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心靈雞湯!有遠見的父母都教孩子「吃苦」,包括施一公

2020-08-11 馨媽來了

小時候,常聽老人說:「小苦不吃吃大苦。」

簡單點說,就是孩子從小就要吃一點苦、遭遇一些挫折,將來才會過得好。

以前還小,不懂得這句話的深意,現在想想深以為然!

前幾天,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也是我國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他在談科技與教育這個話題時,談起了自己的育兒觀:

「要在孩子小時候教會他們吃苦。」

施一公有一對龍鳳胎,在子女的教育上一直主張孩子從小要吃苦,為此他曾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送回老家體驗生活,他的孩子和老家農村留守小學的孩子們同吃同住,接受教育。

爸爸是大科學,媽媽也是清華的高材生,他們的家庭條件算是十分優越的了,可是為啥施一公卻把孩子送到農村去吃苦?他到底圖什麼呢?

據他說,兩個孩子到了農村後,第一次見到了黃瓜、豆角等蔬菜生長的過程,也體驗到了農民的辛苦。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吃苦」,讓孩子們「理解身邊一切事物來之不易,只有懂得了才能學會珍惜。」

不吃苦的孩子,最容易長成熊孩子

我們有一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怎麼能夠吃苦呢?我有這麼好的物質條件,我為什麼讓他受那份罪?

於是,就出現了一些父母把孩子當成小皇帝一樣供著,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有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一直到上大學,基本上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嬌生慣養,也逐漸失去了自我的獨立性、也開始變得懶散、不懂得感恩(覺得自己所得是應當的)、沒有志向、依賴父母,甚至有的孩子還被父母養成了「巨嬰」。

早上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發的一個消息:

有一位媽媽跪在兒子面前,她面前的兒子則是背靠椅子,癱坐著玩手機。那情形真讓人分不清到底「誰是媽媽,誰是兒子」!

更讓人感到很不是滋味滋味的是,這個熊孩子還把媽媽下跪的樣子用手機拍了下來,並配文「開心每一天」發到了朋友圈。

雖然看到這,對熊孩子的行為很是憤怒,也對媽媽的遭遇很同情,但是仔細想想,孩子能成為今天這個模樣,難道不是媽媽慣出來的結果嗎?

《治家格言》說:「寧吃少來苦,不受老來貧。」

我們為人父母的總以為孩子從小不該吃苦,卻不知道我們越是嬌生慣養,孩子越容易成為熊孩子!

這樣的熊孩子也許現在有父母的庇護可以過得「如意」,但是父母能保證自己能夠庇護孩子一輩子嗎?

不說將來吧,就說說眼前。大家還記得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留學生許可馨事件吧!她本來是高材生,有著大好的前程,然而她在疫情爆發期間,卻因為自己的言辭成了「舉國之敵」。

她在國外一邊花著父母5萬美元的生活費,一邊卻反諷:「反正中國人就是喜歡把苦日子當美德唄,怎麼那麼賤骨頭啊」!

家境優越只是給了她「高材生」,卻沒有給她高素質。

可以想像一下,若不是許可馨的父母平時對她嬌生慣養,不給她吃苦的體驗,又怎麼會養出這樣一個不懂得感恩祖國的白眼狼呢?

有遠見的父母,大多都在講吃苦教育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很流行的話:

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孩子,現在能用汗水解決的事,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

這句話當時也感動了無數網友,雖說是心靈雞湯,但也恰恰說明了吃苦教育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

其實,不僅僅是大科學家施一公在育兒的過程中,主張吃苦教育,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富豪、明星等,他們在育兒的過程中都主張「吃苦教育」

白巖松的兒子自信又很謙遜,很多人認為,這是白巖松一直採取「放養」教育的結果。其實,白巖松雖放養兒子,但不代表他對孩子不管不問。他在放養的過程中,還主張:「讓孩子吃這些苦,別心軟」

2019年,霍啟剛在微博曬照片:他和妻子郭晶晶帶兒子到農田體驗插秧,並配文說:

「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不用我說,霍啟剛的財富肯定是常人無法想像,可能吃幾輩子都吃不完。但就是這麼一個富豪家庭,卻沒有想讓孩子養尊處優活著的想法,而是讓孩子「吃苦」,這不更值得我們普通家庭的父母深思嗎?

自帶熱搜體質的「皇后娘娘」蔡少芬,一直以來,被人稱讚了除了她高超的演技,還有她培養出了一對乖巧懂事的好女兒。而她的育兒觀中,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信條:讓孩子多吃苦!

