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談到如今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兄弟姐妹又少,比過去的孩子自私很多。
他們對於父母的照料與付出,認為是應該的,不覺得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覺得別人都要讓給他,不懂得分享。
從不懂事的孩子,到已畢業工作的成年人,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只知道索取,從不懂得為別人付出,情感淡漠,逐漸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談論教育孩子,不只是幫助孩子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將來獲得很好的工作,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責任,就是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社交關係,在社會中也容易碰壁,內心情感的貧乏,也會造成人生中幸福感的缺失。
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同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覆練習,才會舉步如飛。」作家麥家也提到:
「這麼多年我很少從一而終地去教促孩子學、養一個東西。只有一樣:希望他學會去愛別人。」作為家長,我們不要一直單方面地給予孩子愛,也要懂得教孩子對自己、對他人付出愛,學會愛人。
這樣的孩子,未來才會走得更遠、人生更幸福。
不把孩子嬌慣得心安理得
不懂得愛的孩子,通常是家長過分嬌慣出來的。
不可否認,孩子懂得愛別人的前提,是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自我價值感強,內心儲存了滿滿的愛,才能給予別人愛。
所以家長平時多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智慧的愛,不等於沒有原則的嬌慣。
給孩子特殊待遇;孩子提出任何需求,也想盡辦法滿足他,不讓孩子經受一點挫折;自己過得很差,也要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
這些錯誤的愛的方式,只會養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貼父母的「巨嬰」。
家長愛孩子,也要把握好分寸,有原則:
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可以拒絕孩子;
該有的規矩不可少,幫孩子明確是非,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不要總幫孩子避免,那才是是真實世界的樣子,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獲得人格上的成熟。
捨得「用」孩子
今天夏天,雲南省曲靖的一個貧困山村裡的男孩崔慶濤,在和家人在工地幹活時,收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家境貧寒的崔慶濤,一直十分懂事,學習也非常刻苦。作為老大,從小就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長大一些後,因心疼父母的辛苦,便常常會去工地裡幫父母幹活,希望能減輕父母的負擔。
這樣的孩子,自己肯努力進取,又不怕吃苦,懂得感恩,未來可期。
有很多家長寵孩子,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做一點事,就大包大攬,幫孩子把能做的都做了,只讓孩子搞好學習,快樂舒適。
其實,成績優異跟幫父母做事、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責任是不衝突的。
相反,孩子從踏實的勞動、承擔責任中,更能感受到生活真實的樣子,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懂得關係、體貼他人,這也會加強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對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說過:
「有些父母,看見小孩做事,深怕他做不好,而且,嫌他做得太慢,就叫他不要做。從我們成人眼光看來,小孩子做事固然不如我們自己做得好、做得快,但從小孩子方面看來,不讓他去做,他便不能得到做事的經驗了,將來怎樣好做人呢?」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捨得「用」孩子,給孩子幫你做事、分擔的機會。
在家長獲得愛的反饋中,孩子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愛和付出的快樂與美好。
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給奶奶吃個橘子,奶奶也不接過來,嘴上說:「真是我的乖孫子,奶奶不吃,你吃吧!」
孩子看爸爸工作很辛苦,要給爸爸捶捶肩,爸爸:「不用,考個100分回來比什麼都強!」
孩子看媽媽在做飯,興衝衝去幫忙,結果媽媽卻說:「一邊玩去,別添亂!」
很多時候,當孩子向父母表達愛,得到的卻是不以為然、不屑一顧,甚至是拒絕。
孩子的愛心沒能得到發揮,付出愛的過程被中斷,他只會感到灰心和洩氣。
「遞出的橘子沒人吃,那又何必再費事?」漸漸地,孩子會以為表達愛像走過場一樣,沒有必要。
時間久了,孩子以後就沒有了這種想法。認為他不需要愛別人,別人也不需要他的關心。
學會接受孩子的愛,也是父母需要練習的功課。
在孩子向你分享、表達關心和提供幫助的時候,不要一直拒絕孩子,大方地接受,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喜悅、欣慰、和對他的讚賞:
「謝謝寶貝,你長大了,懂事了,媽媽好感動。」
「哇,你來幫忙我輕鬆多了,有個兒子(女兒)真好!」
孩子會發自內心地感覺到愛別人、為別人付出,原來自己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會更多。
在越來越多這樣的體驗中,孩子會越來越懂得關心、幫助別人,懂得表達愛。
父母做好榜樣
孩子學習愛,父母其實是最好的老師。
在家庭中,爸爸怎麼對待媽媽,媽媽怎麼對待爸爸,他們怎麼對待長輩、身邊的人,孩子都看在眼裡。
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埋怨,孩子的內心是恐懼不安的,他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對外付出愛。
而且,父母對待另一半和身邊人的樣子,也會被孩子模仿,變成他為人處世的方式。不懂得關心體貼另一半、尊敬長輩、同情他人的父母,孩子自然也學不會愛別人。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培養孩子愛的能力,還需要家長在平時做好榜樣。
好好愛另一半,愛家人,愛身邊的人,乃至更遙遠的需要幫助的群體;有同理心,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引導孩子獻愛心,做一些公益活動等等,都會促進孩子思想上對「接受與付出愛」的理解,並從行動上去實踐。
# 你家孩子,懂得愛你、愛他人嗎?#
新書福利:我們將在本篇文章下方的留言中抽取一位粉絲朋友,贈送定價86元的錢志亮老師新書《科學的家庭教育》一本,歡迎大家踴躍發言。新書將於1月22日上午10點在公眾號首發,敬請關注公眾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