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1.關注,持續更新。
2.本文已開啟原創保護,任何形式的抄襲、搬運、截取等等都是侵權行為。
3.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告知刪除。
這是一篇註定要挨罵的文章,寫完之後,不敢發出來,因為凡是直擊痛點的問題,往往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你懂得。於是,放了一個月,思來想去,最後還鼓起勇氣,把它發出來,實在難受,不吐不快。
我並不是想爆料什麼內幕,只是想讓現實更加美好。
從教20年,在教育圈裡絕不能算是老教師,根本沒有資格談論教育圈的「尖銳問題」。可是,20年來,送走了9屆畢業生,有些學生教了兩、三年,還有的只教了一年。無論時間長短,每一屆都要與多位教師合作,目標是共同努力,教好一個班。
可是,現實並非如我所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打造優秀班級的情況雖有過幾次,但是太少。(以前的合作夥伴,真的很抱歉)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老師不優秀,反而我自己所教學科的成績,往往是班級的六個學科中最差的。正因如此,我才想寫這篇文章,給自己的不優秀找個臺階吧。
不繞彎子了,直接說吧。
我的意思是說,很多中學老師的內心,絕對把自己所教學科的成績放在第一位,多多少少也會關心所教班級的總成績,往往並不關心這個班級的其他學科的成績是否很差,是否影響了班級的總成績。換句挨罵的話:我的科目考好了我光榮,你考差了,關我什麼事——各自為戰,缺乏團隊精神和配合意識。
比如(或是假設),現在有六位老師共同教一個班級,理論上來說,各個學科互不影響,按照課表安排,各上各的課,相安無事。但從實際上來說,學生的成績是多個學科的總和,學生只有把多個學科都學到了一定水平,總成績才能好。如果有瘸腿學科,根據木桶理論,學生的總成績很難說「好」。
相應的,六個學科的教學應該齊頭並進,對學生才是好事。
而實際上,每個學生都要應對六個學科的教學,面對六位老師不同的教學安排,除了上課,還有「自習、課餘、周末和假期」四塊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每個科目有很多練習,需要時間完成,有些科目,需要花費一些時間,記憶大量知識,而往往課表上分給各科的時間有限,各科都不足以完成學習任務。所以,「學生自由支配的四塊時間」就成了老師們爭搶的「肥肉」。
無論家有初中生還是高中生,如果你問孩子,你各科的作業都能做完嗎?孩子的回答往往是:不能。你可能會問:那麼多自習時間還不夠用嗎?孩子會說,每一科都認為自己布置的任務不太多,可是六科放到一起就受不了了。
這就是事實——每個老師都能看到「肥肉」,我不啃一口,別人就會多啃,我憑什麼不啃?有些學校為了避免出現「爭搶肥肉」的不良競爭,把學生的自習時間進行了嚴格精細的分配,似乎能夠緩解爭搶的局面,可是,仍然會有人進行爭搶或「變相爭搶」:
自習是大家的,你能用,我為什麼不能用——這就是大多數老師的內心獨白。有些老師只管布置所教的學科作業,告訴學生收繳作業的截止時間和不交作業的嚴厲懲罰,至於學生用什麼時間做,老師非常清楚,但絕對不說。或者就是在課堂上提問,只要沒有回答上來,要麼站到教室後面,要麼站到教室外面,每個學生都膽戰心驚,把課外能用的時間都用到這個科目上,否則就會被「說一不二」的鐵腕老師重罰。
很多學校都有一定時間的午休,或者每周都有一到二次短暫的活動休息時間,主要是想讓學生們解決生活上的後顧之憂,洗洗衣服,洗洗頭,整理內務。現實是,有一些同學怕被老師懲罰,為了完成作業,只能「廢寢忘食」,午休不休息,吃飯很迅速,衣服一般不在學校洗,至於洗頭,算了,忍一忍吧,周末回家了再解決這些問題,把這些時間都騰出來,完成「強勢學科」的作業,否則會被重罰的。
為了能延長每節課的時間,有一些老師總是提前上課5分鐘,推遲下課5分鐘,每節課又多出來10分鐘,如果一個班級的每個老師都這樣做,學生連課間去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更有甚者,對學生宣布規定:比老師晚進教室的,都算遲到,遲到的後果就是罰站,甚至不讓聽課。學生怕遲到,乾脆忍著不上廁所。
大多數中學生,尤其是高二高三學生的周末時間很短,加上來迴路途的奔波,周末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可是各科老師又看到了這塊「肥肉」,周末布置一堆作業。有無數次學生告訴我,周末比平時在學校還累,摘抄筆記十幾頁,卷子好幾張,為了完成作業,周末也要寫到晚上12點以後,周末回家不是休息,是補作業。
說實在的,在外行看來,這樣的老師是多麼的敬業,應該得到嘉獎。可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會真的喜歡這些老師嗎?學生會認為這些老師優秀嗎?
看到這裡,或許您會問一連串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難道學校的領導不知道嗎?難道沒有什麼措施解決嗎?
