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身心發展近年一直是學前教育專家們研討的方向。而幼兒語言能力初期的發展,則是從1.5歲開始。傳統的語言活動,往往以簡單的口語對話開始,發展為兒歌古詩古文的朗誦。而隨著教育走向國際化的腳步,幼兒語言活動的內容也變得豐富起來。繪本就是目前最為主流的一項。今天,我們就繪本在幼兒語言活動中的作用和如何充分發揮繪本的教育用途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繪本是以圖片為主,搭配少量的文字,甚至完全不搭配文字,符合兒童自身成長特點的,通過圖片來描述故事的兒童讀物。圖片是繪本的發聲,而文字只是圖片的輔助。
1.繪本閱讀可以幫助幼兒提升思維能力。
根據研究表明,人類的記憶方式優先使用圖片記憶。這也就是說,對比文字數字,幼兒更容易記住圖像和色彩。繪本難易程度不一,其色彩也或絢麗或單純,圖像也風格迥異。可是,絲毫沒有影響幼兒對繪本的喜愛。甚至很多幼兒在經過反覆慣性訓練,可以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能準確地找到幼兒教師描述的繪本頁面。我們都知道,語言邏輯的縝密依靠的是自身強大的思維能力。而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需要自行提取圖片信息,同時吸收幼兒教師閱讀文字的音,在幼兒的大腦中進行加工整理,形成圖音的整合。而這一過程,正是幼兒大腦中思維的一次構建提升過程。
2.繪本是說與識的紐帶。
語言活動是幼兒身心發展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識字,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作為語言傳播的工具,文字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識字量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幼兒對閱讀書寫的興趣。繪本通常以基礎、簡單、容易辨認的文字作為主要文字信息,幼兒可以在幾次聽讀之後,進行準確的複述,甚至指讀識認,奠定了幼兒自身口語化向書面化轉變的基礎。
3.繪本中藏著許多的世界名作。
很多繪本中包含了國內外名家的畫作,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比如今年某出版公司引進的兒童繪本《蜜蜂》,裡面不僅包含了名畫,甚至還有文明世界的壁畫內容,是很好的歷史學習資料。
而這些作品,往往非常不起眼地藏在書中的某一角落。需要幼兒仔細的觀察和尋找。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觀察力與藝術鑑賞力無疑得到提升。同時,藝術的鑑賞力,需要長期的薰陶和渲染。長此以往,幼兒品格中的堅持,也可以被很好的發掘出來。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家長和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拆解繪本,帶領幼兒進行深度閱讀,最大限度的使用繪本。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幼兒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素質。
市售的繪本琳琅滿目,幼兒教師要通過試讀和分析,去辨別繪本是否適合幼兒。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具備一定的繪本知識,也需要幼兒教師了解幼兒成長的自然規律。在引導閱讀與講解的過程中,幼兒教師的自身素養也面臨很大的考驗。所以,在引導幼兒閱讀之前,我們需要做好準備工作,提前熟讀繪本內容,多途徑了解繪本的創作背景和著作者的意圖。幼兒教師需要根據幼兒不同年齡特點,設計幼兒喜歡的繪本遊戲,調動幼兒積極性,吸引幼兒自覺參與教學活動。
2.幼兒教師要注重啟發式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教師要注意啟發幼兒,引導幼兒養成發現問題的習慣,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通過閱讀繪本,提高幼兒的圖片理解力,對內容的感悟力。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幫助幼兒反覆提出問題,並努力自我尋找問題答案。通過引導啟發,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幼兒時期,是學習方式方法構建的時期。幼兒教師的合理引導,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單純地接納成人所告知的一切。大腦的充分運用,才能幫助幼兒構建自身的學習系統。
3.開放的問題有利於幼兒思維的發散。
在繪本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善於使用開放性的問題進行提問,比如,講解繪本《彩虹色的花》時,幼兒教師可以使用「彩虹色的花瓣都去了哪裡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並且,不要設置固定的答案,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鼓勵幼兒開動想像,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反覆提不同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質疑。
4.學習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基礎。
繪本中,經常會使用情景對話。在組織閱讀時,幼兒教師可以使用道具,變換語調,搭配豐富的肢體語言,吸引幼兒注意力,儘量做到讓幼兒有身處其中的感覺。同時,要根據幼兒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力爭做到幼兒的注意力不轉移,學習興趣不低落。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以幼兒為基礎,選擇匹配幼兒年齡段的繪本作為教材,教學計劃設計上要考慮到整體幼兒,做到多引導,少陳述,及時回答。鼓勵幼兒敢表達,敢質疑。有計劃地引入繪本延伸的知識內容。幫助幼兒愛上閱讀,愛上繪本。通過繪本教學,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