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2021-02-15 錢志亮工作室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談到如今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兄弟姐妹又少,比過去的孩子自私很多。

他們對於父母的照料與付出,認為是應該的,不覺得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覺得別人都要讓給他,不懂得分享。

從不懂事的孩子,到已畢業工作的成年人,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只知道索取,從不懂得為別人付出,情感淡漠,逐漸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談論教育孩子,不只是幫助孩子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將來獲得很好的工作,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責任,就是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社交關係,在社會中也容易碰壁,內心情感的貧乏,也會造成人生中幸福感的缺失。

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同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覆練習,才會舉步如飛。」

作家麥家也提到:

「這麼多年我很少從一而終地去教促孩子學、養一個東西。只有一樣:希望他學會去愛別人。」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一直單方面地給予孩子愛,也要懂得教孩子對自己、對他人付出愛,學會愛人。

這樣的孩子,未來才會走得更遠、人生更幸福。

不把孩子嬌慣得心安理得

不懂得愛的孩子,通常是家長過分嬌慣出來的。

不可否認,孩子懂得愛別人的前提,是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自我價值感強,內心儲存了滿滿的愛,才能給予別人愛。

所以家長平時多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智慧的愛,不等於沒有原則的嬌慣。

給孩子特殊待遇;孩子提出任何需求,也想盡辦法滿足他,不讓孩子經受一點挫折;自己過得很差,也要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

這些錯誤的愛的方式,只會養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貼父母的「巨嬰」。

家長愛孩子,也要把握好分寸,有原則:

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可以拒絕孩子;

該有的規矩不可少,幫孩子明確是非,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不要總幫孩子避免,那才是是真實世界的樣子,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獲得人格上的成熟。

捨得「用」孩子

今天夏天,雲南省曲靖的一個貧困山村裡的男孩崔慶濤,在和家人在工地幹活時,收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家境貧寒的崔慶濤,一直十分懂事,學習也非常刻苦。作為老大,從小就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長大一些後,因心疼父母的辛苦,便常常會去工地裡幫父母幹活,希望能減輕父母的負擔。

這樣的孩子,自己肯努力進取,又不怕吃苦,懂得感恩,未來可期。

有很多家長寵孩子,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做一點事,就大包大攬,幫孩子把能做的都做了,只讓孩子搞好學習,快樂舒適。

其實,成績優異跟幫父母做事、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責任是不衝突的。

相反,孩子從踏實的勞動、承擔責任中,更能感受到生活真實的樣子,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懂得關係、體貼他人,這也會加強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對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說過:

「有些父母,看見小孩做事,深怕他做不好,而且,嫌他做得太慢,就叫他不要做。從我們成人眼光看來,小孩子做事固然不如我們自己做得好、做得快,但從小孩子方面看來,不讓他去做,他便不能得到做事的經驗了,將來怎樣好做人呢?」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捨得「用」孩子,給孩子幫你做事、分擔的機會。

在家長獲得愛的反饋中,孩子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愛和付出的快樂與美好。

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給奶奶吃個橘子,奶奶也不接過來,嘴上說:「真是我的乖孫子,奶奶不吃,你吃吧!」

孩子看爸爸工作很辛苦,要給爸爸捶捶肩,爸爸:「不用,考個100分回來比什麼都強!」

孩子看媽媽在做飯,興衝衝去幫忙,結果媽媽卻說:「一邊玩去,別添亂!」

很多時候,當孩子向父母表達愛,得到的卻是不以為然、不屑一顧,甚至是拒絕。

孩子的愛心沒能得到發揮,付出愛的過程被中斷,他只會感到灰心和洩氣。

「遞出的橘子沒人吃,那又何必再費事?」漸漸地,孩子會以為表達愛像走過場一樣,沒有必要。

時間久了,孩子以後就沒有了這種想法。認為他不需要愛別人,別人也不需要他的關心。

學會接受孩子的愛,也是父母需要練習的功課。

在孩子向你分享、表達關心和提供幫助的時候,不要一直拒絕孩子,大方地接受,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喜悅、欣慰、和對他的讚賞:

