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五集*
(本文共829 字,閱讀大約 3分鐘)
1.曾子孝親故事兩則
04:42來自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孝著稱。關於孝,他有兩個很著名的典故。
孔子說:「參也魯。」說明這個曾參是很魯鈍的,不是很聰穎,從其中的一個典故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有一次,曾子和父親在一起除草。應該把草給鋤掉,他卻把苗給鋤掉了。曾子的父親看到了就非常生氣,在盛怒之下拿著鋤頭就打了曾子一下。曾子毫不迴避,被父親這一打就昏倒在地了。他醒來之後,也怕父親因為一時盛怒,為自己下了重手而後悔,所以為了讓父親安心,就「撫琴而歌」,意思是說,您看我什麼事都沒有,您不用擔心。曾子的這個行為被孔子聽到了,孔子就很生氣,對弟子們說:「你們去告訴曾參,他從此以後不是我的學生了,不要再來見我了。」
曾子雖然知道老師很生氣,不想見自己了,甚至不要自己當學生了,但是他依然很恭敬,還是要去向老師請教,說:「我這樣做認為已經是盡到孝道了,但是為什麼老師還不要我呢?」孔子就說:「如果你的父親在盛怒之下,一不小心下手太重把你打死了,那就會讓別人都議論他,說這個父親連自己的兒子都給打死了,真是太沒有仁愛之心了。
你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真正地為父親好,而是會陷父於不義之中。」於是就告訴曾子以後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應該是「大杖則走,小杖則受」,如果父親拿的是小柳條這樣的小東西,不是很重,那你就可以接受;如果拿的是鋤頭這樣很重的東西,那你就趕緊溜走。曾子從這裡才知道孝並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一味地順從父母還可能會陷父母於不義。
另一個關於曾子孝的故事,我們從中也會深深地受到啟發。曾子的母親一個人在家裡,曾子出去了,恰好有朋友來找他。因為古代的交通不是很便利,這個朋友可能是走了很遠的路。曾子的母親也很有仁慈之心,為了讓曾子知道家裡有人來了,在情急之下,就把自己的一個手指咬破了。曾子是一個孝子,心中時時刻刻惦記著母親,所以母親一咬手指,他的心就痛了一下,他馬上就知道,母親在家裡有事了。中國人有句話說「母子連心」,他就趕緊往家趕,趕到家裡才知道,母親安好,只是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想讓他知道。
--------------------正體--------------------
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孝著稱。關於孝,他有兩個很著名的典故。
孔子說:「參也魯。」說明這個曾參是很魯鈍的,不是很聰穎,從其中的一個典故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有一次,曾子和父親在一起除草。應該把草給鋤掉,他卻把苗給鋤掉了。曾子的父親看到了就非常生氣,在盛怒之下拿著鋤頭就打了曾子一下。曾子毫不迴避,被父親這一打就昏倒在地了。他醒來之後,也怕父親因為一時盛怒,為自己下了重手而後悔,所以為了讓父親安心,就「撫琴而歌」,意思是說,您看我什麼事都沒有,您不用擔心。曾子的這個行為被孔子聽到了,孔子就很生氣,對弟子們說:「你們去告訴曾參,他從此以後不是我的學生了,不要再來見我了。」
曾子雖然知道老師很生氣,不想見自己了,甚至不要自己當學生了,但是他依然很恭敬,還是要去向老師請教,說:「我這樣做認為已經是盡到孝道了,但是為什麼老師還不要我呢?」孔子就說:「如果你的父親在盛怒之下,一不小心下手太重把你打死了,那就會讓別人都議論他,說這個父親連自己的兒子都給打死了,真是太沒有仁愛之心了。
你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真正地為父親好,而是會陷父於不義之中。」於是就告訴曾子以後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應該是「大杖則走,小杖則受」,如果父親拿的是小柳條這樣的小東西,不是很重,那你就可以接受;如果拿的是鋤頭這樣很重的東西,那你就趕緊溜走。曾子從這裡才知道孝並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一味地順從父母還可能會陷父母於不義。
另一個關於曾子孝的故事,我們從中也會深深地受到啟發。曾子的母親一個人在家裡,曾子出去了,恰好有朋友來找他。因為古代的交通不是很便利,這個朋友可能是走了很遠的路。曾子的母親也很有仁慈之心,為了讓曾子知道家裡有人來了,在情急之下,就把自己的一個手指咬破了。曾子是一個孝子,心中時時刻刻惦記著母親,所以母親一咬手指,他的心就痛了一下,他馬上就知道,母親在家裡有事了。中國人有句話說「母子連心」,他就趕緊往家趕,趕到家裡才知道,母親安好,只是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想讓他知道。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