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有遠見的父母,懂得讓孩子吃苦

2020-09-26 機器橙

有句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

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也不捨得幹;

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一:父母的過度保護,是一種傷害

作家清風曾經講過一個23歲男子活活餓死在家中的真人真事。

這件事發生在2010年,這個叫楊鎖的青年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但卻懶到了極點。

「他從來不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村裡人給他的肉、菜,他都掛在屋簷上,一直放臭也不做來吃。」

「吃到一頓飽飯後,他就一直睡,有時能睡一兩天。餓到不行的時候,他再出門討飯吃。」

與其說他是餓死的,不如說是懶死的,更不如說是被父母嬌慣死的。

楊鎖小時跟隨父母出門,父母不是抱著就是背著,8歲時還把他放在擔子上挑著,捨不得讓他走路。

父母怕孩子累著,從小到大未讓楊鎖做過任何家務。父親因為肝病去世後,母親仍然對他寵愛有加,依然捨不得讓他幹活。

父母的溺愛,讓他習慣了安逸,再也吃不得一點苦。

因為吃不了學校的苦,楊鎖初中未讀完就退學在家,退學後的楊鎖整天無所事事,不出去打工,也不學一點本領,只是在家吃了睡睡了吃。

甚至就連飯,也要身體有病的母親幹完農活後回來做給他吃。

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讓他習慣了退縮,無法在身體和心智上得到及時的鍛鍊和成長,以致再也沒有一點生存能力。

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

失去了依靠的楊鎖,早已經沉溺於舒適安逸的生活,只願意懶在家裡,最終餓死在家裡。

楊鎖也許幸福過,但他的幸福也僅限於童年,然後就被自己的父母活活的殺死。

他的悲劇讓人深思,過度保護,原來是一種不加商量的傷害,一種不容質疑的控制。

習慣了被呵護的孩子,不知道這人世間更多的是風雨。

習慣了安逸的孩子,在舒適區裡成了廢人,沒有一點能力。

但是父母之於子女來說,終究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總有一天要說再見,到那時如何要讓他面對人生的坎坷和顛沛流離。

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試錯

前兩天,發小慧慧找我哭訴。說都工作了,父母還總管著她。這樣下去,感覺自己一直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確實,慧慧當從小就養尊處優,父母對她非常寵愛,基本上她想要什麼,都可以及時滿足,在物質方面沒有過短缺,但同時父母對她的管制也特別多。

從小到大,慧慧的媽媽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

學校組織郊遊,只有慧慧沒去,因為她媽媽說怕她磕著,碰著。

旅遊、實習這些活動是想都別想。

更是沒進過廚房,沒做過家務,因為慧慧媽媽覺得女兒要「不佔煙火氣」

後果顯而易見,從小慧慧的個性就有些怯弱,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上大學時,宿舍查衛生需要宿舍長幫疊被子;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現在步入社會,又陷入了嚴重的自我否定中,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像我發小這樣的孩子很多,父母不願意放手讓他們成長,所以沒有太多的試錯機會,現實感比較弱,就會出現空虛無力、情緒沮喪,孤獨和冷漠的情況。

很多父母說,我們成年人正因為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以才要告訴孩子,儘可能讓他少受罪、少碰壁。

這種以保護孩子為出發點的觀點當然是沒問題的,但父母們大大地忽略了一個事實:

一個兒童的心智發育與發展,一定是在他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以行為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的,而不是由別人通過語言教育來達成的——試錯,是孩子行為實踐的核心內容。

就像沒有哭過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難過,沒有笑過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快樂。

孩子不犯錯,就分不清對錯,也無法形成經驗儲存在自己的記憶系統中。

父母以孩子不懂、沒有經驗為由,替代孩子去實踐他們的生活,剝奪了孩子長大的機會,妨礙了孩子的自由生長,

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自然會產生諸多問題。

三:有遠見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苦

前段時間,出身豪門的霍啟剛在微博上曬出一組照片:

他和太太郭晶晶帶著兒子霍中曦到農田體驗插秧,並配以文字:

現在的孩子成長在幸福的年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照片中他們一家三口頂著烈日,挽著褲腿,站在滿是汙泥的稻田裡插秧。

辛苦勞作之後,吃的是村民家裡最平常的農家菜,但三個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霍啟剛夫婦不僅捨得讓孩子吃苦,現實中他們也稱得上豪門世界裡的一股清流:

霍啟剛的身上沒有豪門公子的做派,有記者經常看到他挎著環保袋和妻子一起逛超市。

霍啟剛搬家時,還被偷拍到所有的行李裝在一個接地氣的編織袋裡;

