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武漢有則新聞,看了讓人很氣憤:
地鐵上一個媽媽雙手大包小包地拖著好幾個行李,旁邊站著讀初中的女兒卻兩手空空。不僅如此,因為坐錯了站,女兒接受不了就對媽媽拳打腳踢,連路人都看不下去了,過來勸架卻被女兒回懟。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心疼孩子,怕他們受到傷害,不讓他們吃一點苦。
等孩子長大了,當遭遇一點點挫折時,只會怪父母沒能力把他們留在溫室裡。
所以,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捨不得讓孩子吃苦。
從小有意識地給孩子一點吃苦的經歷,孩子成長才會更順利。
之前看過一個報導,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幫助父母做家務。如果住在鄉下,五六歲的孩子都會幫著爸爸媽媽去牛舍處理牛糞。
有人可能會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條件好的哪需要孩子去專門吃這種苦?
如果這麼想,可就錯了。
就連郭晶晶和霍啟剛這樣的家世,依然會帶著兒子到田地裡去插秧、幹農活兒。
這可不光是假惺惺地體驗下生活,在家裡他們教育孩子也不含糊,會鼓勵孩子洗碗、擦地,和父母一起做家務。
有遠見的父母從來不會想著,"孩子這麼小,這種事大人來做就好"。
恰恰相反,越是從小培養自理能力,越能把獨立自理的觀念灌輸到孩子腦海裡。等他們長大以後,靠自己生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不會覺得是被父母拋棄、被社會拋棄了。
現在很多早教培訓機構,都是從培養孩子學習興趣開始,想方設法讓孩子對各種知識產生興趣,這樣就容易接受新鮮的知識了。
這對於培養6歲的以前的孩子來說,當然十分重要。
但父母也不應該被"興趣"一詞蒙蔽了,以為學習只需要有興趣就可以了。
當孩子真正踏上學習這條路時,要的可不僅僅是興趣,還需要自律精神。
因為任何學習是一件漫長而枯燥的事情,哪怕是孩子特別喜歡的東西。剛剛入門那會兒的興趣,很可能馬上就消失殆盡。如果沒有興趣就放棄了,孩子什麼都不能學好。
這時父母就需要狠一狠心,不要心疼孩子。那些在一個領域發光發亮的人才,哪一個不是經歷了艱苦的訓練?
郎朗小時候,每天坐在鋼琴前至少8小時;
張繼科發著高燒,鷹爸也不曾鬆口,依然讓兒子苦練;
小福原愛邊打球邊哭,萌翻了一眾網友,要知道那時候她才5歲多,卻早已習慣了訓練生活……
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吃點苦,挨過那段艱難的日子,培養出了自律精神,就不怕一事無成。
回到開頭的那個新聞。
一個已經讀初中了的學生,當發現坐錯站了之後,卻將怒氣發洩到媽媽身上,怪媽媽沒注意、搞錯了,那自己幹什麼去了?自己就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地玩手機了?
這就是典型從小沒有吃過苦,遇到一點挫折就把責任往外推,哪怕沒有可推卸的目標,也總有父母這個固定的"靶子"去怪罪。
有遠見的父母絕不會允許孩子變得這樣。受挫、遇到困難、失敗,都是生活裡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孩子的一件事遭遇不順,父母不要馬上去幫忙兜底,給他們一些時間自己去消化。他們可以會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他們也可能經過揣測,發現自己沒法解決,就會來找父母尋求幫助。
總之,這段時間不僅可以讓他們可以適應挫折,還能激發他們思考的能力。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聽起來好像很過時,都什麼年代了,還說這種套路的話。
可是,小時候不吃一點苦的孩子,長大也就享受不到人生裡更多的甘甜。