「謝謝寶貝,你長大了,懂事了,媽媽好感動。」

「哇,你來幫忙我輕鬆多了,有個兒子(女兒)真好!」

孩子會發自內心地感覺到愛別人、為別人付出,原來自己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會更多。

在越來越多這樣的體驗中,孩子會越來越懂得關心、幫助別人,懂得表達愛。

父母做好榜樣

孩子學習愛,父母其實是最好的老師。

在家庭中,爸爸怎麼對待媽媽,媽媽怎麼對待爸爸,他們怎麼對待長輩、身邊的人,孩子都看在眼裡。

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埋怨,孩子的內心是恐懼不安的,他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對外付出愛。

而且,父母對待另一半和身邊人的樣子,也會被孩子模仿,變成他為人處世的方式。不懂得關心體貼另一半、尊敬長輩、同情他人的父母,孩子自然也學不會愛別人。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培養孩子愛的能力,還需要家長在平時做好榜樣。

好好愛另一半,愛家人,愛身邊的人,乃至更遙遠的需要幫助的群體;有同理心,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引導孩子獻愛心,做一些公益活動等等,都會促進孩子思想上對「接受與付出愛」的理解,並從行動上去實踐。

# 你家孩子,懂得愛你、愛他人嗎?#

新書福利:我們將在本篇文章下方的留言中抽取一位粉絲朋友,贈送定價86元的錢志亮老師新書《科學的家庭教育》一本,歡迎大家踴躍發言。新書將於1月22日上午10點在公眾號首發,敬請關注公眾號推文。