妻子郭晶晶好幾次被偷拍逛地攤,甚至連出席中國國慶節大閱兵這種重大場合,她頭上扎的是售價五毛錢的發圈。

有人說:沒想到,豪門生活與我想像的竟然如此不同,他們豪的不是生活,而是教育。

而他們的兒子霍中曦,常年穿著兩百元左右的鞋子,這樣的鞋子也是普通家庭孩子的裝束。

身為豪門的後代,霍啟剛的兒子終究會繼承家族龐大的資產,他可能不再需要通過吃苦來獲取巨額財富。

然而霍啟剛夫婦的教育,為兒子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意在使他今後成長為一個低調務實的人,而不是只會揮霍的紈絝子弟。

或許是多數父母的童年經歷了太多艱辛,他們總是希望給予孩子一切最美好的東西。

殊不知,世界上最值得擁有的,是健全的人格、優秀的品質,而這些只有讓孩子學會吃苦才能獲取。

讀完覺得有幫助,分享轉發給更多的人,願每個孩子都能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

相關焦點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前讀來並沒有什麼感受,應了那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現如今,看到家人為了青春期的孩子操碎了心,不需要任何解讀就已經能夠深深明白其中的含義。生活 真的是最好的老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更是在電視劇《知否》中出現過多次。父母上一輩子的爭寵是為了孩子,盛明蘭盛墨蘭的婚後生活更是體現到這句話的深意。
  • 「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等到把孩子接回身邊時,已經出現了種種問題,比如,孩子根本不聽爸媽的管教、只有拿錢的時候會主動找爸媽、要不到錢就鬧事。這些溺愛孩子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在害孩子,這種愛應該停止。「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原句出自劉向的觸龍說趙太后。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在聽了幾位朋友的故事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為未來做長遠的打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 你是真的愛你的孩子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早有古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就是,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為他們做長遠的考慮001前一段時間回老家,我和小侄兒親密接觸了一周多。這個十歲男孩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和我也很親近。每次看到這位三年級小學生在家上網課時,都有些心神不寧、魂不守舍的樣子,我就提醒他:好好學習,要不然學習就跟不上了!
  • 從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上班想到的,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也更加心疼這位堅強的媽媽,我想這位媽媽也是迫不得已,可能是實在沒人照看孩子才把他帶到公司來吧。但凡有一點辦法,身為父母,誰願意讓孩子受這樣的罪。古語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懂事的小寶寶的表現上,從這位媽媽的工作狀態和做法上,細想真的令人感動。 這讓我想起《三十而已》裡的帶著孩子推著小車做小買賣的夫妻倆,男的每天送外賣,女的每天守著生意攤還兼照顧孩子。
  • 周聖超: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是啊,你捨不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更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早早放手,讓孩子獨立。你今天對他的「狠心」,只為換得明天他被世界溫柔以待。的確,真正有格局的父母,清楚地知道,父母刻意幫孩子一時,卻幫不了孩子一世。既然孩子遲早要到外面闖蕩,還不如早一點讓他知道缺錢的苦,讓他們認識金錢與收穫的關係。當他們體會到自食其力的興奮感,他們才會懂得控制欲望,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 【大地故事】我們都愛媽媽【大地教育】父母愛子,應為之計深遠
    活動期限:2020年12月12日——2021年1月2日招生電話:19931727259(劉老師)校園地址:中華大街73號(龍崗公園西200米路北)父母愛子,應為之計深遠      現在家家戶戶對孩子都非常寵愛,尤其是隔輩帶娃,更是寵溺萬分。
  • 面對孤獨症孩子,父母應「著眼於當下」還是「為之計深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戰國策》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主要講述了觸龍在趙國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說服了趙威后,讓她為了長安君以後的前程,同意愛子長安君出質齊國,解除趙國的危機。同樣身為父母的我們,面對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孩子,我們是應該著眼於當下,還是為之計深遠呢?
  • 英國小留學生家長的自白——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
    疫情在國外的爆發,讓我們看到了那麼多真切的現實 :我們還在為孩子考慮買學區房,考慮公立私立學校,課外用哪家培訓機構的時候 ;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已經為孩子找好了捷徑。中國留學低齡化,逐年驟增!也真切感受到了,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到底有多遠!身為二寶媽,平時很關注育兒相關知識 !
  • 《孩子被欺負,家長動手毆打對方》—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
