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篇新聞,講述了一位母親含辛茹苦地養大了自己的兒子,兒子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是沒多久就辭職回家啃老了。面對母親的指責,兒子振振有詞吼道:「你不能養我一輩子,那為何從小要嬌慣我!」
面對這樣的故事,媒體評價道:「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第
壹
Pa
rt
真正疼孩子的父母
都捨得讓孩子吃些苦
望眼當下,無論是富豪家庭還是普通家庭,都不捨得讓孩子吃一丁點苦頭,甚至有部分的父母依舊在溺愛自己的孩子。殊不知溺愛過了頭,往往都害了孩子:
怕孩子辛苦,從小就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最後上了大學孩子連鞋帶也不會系;
在家裡寵著慣著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最後給不起了只能換回孩子的大吵大鬧和埋怨,得不到孩子一丁點理解;
放任孩子沒有規律的生活,睡懶覺、不按時吃飯、玩手機遊戲等,讓孩子形成習慣,影響了一生的做人做事。
老話說的好,「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胡同裡也跑不出駿馬」。真正有遠見且疼愛孩子的父母,一定捨得讓孩子吃點苦。
都說「怕吃苦的人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陣子」,要想孩子有所成就,或是有一技之長,就必須讓孩子吃點苦。
第
貳
Pa
rt
讓孩子體會吃苦的過程,
才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古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就是父母愛孩子的愛意,體現在父母為孩子的考慮到了長遠的未來。
考慮孩子的未來並不是手把手規劃和鋪就孩子的未來,而是讓孩子在生活和學業上一點一滴中去磨練自己。想讓孩子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就一定要」狠點心」。
老話經常講:「人這一輩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不捨得讓年幼的孩子吃苦,那麼將來世界就會讓他更苦。
在適當的吃苦教育中增強孩子的體力和智力,磨練孩子的意志,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更強大,是所有父母的心願。
第
叄
Pa
rt
吃過的苦,
終會成為通往成功的基石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生命應該有堅韌的底色,奇蹟的背後常常有超乎尋常的勞作。」
讓孩子吃苦,並不是讓孩子不享福,而是讓孩子用自身奮鬥的智慧,去度過將來未知的挫折,斬獲想要的幸福人生。
捨得讓孩子吃苦,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他奮鬥過的汗水與努力,都是他日後蒸蒸向上的底氣,都是他向更高處走去的階梯。
捨得讓孩子吃苦,是因為只有讓孩子多一份歷練,才能在孩子羽翼豐滿之時在廣闊的天空展翅翱翔。
如何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01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首先,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02
設置生活挫折和障礙
在生活中,設置一些挫折,讓孩子去面對。要孩子完成適當的家務,如打掃衛生,洗碗,清理房間等,可以物質和精神獎勵,以調動積極性。也可以要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如農村生活體驗,夏令營等形式的活動。
03
放手讓孩子參加勞動
曾有調查表明孩子不參加勞動並非他們不願意勞動,而是有些父母不願讓孩子參加勞動,連拖個地也以為孩子拖不乾淨,稍重一點的活就怕孩子累壞了身體,稍花些時間的活又以為會浪費時間、影響孩子的學業,更不願讓孩子參與。許多父母在孩子求學期間包攬了所有家務,只讓孩子一心一意學習。殊不知,從小做家務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務的人要充實、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訣卻在於:使孩子的身體鍛鍊、思想鍛鍊、能力鍛鍊互相調節。只有讓孩子的各種能力都得到鍛鍊培養,孩子才會處在健康成長之中。
來源 | 央廣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