任何考評機制都是一把雙刃劍——考評能夠督促後進,表彰先進。體制內的人都知道,各種評價是必須的。我們也知道,任何評價機制都有弊端,好的評價機制應該是儘可能規避弊端,儘量全面、客觀、公正、公正。
當然,考評機制考評出來的是教師的「業績」、「尊嚴」、「收入」、「榮譽」、「能力」等等,如果和『「職稱晉級」掛鈎,考評的作用就更大了,甚至影響教師的職業前途。
現實中,很多評價機制的通病是:只評價結果,而忽視過程。
只要結果好,過程沒人關注你採用了什麼方法,更沒有人計算你的「投入和收益」是否成比例。只要看透了這一點,其實已經完全明白了「爭搶時間」、「不良競爭」的原因了。
教育體系的評價機制,在任何人看來,考試成績絕對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而且是決定性因素。
好成績才是硬道理!
大多數學校採用的考評成績的方法是相似的,都傾向於單一的考評成績(注重結果),成績的好壞基本上等於教學水平的高低、收入的高低、地位的高低。沒有人關注你,「成績第一」的背後擠佔用了多少不屬於自己的時間(忽視過程),更沒有人去查,你採取了什麼並不光明磊落的手段。或者說,對某個學生而言,一科特別優秀,往往是以犧牲其他科目為代價的,沒有均衡發展,對總結成績的提升沒有任何好處。
內心獨白:制度如此,我也很無奈!我不這麼拼命的努力工作,沒有安全感!
一個班要是有一個「強勢」的老師,這個班基本上就好不到哪去了。
一個班要是有兩個「強勢」的老師,這個班基本上就廢了。
六個學科齊頭並進,才是一個班級優秀的基礎。
為了規避上面的弊端,有些學校採取而所謂的「捆綁考核」或「綜合考核」,初衷是好的,目的是讓一個班級的所有老師形成團隊,形成合力,為班級總成績努力。「班級成績好,每個老師都光榮」的想法,在現實中是沒有價值的,是極其冒險的,因為就普通教師而言,這個班級的總成績並不是我一個人決定的,我也決定不了,乾脆,退而求其次,我抓好我的學科,這才是根本。萬一班級總成績差了,至少我的學科成績不差,不至於被「評價機制」打壓或淘汰。
在考評機制的影響下,每個人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天都在考慮如何提高自己學科的成績,而不是考慮這個班級其他學科還很差,我應該讓出一些時間,提高其他學科的成績。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從性格上來說,十分上進,十分要強,十分強勢,有先必爭,有爭必先。換句話說,只要大家做同一件事情,必須要分個「好中差」,而自己必須做到「好」。
即使有些人天生的性格並非如此,但是,長時間接觸「強勢」的老師,要麼被薰陶感染,要麼被逼無奈,只能模仿,不然的話,沒有時間做保證,無論你教學水平多高,你的教學成績也不會好,如果與「強勢」的老師同教一班,三年時間,「你若不成長,必然會淘汰」——不是制度淘汰了你,而是某些人淘汰了你,你絕對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鬱悶。
所以,說到底,在競爭和制度的壓力下,成績的競爭基本上淪落為「性格」競爭,脾氣好、性格溫順的老師,大多數都有說不出的苦。學生也很無奈,哪個老師手段強硬,就先完成哪個老師的作業。每個學校都有所謂的「牛人、能人、常勝將軍」,他們對待工作的盡職盡責、敬業奉獻,確實應該點讚。可是,我們不能只看到結果,忽視過程。
20年來,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課堂上發現學生做其他學科的作業,問其原因,幾乎理由一致:交遲了會被嚴厲的懲罰。學生為了不被懲罰,只能冒險,「欺負」性格溫順的老師。
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班主任本來應該是班級所有老師的協調者、組織者,應該站在大局的高度,為整個班級謀劃,提升班級的弱勢學科,提升班級的總體成績。但是,有些班主任,也因為壓力太大,往往會藉助班主任的身份和權威,變本加厲的為自己所教學科搶佔時間,不會顧及其他學科老師的感受。
我不想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太冒險了。我只想說,它有點像皇帝的新裝或者禿子頭上的蝨子,你懂得。
肯定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些措施的初衷非常好,可實施起來太難了。痼疾難除啊!
比如前面提到的「捆綁考評」——班級總成績如果考好了,每個老師都榮耀。可實施的時候,每次考試成績公布,並不是只公布班級總成績,各個學科的分析數據詳盡無比,每個人都能看到,所有的人都會不自覺的關注自己的學科成績,比第一名差多少,比平均分高多少,我完成指標超額多少人等等,只有班主任才會關注班級總成績。氛圍如此,你奈我何?!
盡職盡責應該點讚,不擇手段爭搶時間!
惡性競爭有失體面,老師學生叫苦連天!
其實說到底,還是觀念的問題——如果普通教師和學校領導雙方的觀念都統一到了一個高度,這個問題其實就已經解決了。只要兩方有一方不能提升觀念,出現錯位,現狀就仍然會維持下去。
老師們,教育不是只有成績,教師的眼裡不能只有成績,更有情感的融合——理解學生疾苦,體諒同事難處,相互合作協調,成績水到渠成。
如有同感,敬請留言。如有得罪,歡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