河兩岸明顯不同的地質和地貌特徵,南岸山坡四處可見黃土堆積的影子,北岸山坡則是沉積層和黃土層交錯可見,不由遐想上億年前這片土地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黃河流經之地是何種景象,卻不得而終。圖3 同德縣境內草氈土(左)和慄鈣土(中)剖面及附近黃河水(右)
圖4 同德縣境內典型景觀
8月5日,我們和華勇的車隊驅車沿G214國道行駛,調查了沿途的薄黑氈土和薄草氈土樣點並向瑪多縣趕路,一路上大家不斷給我科普著什麼是黑氈土,什麼是草氈土,什麼叫洪積物什麼叫坡積物。看著周邊地貌、植被的變化和天氣的瞬息變化,真有種十裡不同天,十裡不同土的感覺。圖5 興海至瑪多途中天氣驟變
趕到瑪多縣城時,看天色還早,華勇果斷決定利用剩下的時間進黃河源區國家公園再調查一個樣點,以減輕第二天的壓力。馬上要進入國家公園,我滿心歡喜,充滿期待,顧不上不知不覺中已經襲來的高反頭痛,憧憬中國家公園內定是一碧千裡、野生動物歡快奔跑的大草原景象。等我們一行人到黃河源區國家公園管委會辦理了通行證,進入園區後我大失所望,看到的是坑坑窪窪的道路和草色發黃、沙地裸露的乾旱草地景象,草地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鼠兔洞。隨後趕來的李德成老師車隊選好一個河邊斷面,帶領大家進行了寒鈣土剖面的調查,並給我們講解了這個地區寒鈣土的成因和特徵:這裡的氣候寒冷乾旱,並處於坡前平臺,腐殖質層薄,根系不夠發達,有機質少,有鈣積層,有明顯的黃土沉積和坡積物堆積過程。聽完他的講解,我對看到的草地景象有所釋懷。圖6 黃河源國家公園內寒鈣土調查取樣
當天晚上,我們入住海拔4200m的瑪多縣城,高反之下我幾乎一夜無眠,第二天早餐時發現同行的夥伴和司機張師傅也都有明顯高反。早餐後,我們的車隊再次進入黃河源區國家公園,一路塵土飛揚,天色陰沉,激烈的頭痛加上路邊到處亂串的老鼠(實為鼠兔),心生厭倦,偶爾看到一兩隻一掠而過的大鷹和野驢時暫且能緩解一下情緒,心中一直念叨李老師到底要帶我們去哪裡,怎麼還沒到。好不容易行至扎陵湖附近,車隊終於停下,原來是李老師坐的車爆胎了,匆忙中大家把車中的物品移到另一輛車上,留下司機和一位同學處理這輛車,我們繼續前行。隨後,李老師安排了華勇的車隊在半路和分岔路上調查寒鈣土和草甸鹽土,並以帶我們去尋找黃河的最源頭和那邊風景很美為由激勵我們繼續前行。張師傅忍著頭痛小心翼翼地開著車,200km的路程走了6個多小時,最終我們到達扎陵湖的終點附近。半路上我接受了同事的建議吃了感冒藥來緩解頭痛,到達時頭痛明顯緩解,看著從遠處不知哪座山上流下的清澈見底的溪流滋潤著草地,匯入扎陵湖,天空也撥雲見日,心情瞬間豁然開朗。當李老師指著溪流對面的一片草地告訴我們那就是我們要調查的泥炭土時,莫名有種跨越千山萬水就為這個泥炭土而來的感覺。因溪水擋住了去路,我們不得不坐上皮卡車硬衝了過去,緩慢走到一個斷面前,開始了泥炭土剖面調查和取樣。同樣,李老師邊幹活邊如數家珍般地給我們講解了泥炭土的成因、特徵:此處為山間平地,長期積水,植被茂密,根系分解緩慢,有機質豐富,剖面上層主要為活根系,第二層為活根和死根的交織物,第三層為厭氧作用下形成的腐殖質層,最下層為母質層,但和上層土壤的形成關係不大,上層土壤主要受衝積物影響形成。調查完畢,大夥還齊心協力挖掘了兩個大型原狀土樣用於標本製作,並步履維艱地抬到皮卡車上,雖然艱辛,大家都非常欣慰完成了這個任務,欣然上車往回趕路。回程的路上,陽光撒滿了連綿起伏的山脈和草原,碧藍如洗的天空和片片白雲把沿途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映襯得宛如高原明珠,景色似乎比來時美了很多。我們又一路惋惜黃河源頭的水原來是這般清澈,奔流不遠卻已變渾濁。夕陽西下,除了滿目皆是的老鼠外,偶遇幾隻藏羚羊和野驢在草原上歡快地奔跑,湖邊也多了更多鳥兒的身影,頓覺無限生機,想到這一天內兩次遇到巡邏警察嚴格檢查和國家公園建設中正在執行的多個生態環境保護和草地恢復措施,我不禁充滿期待,希望幾年後能再訪此地,想必將會是另一番更美的風景。夜幕之下,我們仍然行駛在起伏不平的土路上,看到遠處有燈光時,手機才有了信號,收到華勇車隊信息說他們因沒有合適的斷面不得不在平地挖坑做剖面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剛走到我們前方不遠處,我們一行人到達酒店時,已是晚上10點多。圖9 在草原上奔跑的藏羚羊
次日清晨,我離開科考隊伍坐上瑪多開住西寧的大巴,踏上返京的旅途。科考隊也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在瑪多郵寄完樣品後,李老師和華勇的隊伍將趕往下一個地區,其他隊伍則已經分布在玉樹和橫斷山地區繼續緊張的工作,他人還將繼續考察一個多月。張甘霖老師不時在和大家熱烈地討論著某個剖面應該怎麼分類,哪些區域會出現哪種土壤類型,並一再交待大家要將不同類型土壤分布的邊界更精細地勾勒出來,糾正過去土壤地圖中模糊和不正確的地方。一路上我感慨萬千,欽佩之情油然而生,為了摸清青藏高原每個區域的土壤類型和資源,這個團隊孜孜不倦,像川流不息的黃河水一樣奔騰向前,力圖踏遍青藏高原的每個角落,用心將土壤調查工作做到極致,必將向世人交出一張完美的地圖。這些天中,青海師大的趙霞老師一身幹練,帶著幾位同學跟著車隊採樣、記錄並不斷給科考隊提供便利。走在我們前面的北師大土壤侵蝕科考隊的魯瑞潔老師一路給我遠程科普青藏高原土壤侵蝕的情況。西寧出發前西北高原生物所的周華坤老師給我系統介紹了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和恢復治理的情況以及草地黑土灘現象等等。這些都讓我收穫了寶貴的知識,我更時時被大家執著敬業的精神所感動,希望我和我的學生也能學習和發揚。同時,我也深信在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政府、大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定能守住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地和綠水青山。圖10 黃河源區國家公園內土壤凍融侵蝕(左)和草地黑土灘及鼠兔洞情況(右)
原文責任編輯:徐佳
更多好書,長按識別二維碼了解
聯繫我們請加13719364476微信號(或發郵件至1499963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