誠如她在微博中所言:「人生,是不斷地要付出、鍛鍊、吃苦!才會成熟、美麗、進步!當你努力不懈……人生才不枉過!」

由此可見,有遠見的父母絕不把優越的物質條件當成培養孩子的利器,他們更傾向於通過「吃苦教育」來教會孩子怎麼做人,怎麼自立,怎麼懂得感恩。

真正的「吃苦教育」,不是「窮教育」,而是讓孩子成長

不過,說到「吃苦教育」,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窮教育」,意思就是不管家裡有沒有錢,我們都要窮養孩子。

如果父母把「吃苦教育」當成了「窮教育」,刻意不給孩子提供適宜的物質資源,很容易就讓這個孩子對物質產生渴求。

等到孩子漸漸長大後,這種渴求就會不自覺的轉化成自卑、價值觀扭曲。就算孩子將來有能力自己掙到享受物質的錢了,但是內心也會陷入自己「不值不配」的深淵。

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教育專家馬建分享過一個窮養孩子的案例:

有一個女孩,從小被父母窮養,她父母從小到大,都幾乎沒給她買過什麼東西。這讓這個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對物質特別渴求。

後來,這個女孩長大了,一次與同事出去玩,她看中了一個水晶球,很便宜,但她卻不敢買。有一個男的看到了,就隨手給女孩買了一個,然後這個女孩誤以為這是男的愛自己,就跟男的在一起。

後來卻發現,這個男的已婚了,自己被騙了!

其實,真正的「吃苦教育」,不是「窮教育」,而是讓孩子成長!

◆我們讓孩子吃苦,不是讓孩子只知道生活是「苦」的,而是為了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不是現成的,都是我們付出才能收穫的,你自己收穫的才會更快樂,也更懂得感恩。

◆我們讓孩子吃苦,不是為了告訴孩子父母有多窮,而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父母不可能養你一輩子,但是你通過自己的努力過得更好。

◆我們讓孩子吃苦,也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人上人,因為這個世界上真正站在金字塔尖的人僅有3%,大多數的孩子註定成長為一個普通人,而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意志力、自信、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