    而且,家長能夠幫孩子一回,可以幫孩子兩回,但是人都會老,孩子也會長大,孩子接觸的人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而家長自己能力會越來越弱,家長能夠保證每次都能幫助孩子打回來嗎?筆者認為,家長教育孩子,則應該為其計深遠,不要讓家長自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但是我認為這個「計深遠」,並不是為孩子鋪就好一切,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和鍛鍊,通俗的說就是捨得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因為,那些你為孩子避開的苦,遲早都會繞回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 長不大的啃老族 | 有遠見的父母 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真正有遠見且疼愛孩子的父母,一定捨得讓孩子吃點苦。都說「怕吃苦的人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陣子」,要想孩子有所成就,或是有一技之長,就必須讓孩子吃點苦。古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就是父母愛孩子的愛意,體現在父母為孩子的考慮到了長遠的未來。考慮孩子的未來並不是手把手規劃和鋪就孩子的未來,而是讓孩子在生活和學業上一點一滴中去磨練自己。想讓孩子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就一定要」狠點心」。老話經常講:「人這一輩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不捨得讓年幼的孩子吃苦,那麼將來世界就會讓他更苦。
  • 《給孩子的思維導圖課》: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在看《知否》的時候,最讓我有所觸動的一句話,就是那句: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所以,真正聰明的父母,最好的「為之計深遠」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正確通關的鑰匙。這個小傢伙非常厲害,是讓人非常頭疼的孩子,但是它雖然頑劣,卻像一個「紙老虎」,一般只會兩招:內容概括和人物形象概括。只要你抓住它的「小辮子」,它就會立馬現出「原形」。老四是個散漫隨性的孩子,叫作「啟發金剛」。它常常故作高深,遇見我們的時候就會問:懂得了什麼道理啊?有什麼啟發啊?打算如何行動呢?乍一看,好像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題型。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劇中透露出的丁一父母的陪讀,對丁一的愛,為孩子在金錢上的付出。這種愛,是壓迫,是洪水,像溺水的人掙扎不出的絕望,對父母的愧疚感比壓力更可怕。又像擱淺的鯨魚,被禁錮,無法回到海洋,在自以為的陽光沐浴下死亡。
  •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以下事情上都很絕情,為晚年贏來福報
    文|秘籍君常言道,帶點絕情的父母,才是真正教育孩子的父母。對於有孩子的父母來說,孩子就是這輩子最大的修行,只有孩子教育好了,自己的家庭和晚年才會有福報。可以說,孩子如何是和自己的晚年生活掛鈎的。所以,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做好長遠規劃,一點點為自己積累福報,晚年才能過得舒心順暢。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以下事情上都很絕情,為晚年贏來福報。在孩子的教育上絕情一些孩子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不管哪一方面想要孩子真正成長起來。
  • 融媒銳評:請為孩子計深遠
    我們愛這片茫茫草原、我們更愛草原上每一個自由奔跑的小巴特、小高娃……正因為心懷這份沉甸甸的愛,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父母既愛子,就該為之計深遠!何為深遠?在最適合的年齡,多學習一門通用語言,此為深遠。在青春大好時,和所有年輕人一樣,能翱翔於祖國的廣闊天地,享受到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此為深遠。
  • 梁啓超: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苦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古人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有格局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這三種苦。父母再愛孩子,也要捨得讓他吃讀書的苦。在孩子想要放棄時推他一把,在孩子貪玩偷懶時,教育他不要半途而廢。等孩子長大了、走向社會,自然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家暴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我想兩者都有可能,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都發生過,有人認為教育孩子軟的不行就要使用硬的,必須讓她害怕,所以才不會有下一次。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做為父親就要扮演一個狠角色嗎?個人覺得,像這位父親這樣暴打孩子,百分之90會適得其反,因為在最為叛逆的時候,你打她會成了她記憶裡的恨,而往往恨會讓一個正常的人產生反常行為,也許是對恨的那個人的報復,或者是失望。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往往就是太過於急切了,想用暴力解決一切,誰知那只會適得其反。
  • 夢語分享:毀掉孩子一生的是父母的溺愛!
    夢語導讀: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李教授有好多對普通人來說極有實用意義的做人,做事,自保,自勵的經驗和建議。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鼓勵孩子靠自己的雙手去贏得想要的。
  • 齊魯名校長韓忠玉:智慧父母,當為子計深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子不教,父之過。」為人父母,需教子有方。智慧的父母都清楚如何有效地調節引導,幫助孩子揚長補短。今天,我跟大家探討幾點教育孩子的經驗和技巧。首先,作為父母,需要認真地觀察、研究、讀懂自己的孩子,清晰地知曉孩子的興趣愛好和不足。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