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
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也不捨得幹;
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一:父母的過度保護,是一種傷害
作家清風曾經講過一個23歲男子活活餓死在家中的真人真事。
這件事發生在2010年,這個叫楊鎖的青年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但卻懶到了極點。
「他從來不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村裡人給他的肉、菜,他都掛在屋簷上,一直放臭也不做來吃。」
「吃到一頓飽飯後,他就一直睡,有時能睡一兩天。餓到不行的時候,他再出門討飯吃。」
與其說他是餓死的,不如說是懶死的,更不如說是被父母嬌慣死的。
楊鎖小時跟隨父母出門,父母不是抱著就是背著,8歲時還把他放在擔子上挑著,捨不得讓他走路。
父母怕孩子累著,從小到大未讓楊鎖做過任何家務。父親因為肝病去世後,母親仍然對他寵愛有加,依然捨不得讓他幹活。
父母的溺愛,讓他習慣了安逸,再也吃不得一點苦。
因為吃不了學校的苦,楊鎖初中未讀完就退學在家,退學後的楊鎖整天無所事事,不出去打工,也不學一點本領,只是在家吃了睡睡了吃。
甚至就連飯,也要身體有病的母親幹完農活後回來做給他吃。
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讓他習慣了退縮,無法在身體和心智上得到及時的鍛鍊和成長,以致再也沒有一點生存能力。
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
失去了依靠的楊鎖,早已經沉溺於舒適安逸的生活,只願意懶在家裡,最終餓死在家裡。
楊鎖也許幸福過,但他的幸福也僅限於童年,然後就被自己的父母活活的殺死。
他的悲劇讓人深思,過度保護,原來是一種不加商量的傷害,一種不容質疑的控制。
習慣了被呵護的孩子,不知道這人世間更多的是風雨。
習慣了安逸的孩子,在舒適區裡成了廢人,沒有一點能力。
但是父母之於子女來說,終究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總有一天要說再見,到那時如何要讓他面對人生的坎坷和顛沛流離。
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試錯
前兩天,發小慧慧找我哭訴。說都工作了,父母還總管著她。這樣下去,感覺自己一直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確實,慧慧當從小就養尊處優,父母對她非常寵愛,基本上她想要什麼,都可以及時滿足,在物質方面沒有過短缺,但同時父母對她的管制也特別多。
從小到大,慧慧的媽媽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
學校組織郊遊,只有慧慧沒去,因為她媽媽說怕她磕著,碰著。
旅遊、實習這些活動是想都別想。
更是沒進過廚房,沒做過家務,因為慧慧媽媽覺得女兒要「不佔煙火氣」
後果顯而易見,從小慧慧的個性就有些怯弱,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上大學時,宿舍查衛生需要宿舍長幫疊被子;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現在步入社會,又陷入了嚴重的自我否定中,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像我發小這樣的孩子很多,父母不願意放手讓他們成長,所以沒有太多的試錯機會,現實感比較弱,就會出現空虛無力、情緒沮喪,孤獨和冷漠的情況。
很多父母說,我們成年人正因為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以才要告訴孩子,儘可能讓他少受罪、少碰壁。
這種以保護孩子為出發點的觀點當然是沒問題的,但父母們大大地忽略了一個事實:
一個兒童的心智發育與發展,一定是在他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以行為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的,而不是由別人通過語言教育來達成的——試錯,是孩子行為實踐的核心內容。
就像沒有哭過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難過,沒有笑過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快樂。
孩子不犯錯,就分不清對錯,也無法形成經驗儲存在自己的記憶系統中。
父母以孩子不懂、沒有經驗為由,替代孩子去實踐他們的生活,剝奪了孩子長大的機會,妨礙了孩子的自由生長,
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自然會產生諸多問題。
三:有遠見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苦
前段時間,出身豪門的霍啟剛在微博上曬出一組照片:
他和太太郭晶晶帶著兒子霍中曦到農田體驗插秧,並配以文字:
現在的孩子成長在幸福的年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照片中他們一家三口頂著烈日,挽著褲腿,站在滿是汙泥的稻田裡插秧。
辛苦勞作之後,吃的是村民家裡最平常的農家菜,但三個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霍啟剛夫婦不僅捨得讓孩子吃苦,現實中他們也稱得上豪門世界裡的一股清流:
霍啟剛的身上沒有豪門公子的做派,有記者經常看到他挎著環保袋和妻子一起逛超市。
霍啟剛搬家時,還被偷拍到所有的行李裝在一個接地氣的編織袋裡;
妻子郭晶晶好幾次被偷拍逛地攤,甚至連出席中國國慶節大閱兵這種重大場合,她頭上扎的是售價五毛錢的發圈。
有人說:沒想到,豪門生活與我想像的竟然如此不同,他們豪的不是生活,而是教育。
而他們的兒子霍中曦,常年穿著兩百元左右的鞋子,這樣的鞋子也是普通家庭孩子的裝束。
身為豪門的後代,霍啟剛的兒子終究會繼承家族龐大的資產,他可能不再需要通過吃苦來獲取巨額財富。
然而霍啟剛夫婦的教育,為兒子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意在使他今後成長為一個低調務實的人,而不是只會揮霍的紈絝子弟。
或許是多數父母的童年經歷了太多艱辛,他們總是希望給予孩子一切最美好的東西。
殊不知,世界上最值得擁有的,是健全的人格、優秀的品質,而這些只有讓孩子學會吃苦才能獲取。
讀完覺得有幫助,分享轉發給更多的人,願每個孩子都能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