我們讓孩子吃苦,更確切的說是吃有意義的「苦」——培養孩子成長過程所需要的品德與能力,而「窮教育」卻是沒有意義的苦,這也不是「吃苦教育」的本意。

相關焦點

  • 吃苦教育好嗎?爸是科學家,媽是清華高材生,娃卻被送去農村吃苦
    有遠見的父母,大多都在講吃苦教育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很流行的話: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孩子,現在能用汗水解決的事,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這句話當時也感動了無數網友,雖說是心靈雞湯,但也恰恰說明了吃苦教育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其實,不僅僅是大科學家施一公在育兒的過程中,主張吃苦教育,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富豪、明星等,他們在育兒的過程中都主張「吃苦教育」。白巖松的兒子自信又很謙遜,很多人認為,這是白巖松一直採取「放養」教育的結果。
  • 有遠見的爸媽,都捨得讓孩子在這3方面「吃苦」,將來有出息
    近幾年最流行的教育方式,無疑就是「吃苦教育」!畢竟孩子的一生要經歷不少風雨,只有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重新站起來的孩子,才能會更加優秀,有句話我一直銘記:「溫室裡的花朵經不住風雨的洗禮,野外的花朵卻能在風雨中燦爛綻放。」
  • 長不大的啃老族 | 有遠見的父母 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面對這樣的故事,媒體評價道:「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都捨得讓孩子吃些苦望眼當下,無論是富豪家庭還是普通家庭,都不捨得讓孩子吃一丁點苦頭,甚至有部分的父母依舊在溺愛自己的孩子。
  •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孩子的成長,是從自願吃苦開始的
    很多日本人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比如,每到冬天,他們就讓孩子赤身裸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天寒地凍,北風怒吼,很多孩子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父親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他們還經常讓孩子到偏遠的山區去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而「吃苦耐勞」不是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嗎?
  • 有遠見的父母,捨得娃在以下方面吃苦
    有遠見的父母,捨得娃在以下方面吃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你們當初不逼我?」有遠見的父母,捨得娃在以下方面吃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幾天前,我以客人的身份去了姑姑家。
  • 有遠見的父母會讓孩子承受這幾種苦
    自古以來,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幾種苦。讀書或許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那條最好走的路。 有遠見有格局的父母,都會捨得讓孩子吃讀書的苦。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第二:自立的苦 大家都記得那個被母親「咒罵」被中科院勸退的13歲神童魏永康吧!
  • 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6種苦
    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誠然如此。現在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吃一輩子苦。真正的愛,不是給他一個保護罩,而是教會他在暴風雨來臨前做好萬全準備。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六種苦。
  • 孩子的優秀不是與生俱來,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常對孩子說這幾句話
    有遠見的父母會善於發現教育契機,反傳統的教育方式可能還會達到一種驚喜的效果。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怎樣的影響?影響孩子的言語修養家長不要認為自己是長輩,孩子幫助自己之後不需要說謝謝,或者對孩子造成傷害,為了面子和自尊也不需要說對不起,這些都不是正確的。
  • 周聖超: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老人們常說:「人這一輩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都是有定數的。」是啊,你捨不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更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早早放手,讓孩子獨立。你今天對他的「狠心」,只為換得明天他被世界溫柔以待。
  • 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談到如今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兄弟姐妹又少,比過去的孩子自私很多。他們對於父母的照料與付出,認為是應該的,不覺得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覺得別人都要讓給他,不懂得分享。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社交關係,在社會中也容易碰壁,內心情感的貧乏,也會造成人生中幸福感的缺失。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同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 別指望孩子「自覺」,有遠見的父母,總是捨得對孩子「狠心」
    現在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當孩子有什麼需求的時候,家長多會選擇滿足孩子,特別是對於一些經濟水平比較好的家庭來說,不願意讓孩子吃苦,但是這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說,其實是不利的,將來孩子的生活走向可能會是先甜後苦。
  • 有遠見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在這方面吃苦,未來娃有出息
    導讀:有遠見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在這方面吃苦,未來娃有出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有遠見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在這方面吃苦,未來娃有出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遠見的媽媽,捨得讓孩子吃苦
    不少媽媽在自己小時候走過很多彎路,吃過很多虧,所以當有孩子之後,就特別不希望孩子再去經歷一次自己走過的彎路。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當老師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當老師;當醫生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們這份職業裡吃了很多苦,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吃了。
  • 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
    很多的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過於幸福,一直在找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也有家長在問: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而在中國最貧困山區,有這麼一個活動:這裡條件太苦,偏,遠,窮,農活多,孩子們勤勞,孝順,村民淳樸,在這裡沒有觀光,沒有心靈雞湯,不講故事,不考智商,也沒有老鷹抓小雞的遊戲
  • 胡可曬小魚兒練琴大哭照片,那些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做這件事!
    不禁感慨,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任何時候父母都在為孩子的未來擔憂著。孩子小時候擔心他生病長不高,長大了擔心他學習不好,學習好了,擔心他沒有特長。明星與我們普通人都是一樣的,胡可曬出小魚兒練琴的照片,照片中小魚兒崩潰大哭,可依然表示:我會好好練琴的!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但是我認為這個「計深遠」,並不是為孩子鋪就好一切,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和鍛鍊,通俗的說就是捨得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因為,那些你為孩子避開的苦,遲早都會繞回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 吃苦有助於孩子的人生發展
    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可以說是每個父母的心願。於是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家長: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給孩子處理一切事務,捨不得孩子動手幫忙做事;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願望,不忍心看到孩子難過、失望、受委屈······然而,哪裡有不需要吃苦的人生呢?在孩子童年時代,哪怕父母可以給他無微不至的呵護,可總有一天,他需要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處理各種困難和挑戰。
  • 光「心疼」沒用,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才是有遠見的父母
    等孩子長大了,當遭遇一點點挫折時,只會怪父母沒能力把他們留在溫室裡。所以,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從小有意識地給孩子一點吃苦的經歷,孩子成長才會更順利。第一種苦:自理的苦之前看過一個報導,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幫助父母做家務。
  • 勵志心靈雞湯文章_經典勵志的心靈雞湯短文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如果可以找一些勵志的心靈雞湯文章來看看還是很不錯的,那麼勵志心靈雞湯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炫耀孩子
    然而,孩子不是父母手裡的棋子,孩子的優秀也並非與生俱來。有遠見的父母懂得「三緘其口」,因為他們明白:當孩子處在嫩芽成長期,做一個不多說的父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不炫耀 當紅主持人撒貝寧 不攀比 很多人忙忙碌碌了大半生,到最後,其實都是為了成就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希望孩子光宗耀祖。 然而,有一種成就,叫成全;另一種成就,卻是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