相關焦點

  • 有遠見的父母,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這四個方面的培養!
    平凡、甚至貧窮的家庭,也可以如莫言母親那樣,鼓勵孩子多看書、多聽書、多說書,讓孩子把話說好。階層不同,但遠見相同。有遠見的父母,都重視孩子的語言、寫作能力我有位教幼兒英語的朋友,她春節回老家的時候,曾經動員一位親戚的孩子,早點開始學英語。
  • 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這些方法一定要學會
    其實,孩子不能主動學習的原因是沒有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沒有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原因,無外乎父母對孩子的生活過份參與,大包大攬,什麼都不用孩子動手、動腦。 久而久之,孩子過分依賴父母。所以,想要孩子主動學習,就要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獨立的孩子做任何事都能積極主動。學習也會主動起來。
  • 美感教育有多重要?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還會失去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美,他們沒有基本的審美能力。父母不重視或責罵,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對自我和生活品質都沒了要求。可惜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對美的需求,那些少數懂得孩子審美需求,積極引導和陪伴孩子追求美、創造美的父母,都是有遠見的父母。外國有個「最萌設計師」Mayhem,只有4歲。
  • 有遠見的父母,在疫情期間都會要求孩子這樣做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格局越大的父母,在疫情期間都會要求孩子這樣做。 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時候的孩子本應該在學校學習,卻因為一場疫情,不得不在家待著。有些父母就非常聰明,利用好假期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拉開差距。
  • 森碟「整容式」長大: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從這3方面培養孩子
    同樣為人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面,怎麼樣做一個一個有遠見的父母,像田亮夫婦一樣培養出森碟那樣優秀的孩子呢?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對孩子的成長過程非常重要,不僅可以讓孩子博覽群書,更可以養成孩子良好的性格,明白並懂得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為以後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平時有家長會抱怨孩子不願意讀書,家裡買的書甚至都沒有拆封,已經落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 父母「四有」,孩子優秀: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長遠。作為父母,不能只關心孩子吃的飽不飽,穿的暖不暖,對孩子的關心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在精神層面關心自己的孩子。養育孩子,不是只有「養」還要有「育」。除了物質上的滿足,父母更應考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擁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內心變得強大起來。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偷3個懶,關係孩子一生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絕不會讓孩子偷以下這些懶。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在這3件事上偷懶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絕不會讓孩子偷以下這些懶。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炫耀孩子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三緘其口」,因為他們明白:當孩子處在嫩芽成長期,做一個不多說的父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不炫耀 當紅主持人撒貝寧 不攀比 很多人忙忙碌碌了大半生,到最後,其實都是為了成就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希望孩子光宗耀祖。 然而,有一種成就,叫成全;另一種成就,卻是摧毀。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偷這些懶!(轉給家長)
    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絕不會讓孩子偷以下這些懶。當孩子和小朋友有了衝突,父母衝上去替他解決。當孩子想要自己吃飯的時候,父母跟他說「寶貝你還小,媽媽來幫你,等以後你長大了,再自己來」。其實父母之所以這樣做,是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有解決和朋友之間衝突的能力,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吃飯的能力。其實這是錯誤的,如果不讓孩子試錯,他又怎麼可能長大呢?
  • 有遠見的家長,都這樣培養孩子,該逼就要逼一把
    有遠見的家長,都這樣培養孩子,該逼就要逼一把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家長怎麼教育,都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考慮。現在大家的物質條件都變好了,家長不僅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檔次。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擁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內心變得強大起來。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
  • 有遠見的父母,會常對孩子說這6句話,孩子長大懂得孝順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體現在孩子生活和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有遠見的父母,會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孩子人生的基石才更牢固。 有遠見的父母,知道給孩子灌輸這些話 1、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很多孩子不愛學習,為了玩遊戲、上網,不惜與家長對抗,甚至以生命相要挾。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如今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 有遠見的父母 都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都和我們不太「親」。原因很簡單,你每天忙於工作應酬,根本無暇顧及孩子,他怎麼跟你親近?所有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每天花時間來陪伴孩子。這並不意味著24小時的不離身,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在這3件事上偷懶!(轉給家長)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絕不會讓孩子偷以下這些懶。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後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年幼的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獲得一種與父母共通的安全感。
  • 有遠見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孩子的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只能協助,不能代替。家長的代替會在孩子心中埋下憤怒的種子。因為潛意識裡孩子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家長的代替也會影響孩子能力的發展。有的家長不放心孩子,孩子往往就會在無形中接受父母投給孩子的這種擔心和不信任,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真的認為:我不行,有問題我得請教爸爸媽媽。
  • 有遠見的父母都教孩子「吃苦」,包括施一公
    有遠見的父母,大多都在講吃苦教育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很流行的話: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孩子,現在能用汗水解決的事,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由此可見,有遠見的父母絕不把優越的物質條件當成培養孩子的利器,他們更傾向於通過「吃苦教育」來教會孩子怎麼做人
  • 當孩子在「搗蛋」,有遠見的父母不會錯過這個教育良機
    2歲的孩子和老婆&34;。原來,寶寶總是把衣櫃裡的衣服掏出來扔得滿地都是,而老婆又是一個有&34;的人。這能忍得了?於是媽媽總是阻止孩子翻衣櫃、翻抽屜。2歲的孩子正處在特別倔強的時刻,又大哭大鬧非要做。其實,這種時候最好不要阻止寶寶的&34;行為。有遠見的父母,會把這個當做教育的良機。
  • 有遠見的父母,不要給孩子偷這3種懶,現在知道還不晚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想為孩子創造一生的道路,讓孩子開心成長。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是無法替代的。有遠見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偷懶,都帶有一些絕情。孩子和孩子發生衝突時,父母急於為他解決。孩子想自己吃飯時,父母對他說:「孩子你還很小, 媽媽來餵你吃, 以後你長大了再自己吃吧。」其實父母這樣做是因為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自己做,可以解決和朋友衝突的能力,也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吃飯的能力。其實這是不對的。 如果不讓孩子出錯,他怎麼可以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